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解放戰爭史,前後兩次成立前委會,惟有太原戰役。

太原戰役,解放軍前後浴血奮戰6個多月,傷亡4.5萬人,被稱爲解放戰爭中歷時最長、戰鬥最激烈、付出代價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嚴格地說,太原戰役應該從1948年7月下旬開始圍攻算起,一直到1949年4月24日9時攻佔太原“綏靖”總署,前後停停打打,歷時8個多月。徐向前元帥事後曾說,太原戰役是他戎馬一生最煎熬的一場戰役。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戰役期間,有一次戰鬥結束,解放軍隊伍中有位排長,在打掃敵方陣地時,猝然看到自己闊別多年的哥哥。讓人悲慟的是,他哥倒在血泊中,已然斷氣。多年後,他一直耿耿於懷,當年命喪殘垣的兄弟,或許就是我親手打死的,唏噓不已。太原戰役結束,兩年後他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戰場上他臉頰被美軍子彈洞穿,全口牙齒被打掉,差點就命喪朝鮮。

1953年回國,他不久就轉業到四川宜賓,在此安家落戶。文革時,他被紅衛兵揪出批鬥、遊街、關牛棚。再後來,他被平反,然後他永遠失去了老母。1984年,他不幸得了肝癌,一天夜裏,趁着孩子們不在身邊,把輸液管、氧氣設備拔掉,決然而去。

他叫樊忠義,一個有血性的軍人,本期故事人物樊建川的父親。之所以要寫樊忠義的故事,全因爲他對樊建川一生影響至深,纔會有下文那些,一連串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那麼,樊建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1、下鄉插隊

1975年,樊建川高中畢業。

在那個年代,他沒有更多的選擇,要麼下鄉做知青,要麼參軍。他選擇下鄉,在宜賓縣日成公社插隊當知青。兩年知青生活,給他留下一輩子的記憶,影響最深刻的是艱苦、勞累、喫不飽。

插隊期間,樊建川沒有住在知青房,而是住在農民李國成家裏。當時農民條件都很艱苦,他住在李家搭建的偏棚裏面,裏面還放有一口棺材。那個年代,農村家裏有老人,都喜歡早早準備好棺木放在家裏,以防不測。棚屋的另一頭是豬圈,中間只隔着一層用竹片糊的泥巴牆,滿屋子都是豬臭味。下鄉插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用泥巴糊牆,儘量隔開豬圈散發的異味。

下鄉後,樊建川學會了幹農活,種水稻、種紅薯、種玉米、栽秧苗、打穀子都沒問題。連技術含量很高的農活,如犁田、耙田、搭稻草堆、糊田埂,他都學會了。堆稻草,是個技術活,技術不到家的人,圍到一半就塌了。糊田埂一樣,很多人糊了半天,就是會漏水,樊建川糊得很好,跟老農民水平差不多。除了幹農活,樊建川還要幫生產隊趕集賣東西、運輸公糧、挑大糞。不過讓他最有成就感的,還是挑大糞。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那個年代,農村化肥非常緊缺,挑大糞是門技術活。要知道,所謂挑大糞,不是指把隊裏的大糞挑到莊稼裏,而是進城把公家單位茅廁的大糞挑回村裏。城裏公家茅廁,就那幾家單位,全縣有那麼多公社大隊打主意,所以這裏面就有很多道道。最關鍵的是要城裏有熟人,聯繫好單位負責人,才能挑到大糞。挑大糞有很多講究,大糞也分幾個等級,肥力有優劣之分。論大糞質量,要數當時縣革委招待所公廁大糞最肥,其次是縣革委黨校。因爲這兩個單位幹部多,幹部生活水平還可以,平時能喫到油水,拉出的大便又臭又黃又結實,肥力算是很足了,各公社的社員都搶着要。樊建川總是有辦法,讓隊里社員挑到滿意的大糞。

下鄉期間,樊建川最苦惱的事情,不是勞動辛苦,而是飢餓。那段時光,他正處於青春期,加上幹繁重的體力活,飯量很大,卻總是喫不飽。第一年還好,政府按月供應口糧。第二年,靠在生產隊掙工分,集體分配伙食,就不夠喫了。一年能分二百斤穀子,打成米就一百多斤,攤到每個月就十來斤。另外,再分點麥子、番薯之類的雜糧,就靠這些食物過日子。根本喫不飽,經常餓得兩眼發花,腦袋發暈,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美美地喫頓飽飯。有次下田插秧,插着插着,就兩眼發黑,直接昏倒在田裏。社員用板車(農村人拉車)把我送到公社衛生院,醫生一看就說,沒得病,餓暈的。給我開了藥方,紅糖化水,喝完就可以走路。

飢餓的威脅,迫使樊建川做出選擇,他想改變命運。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2、從士兵到市長

