1-DSC03547-001  近日接二連三被揭發的食安危機,不但震驚全臺、也影響了臺灣在國際間辛苦建立的「美食王國」之名蒙上塵埃,中經院院長吳中書更指出食安問題破壞了健康信用,一旦失去國際信任、要再重建就極為困難。

在一連串的事件當中,頂新劣油事件帶來的衝擊堪稱史上最鉅,這是因為以往的食安問題可能只是有部分原料出現疑慮,且可替代性較高,影響層面相對較小;然此次自供給源頭便爆發問題,許多中小型的食品製造產業商不但使用了問題油,更沒有辦法自行檢驗油品,導致上、中、下游紛紛出現「不知道可以做些什麼」來止血的慘況。有不少大企業站出來想「負責」,卻僅以行銷作為出發點提出難以令普羅大眾接受的「賠償辦法」,不但沒能重拾消費者的信任,更一夕間重挫了企業形象。

 

事實上,比起期望以賠償堵住悠悠之口,企業品牌更重要的應該是拿出「當責不讓」的態度,讓外界感受到自己誠懇而真切的「有感責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表示,「有感責任」之前,應該要先弄清楚責任的兩個層次;以負責來說就是「執行責任」─有責任地確實執行被交付的任務,是對自己所訂下的承諾;以當責來說就是「成果責任」,不管怎麼做,有責任在成果上達成目標,是對別人所訂下的承諾,所以當責不只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例如老闆、同事、部屬或顧客等負責。「負責」是有義務採取行動或有所產出或被動式接受被指定交辦的任務, 而「當責」則是有義務確保這些責任能交出成果來,所以當責(Accountability)的責任感比負責(Responsibility)更高更大,也更具自主性。在目標與結果之間可能產生的落差,也就是「執行力」是否落實所造成,沒有掌握當責執行的團隊,自然無法使結果超越原先預期的設定目標。

 

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資深講師 魏開誠也特別提到,「當責」(Accountability)與負責最大的不同在於:當責是一種發自內心且不是因外在壓力強迫而產生的責任心!在自己的崗位上願意一肩扛起責任,信守承諾亦履行成果,也就是將責任化作實際行動、不再只是空口白話。比起在事情發生才站出來說要負責,唯有「全力以赴、不講藉口」的當責態度,才能真正獲得信任。而當責亦是一種目標導向,追求的是「莫忘初衷」直至成果達成的精神,主動承擔、積極協調之外,更需要站在他人的立場上思考應該如何去執行任務,以期看見最終成果能夠付諸實現。

 

而針對現今最熱門的當責議題,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將於12/19(五)晚間,在天成飯店-TICC世貿會館4樓貴賓廳邀請兩岸管理大師‧當責顧問公司總經理 張文隆蒞臨「2014人資年終聯誼盛會」,與民眾分享如何成就新世紀裡,一個有責、有權、有能的個人、團隊與組織。詳細報名資訊請洽(02)2748-5188 ,或上活動頁面(http://www.hr.org.tw/EDM/2014YearEndParty/index.htm)瞭解更多相關信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