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是中日關係的分水嶺,藉由此戰,日本國運上升,逐漸步入列強之列,搭上了帝國主義的末班車。中國經由此敗,政治勢力再次經過一輪洗牌,同治中興以來的上升勢頭被打斷。

關於甲午戰爭的研究資料太多了,最終失敗有很多的原因。一開始是嫁禍給慈禧,後來發現一直催著要發動戰爭的是親政後想有番作為的光緒皇帝,再後來發現是清朝的帝黨和後黨的黨爭,直到《走向共和》里反映的,有炮無彈的實情。

慈禧建個園子,過個大壽,挪用海軍軍費,是不成立的。軍費劃撥是戶部主管,李鴻章也是要找戶部去要銀子。李鴻章操持洋務運動幾十年,有「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說法,如果真要採辦,也未必不可,但是國家軍隊畢竟不是私人軍隊,本來已經淮軍獨大,如果任由淮軍發展壯大下去,大清朝還是不是愛新覺羅的天下?

出於權利制衡,以淮軍為班底的清朝海軍的建設在1888年之後開始有意的延誤了,對外的名義是國家處處都要錢。如果李鴻章此時力爭,也難免被誣陷為挾軍自重。瓜田李下,勉力維持。

日本海陸軍一路打過來,實際上作戰的也基本都淮軍舊部。淮軍本來經過30多年,戰力已不比從前,經此一戰,淮軍勢力基本被滅。清朝匆匆地談妥了條件,開始了編練新軍。天津小站走出來了北洋軍,成為了左右中國1912-1927年16年的風雲史。

至於甲午戰敗的責任,按照中國人傳統的思路,必然是牝雞司晨,紅顏禍水的套路,而且慈禧在那個當口,確實存在過大壽、建園子的事情,靡靡之音,授人以柄,男人的顏面落不下來,就把太后老佛爺掌權誤國的事拿來遮羞了。


這個問題很簡單,清末朝廷腐敗無能,積貧積弱的中國戰爭失敗,肯定不能只歸咎於慈禧過大壽建頤和園。

但是慈禧作為清廷的實際統治者,對清廷的腐敗和黑暗負有直接的責任,而聽戲、過大壽,甚至挪用軍費建園子,都是她政治腐敗的代表事件。

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到慈禧導致甲午戰爭失敗,習慣性的拿代表性事件舉例子。


在和戊戌變法失敗的維新派有關。

本來史料都很清楚,光緒15年,慈禧已經還政給光緒帝,自己到頤和園去頤養天年了,基本上沒有干涉光緒帝治理國家。甲午戰爭從開戰到結束,慈禧除了重新啟用恭親王奕幫助光緒帝自我,就沒有干涉光緒帝在戰爭的決策。

馬關條約簽訂後,光緒也在宣布簽約的詔書中總結甲午戰敗的原因是倉促開戰。這和慈禧關係就不大。何況慈禧還捐款300萬兩銀子作為軍費。

但在慈禧為戊戌變法踩剎車後,康有為、梁啟超逃出到日本,康梁二人就出於政治目的,為此光緒帝的偉光正形象,把甲午戰敗的責任推給慈禧。

但實際上,慈禧修建頤和園的銀子所來的海軍衙門,並不是北洋水師軍費的來源,和北洋水師相關並不大。海軍衙門只是一個以要求報捐銀子為海軍籌款的部門。其所籌款大部分是存於西方銀行,獲取利息。頤和園的銀子,多數都是海軍衙門報效銀子的利息,並非從戶部分一杯羹。

梁啟超聲稱慈禧修建頤和園挪用300萬兩銀子,其實就是海軍衙門報效銀子的利息錢。至於過大壽。慈禧是6月過的大壽,七月光緒帝宣布對日本開戰後,慈禧就馬上停止各種宴會活動以支持戰爭。

維新派抹黑慈禧的目的有兩個:一是仇恨慈禧,因為慈禧叫停了維新派這個半吊子變法;二是包裝光緒帝,繼續偉光正。


清朝取代明朝後漢人從來沒有停止過反清復明的行動準備。鴉片戰爭火燒圓明園使得清政府在民間形象轟然倒塌, 大量割地賠款又使國民怒火中燒極為不滿, 有識之士紛紛感到推翻清王朝的時候到來了,但此時此刻清軍的力量還很強大, 特別是盛極一時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白蓮教起義都以失敗告終, 使得國民從積極行動轉為消極對抗, 以不為清政府賣命不抵抗外國軍隊來達到加速清政府垮台的目的, 並將這一切後果歸於清政府統治者的腐敗和沒落。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