爲了改變命運,樊建川決定報名參軍。

原因很簡單,因爲當兵能喫飽飯。當時很多人,都通過參軍來改變自己命運。而當時參軍,需要通過嚴格的體檢,很多知青都未能如願。樊建川視力不達標,通過“搞關係”矇混過關,最後被人舉報,取消參軍資格。他不甘心,骨子裏面有股不服輸的勁頭,決定再去試試。

這次,樊建川沒有再弄虛作假,而是換了個方式。他跑到另一個部隊,找到負責招兵的領導(據說是副團長),就毛遂自薦,說自己多才多藝,希望能參軍,爲人民服務。並現場給部隊領導表演了吹笛子、拉二胡、拉手風琴、寫毛筆字等才藝。領導見他挺有才,外加經不住他軟磨硬泡,於是答應把他招進部隊當兵。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參軍後,樊建川跟隨部隊,派到內蒙古某地駐守。冬天,內蒙古異常嚴寒,零下40°的情況下,依然要在戶外站崗。在內蒙古駐守兩年半,命運再次迎來轉機。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樊建川想上大學。當時部隊只有一個名額,競爭非常激烈,很多人都不看好他。他自己心裏也沒底,管不了那麼多,拼一拼還有機會,不拼永遠沒機會,拼完再說。爲此,他開始準備複習資料,挑燈夜讀,迎戰高考。結果,他如願以償考上西安政治學院。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大學畢業之後,樊建川進入重慶三醫大教書,相比同齡人,這是一份非常光鮮的工作。八年後,樊建川不想幹了,在他看來,這份工作擡頭就能看到天花板,沒啥子勁。他運氣不錯,後進入宜賓政策研究室做研究員,由於做事踏實,務實能幹,被宜賓市委書記相中,從此步入仕途。34歲那年,他晉升爲宜賓市常務副市長,成爲前途無量的公務員。

1992年,鄧小平南巡,鼓勵改革開放,大力發展市場經濟。樊建川在宜賓城區擺起地攤,親自體驗市場經濟的活力,在當地成爲新聞。1993年,組織找樊建川談話,準備提拔他當宜賓市長。按常理,這事令人心情舒暢、笑逐顏開,而樊建川卻感到爲難。他想了一個晚上,最後還是決定辭職不幹。沒有其他的理由,只因爲做市長工資太低,滿足不了他搞收藏的喜好。他坦言,自己也很糾結,擔心自己成貪官,所以乾脆辭職。

這個辭官的理由,讓人驚愕,也讓人肅然起敬!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3、撿破爛到建博物館

辭官後,樊建川到成都謀生。

開始給人打工,後來和朋友合夥創業,成立建川建築有限公司,從事房地產開發。創業初,差點破產,蓋好的房子賣不出,後來熬到市場的春天,國家大力推行商品房改革。憑藉那股不服輸的幹勁,他的房地產生意越做越大,成爲四川知名建築商,個人財富激增,一度登上中國福布斯榜前200名。

有錢後,樊建川收藏東西起來就更闊綽與得心應手,不用像以前那樣走巷串戶去“撿破爛”。他的收藏愛好,源於文革期間,他父親被關“牛棚”,樊建川就經常收集相關報紙、傳單,希望從中瞭解到事情的真相。也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慢慢養成收集物件的習慣。他崇敬抗日軍人,想通過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他們的深沉敬意。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樊建川和其他搞收藏的人不同,他不收藏古董文玩,卻花心思專注抗戰題材方面的舊物件,都是一些老百姓看不上眼的東西。在很多人看來,樊建川是個怪人,錢多得沒地方花,難於理解。面對朋友與旁人的詰問,他依舊如故,陶醉在收藏抗戰文物的快樂中。

2001年,樊建川去參加盧溝橋抗日博物展覽,他隨行帶來的展品,驚豔到現場多位專家,有十幾件被認證爲國家一級文物。這事,就像一陣驚雷,驚醒樊建川的內心,讓他看到新的方向,一定要建個與衆不同的抗戰博物館。回到四川,樊建川開始着手籌建抗戰博物館,要把抗日戰爭這段歷史收藏起來,讓民族銘記。

