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不修衙」,古代不搞形象工程?

俗話說「官不修衙、客不修店」,旅客住店當然不必幫店主修店,可當官的為什麼不願意修衙門呢?

1

提起古代衙門,現存最有代表性的有四個:故宮博物院、河北保定直隸總督署、山西霍州署、河南內鄉縣衙。

故宮不用多說了,明、清兩代的皇宮,自從明朝朱棣開始,前後有24位皇帝曾在這裡生活居住辦公。是中國現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偉的古代宮殿建築群。

直隸總督署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有「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之稱,是一座典型的北方衙署建築群。

霍州署位於山西霍州市,始建於唐代,現存建築為元、明、清古文化遺產,霍州署歷史最為悠久。建造年代比故宮早一百多年。「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這句話最早出處可尋到明代理學家曹端,曹端就在霍州擔任過學正。

內鄉縣衙位於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城,由欽加同知銜正五品官章炳濤主持營建。歷經明、清多次維修和擴建,逐漸形成一組規模宏大的官衙式建築群,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封建社會縣級官署衙門。

2

誰也不會想到要超過皇宮,就是直隸總督府,霍州署,也是省級、地市級的衙門,全國像樣的本來也沒幾個,倒是象內鄉縣衙那樣,明清全國一千多個州縣,倒有一些保留了下來。

內鄉縣衙作為代表,號稱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時代縣級官署衙門,「天下第一衙"、"北有故宮,南有縣衙"、"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什麼來頭大稱什麼,一個再修,一建再建,已經晉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都是託了旅遊開發的福,現在官網上有英文、韓文、日文介紹,門票也漲到了75塊一張。

難怪別人眼紅,想想一千多個州縣,誰沒有縣衙啊。

平遙縣衙打領導牌,班禪大師曾經提詞:平遙縣衙 古衙之最。

浮梁縣衙打名人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間寫了: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葉縣縣衙打古董牌,你們那都是重修的,葉縣縣衙可是現存的古官署衙門中唯一的明代縣衙建築

新密縣衙打歷史牌,新密縣衙始建於隋代,是國內現存歷史最久的官署衙門。尤其衙署內的監獄歷代沿用到2003年,專家稱監獄使用之最

浮梁縣衙稱"中國第一縣衙"、"江南第一衙",內鄉縣衙叫"天下第一衙",新密縣衙就叫「華夏第一衙」,你說俺規模沒你大,咱就跟你比歷史,你說咱歷史沒你長,咱就跟你比品級,你們知縣是七品,咱們是五品。浮梁縣衙馬上不服氣,誰不是五品啊,咱們還是陶瓷、茶葉集散地,海上絲綢之路啊。

有什麼本事使什麼本事,不就是比誰牛逼嘛,誰怕誰啊。比到最後,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行了吧?再要比,只能比誰認定得早,誰是AAA誰是AAAA了。

你們畢竟還有座衙門在,這可讓其他一千多個州縣怎麼辦?據說原來也都是有縣衙的,現在連個影子也沒有了,好歹有個三五十間也能修建擴建,一直修到十畝,二十畝,三十畝,可那些連地基都沒了的,怎麼辦呢?

看著別人白花花的門票收入進帳,估計不少人把祖宗十八代罵了無數遍,光知道當官,怎麼就不修座縣衙留給子孫後代呢。

回到開頭,古代當官的在修縣衙這事上,還真的和現代人想的不一樣,縣政府,鄉政府能修得跟皇宮似的,一比新,二比高,三比現代化。古代的州縣長官在修衙門這事上,還真的不怎麼熱心。

客不修店還好理解,我一個住店的,明天雞一叫就走了,管你客店漏風漏雨,關我毛事?好歹縣衙是要住下去的,再說了縣衙講究一個威勢,沒有高高大大的門面,怎麼顯示州縣長官的威風?你們不把衙門放在眼裡,還管得住你們嗎?

還真不是那麼回事,反倒是好多衙門非常破敗,甚至能將就就將就,還有好多縣衙借用在一些舊房子里。比如清朝常熟縣衙一度就是利用錢謙益的住宅改建的。比如清代大名府衙原來竟是一戶大戶人家的墓道,有一次翻修時竟從地下挖出來一個大棺材。

4

有解釋說縣衙這東西也至於都是這麼窮酸,實在破的不成樣子了還是要修的,但修得再好也沒有用。一旦來了土匪,或是民眾造反,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去燒縣衙抓知縣搶糧食奪兵器,所以縣衙一般很難保存下來。

反倒是那些文廟土地廟之類的建築,雖然規模不怎麼樣,無論誰造反都要加以保護,反倒能保存下來,畢竟誰也不敢故意破壞這些保護子孫後代的東西。直接原因就是那裡實在沒有什麼東西可搶。

可是破破爛爛的住著也不舒服啊,明清時代州縣長官按規定是要住在衙門裡的,國家不允許官員在城中其他地方另闢住所,必要時要以性命對縣衙進行保護。

可是即便如此,州縣長官還是對修衙門並不熱心。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官員在一個任上的任期限制是三年,三年任滿必須重新接受吏部的考核,幹得好了陞官,幹得不好嘛,說不定連官都丟了。想一想第一年還得想著做個清官,第二年剛剛熟悉情況,還沒能放開手腳,就算第三年撈了點錢,說不定就要離開了,誰還有心思修什麼衙門呢?

就算想修衙門,可還得好好考慮一下,要知道州縣的預算里可沒有修衙門這一項,徵收的稅款是要如數上繳的,就連運輸保管的損耗也都州縣自己彌補,實在沒有多餘的錢來修啊。再說了自己的考核可都抓在上司的手裡,你打了報告說要修衙門,上級會怎麼看你?這可是直接影響自己考核的。

5

那就換個思路,不運用國家的賦稅,直接找地方上的鄉紳捐款行不行?

這條路也行不通,地方的財主才不管你長官住的好不好呢,平時給你磕頭送禮也就算了,還得拿錢給你修房子,對財主有什麼好處?還不如拿些錢出來修修文廟呢,文廟還能保佑自己後代中個秀才舉人什麼的。再不濟建個養老院什麼的,遇到荒年施個粥什麼的,還能落個好名聲。

哪怕是捐給和尚道士,也能給子孫積個陰德。再說了替你把房子修了,三年一滿你走了,這投資可就打了水漂了。等到新來了長宮,又不會記著你好。

再換個思路,州縣長宮在任上也撈了不少錢,拿出一小部分出來修衙門怎麼樣?有這種想法的,說明還沒有撈過什麼好處哈,還是個清白之身,哪有到了自己口袋的錢再往外掏的道理呢?

所以明代的做官教科書《新官軌範》里說:「衙門不可過於修飾,但取門戶牢固、牆壁堅完。」用州縣長官的眼光來看,州縣都是剛入仕途的第一層台階,以後的路還長著呢,有心思不花在門面上,幹嗎把台階擦得那麼亮呢?

6

所以也怪不得州縣長官不修衙門,都說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可沒錢怎麼辦事?衙門修得太漂亮,還會被人詬病驕奢淫逸,太得不償失。

更迷信的,還有一種說法,衙門修的太好,官員就會釘在這個職位上升不了官。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寧可信其有吧。

至於子孫少了個景點,賣不成門票,那太遠了就顧不上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