由於博物館規劃面積過大,動手就是500畝,找地頗費周折。在找地過程中,他說買地蓋抗戰博物館,很多人都說他是大忽悠,你小子是圈地蓋商品樓吧。頂着衆人的狐疑,朋友的不解,他最後在成都大邑縣安仁鎮找到合適場地。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爲了建好抗戰博物館,他賣掉寫字樓、賣掉商鋪、賣掉物業,籌資建立抗戰系列博物館集羣。2005年8月15日,抗戰勝利60週年紀念日,抗戰系列博物館全面通過多個部門專家嚴格檢驗,正式投入運營。博物館分爲五個主館、三個廣場:中流砥柱館、正面戰場館、飛虎奇兵館、不屈戰俘館、川軍抗戰館;紅色廣場、中國壯士(1931-1945)羣雕廣場和中國老兵手印廣場。博物館收藏上千萬件抗戰文物:手寫資料30噸、書信40萬封、日記一萬五到兩萬本、像章百萬枚,800餘萬件藏品。每件藏品都由樊建川親自經手把關,經國家機構鑑定的國家一級文物有400多件,是民營博物館之最,比北京盧溝橋博物館還要多。

在收藏這些抗戰文物過程中,樊建川遇到各種情況,其曲折感人的故事,可以寫成百萬字的長篇小說。2005年7月,他一位朋友突然給他打電話,爲他提供一條收藏《荻島靜夫日記》的線索。爲了這本珍貴的抗戰日記,他立馬飛往日本,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當事人,付出昂貴的價格,才把它收入囊中。爲了收藏一份刊登“日本投降新聞”的舊報紙,他立即飛往日本,找到書店老闆,花高價收回。類似這種事情有很多,花鉅款買回一堆舊東西,在普通人看來是缺心眼,而樊建川卻津津樂道。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樊建川給自己的博物館題詞:爲了和平,收藏戰爭;爲了未來,收藏教訓;爲了安寧,收藏災難;爲了傳承,收藏民俗。

爲了抗戰博物館,他花費了大量的金錢與心血,讓人欣慰的是,他嘔心瀝血的付出,贏得政府與社會的肯定,獲得網友與民衆的認可。抗戰博物館的成功,激發樊建川更大的雄心,他要建造100個博物館。截至目前,他已經建好抗戰博物館、紅色年代博物館、抗震救災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四大主題,共計29個場館。

其中,在紅色年代博物館羣中,專門建立了一個知青生活館,還原了當年知青上山下鄉的生活場景,讓許多參觀的知青淚流滿面。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4、感人涕淚的知青生活館

樊建川,做過兩年下鄉知青,由於經常喫不飽肚子,改行當兵。雖然只做兩年知青,但是知青生活卻讓他刻骨銘心,終身難忘。

建完抗戰博物館之後,他就開始籌建知青博物館,用自己的方式向這個羣體表達深切敬意。知青生活館佔地面積1500平米,建築面積3000平米,共兩層,由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工程院院士馬國馨親自設計。知青生活館分爲:知青歷史、知青歲月、知青磨難、知青人物四個單元,以場景、文物、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展現了封塵的知青歲月,讓觀衆在文字、圖片、物件間,讀到那個時代的激情、艱苦、磨難與不屈。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據館內工作人員介紹,知青生活館有藏品7866件,除了知青生活勞動用品、檔案等常規展品外,還有反映知青磨難、冤案、歷史事件的珍貴文物。譬如:知青死亡調查報告、知青上訪及審查材料、知青及家屬的控告信、公判材料、“三·二四”知青宿舍失火遇難女知青檔案等,這是其他知青博物館少有的展品,顯得彌足珍貴。許多知青來到展館,一圈走下來,都淚流滿面。即使是年輕的80後、90後,也被現場所展示的知青歷史物件、資料所震撼,對那個時代人表示無限尊敬。

樊建川爲了建設博物館,前後花費數十億,幾乎掏光了家底。早在幾年前,建川博物館羣,就被國家相關部門評估價值80多億元人民幣。當記者採訪樊建川,問他若干年後博物館怎麼辦?他說我死後,所有博物館無償捐獻給國家。讓人驚訝的是,他竟然偷偷地提前寫好遺囑,註明百年之後博物館全部捐贈給國家。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這是爲什麼呢?

折騰半輩子,竟要把所有博物館捐贈給國家。

樊建川,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看他,我們永遠找不到答案。在我看來,樊建川就是一個勤快的知青,一個勇敢的士兵,一個上進的大學教師,一個務實的公務員,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一個有思想的館長。

如果你非要我讚揚他爲社會所做出的努力?非要我褒獎他在金錢與正義之間選擇身懷正義?非要我蓋棺定論地評價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只好心平氣和地告訴你: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致敬樊建川!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人物簡介:樊建川,樊忠義的兒子,1957年9月出生於四川宜賓,祖籍山西興縣。1975年高中畢業做了兩年知青,1976年參軍當兵,1979年9月考入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1982年在重慶三醫大任教,1987年轉業到宜賓地委政策研究室,1991年任宜賓市常務副市長,1993年5月辭職到省城成都打工,1994年創辦建川房屋開發有限公司。現任四川省政協常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參事、建川實業集團董事長、建川博物館館長、汶川地震博物館館長等職。


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誰最會撿破爛?當然非他莫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