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是10月中下旬了,我相信Everyone應該都已經開始了政治複習,不管你的政治複習進度幾何,現在大部分人拿到政治選擇題應該還處於無邏輯、連蒙帶猜的狀態,考研政治一直有句話:你最終的分數大致就是客觀題的兩倍。不知道這句神預言是否適用於其他人,不過對我真的是中了,在各大機構的政治衝刺卷出來之前,我們還是專心搞客觀題纔是王道。今天這篇文章,學姐就跟大家好好說道說道政治選擇題有哪些類型,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小祕密吧。

載入超時,點擊重試

首先,在講正文之前,先來科普一下選擇題的題型分佈:

馬原:1-4單選,17—20多選,34分析題

毛中特:5—8單選,21—25多選,35分析題

史綱:9—10單選,26—29多選,36分析題

思修:11—14單選,30—31多選,37分析題

形勢與當代:15—16單選,32—33多選,38分析題

01、政治選擇題總覽

政治拉分項在選擇題,而選擇題的拉分項在多選。單選側重記憶,一個知識點,你記住就拿分,不記得的,那就只能看你旁敲側擊能不能分析出來。完全摸不著頭腦的,就剩下1/4的概率了。所以在記憶相關知識點的時候,還是要仔細一些,切忌模稜兩可,尤其是很多容易混淆的概念。不過單選的難度相對較低,很多看選項就能直接得出答案。而且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嘛,能靠背拿分的,都不是難題,單選考察的那些知識點,一般都是耳熟能詳的點。在上考場前,我相信各位肯定是把知識點至少過了一遍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允許各位單選最多錯兩個哦。

多選題漏選、錯選均不得分。這也是為什麼說多選難的原因,一方面,多選題是比較簡單的題,即考書上原話,比較好識別的,靠記憶能拿分,這部分題所佔分值也比較少,但是多選對於背誦內容的準確度又高了一個要求。許多內容分了許多點,而這些點很可能會成為選項。

另一方面,多選重在把考點理解、喫透,這需要一定的積累與訓練。在練習多選的時候,注意看一下解析,The Last Not The Least,實在不建議你將政治的每個題都能理解、喫透,我們能理解80%就差不多能拿70+的成績了。我一直堅持政治有一條鐵則:不求拉分,但求別拖後腿,這就是說不需要拿出大把的時間,非常系統、盡善盡美地複習政治(已經盡善盡美地複習完其他科目的同學除外)。

02、政治客觀題各部分考察特點

馬原的選擇題一般都比較綜合,考察一個知識點的多個維度,依次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的順序。馬哲考察的是根據材料分析原理或者直接對原理的理解,需要同學們在學習時把原理弄清楚。政經題目稍難一些,需要同學們多做題練習,有些內容是需要理解消化的。在政經部分,最不需要頭疼的就是計算題,其實政治經濟學的理論是非常有邏輯的,這一部分大家如果跟視頻或者自己看書好好理解一下,是不難拿分的。而科社的題目往往比較簡單,主要是在把握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本質前提下分析。馬原的一個多選題技巧是極少有全選的,一般都是選兩個或三個。

毛中特有一些常見的規範,比如政治保證的答案基本都是黨,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基本都是人民羣眾,毛中特的出題方式不都是侷限於書本,往往會出現與時政熱點相關的比較靈活的題目。毛中特有些題要求同學們把握住國家、黨以及人民的立場來答題。這部分的多選題以理解型為主,大致可以分為幾個類型,考定位、考理解,這部分一般是選兩到三個;還有就是考查領導人講話的意義、啟示等,這部分考題一般情況下就是要全選的。

思修法基的出題基本是僅僅圍繞教材的,考範圍,考定位,考名詞所指以及考名人名言,思修法基部分的多選題比較容易全選。

史綱多選題也基本是圍繞教材,喜歡出記憶性知識點,除此之外,還比較愛考抽象知識,比如某一個具體歷史事件的原因、意義、經驗教訓,有時也會比較兩個具體歷史。

時政當代的多選題的命制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選兩個答案的,一般是選三個或者四個,這部分是不需要我們長期準備的。

03、政治選擇題常見題型總匯及技巧解讀

1、因果型

特點:因果題一般包括兩種情況:

一是知道結果考原因,題幹為果,選項為因,常用引導語有 因為 、其原因是 、之所以。另一種是知道原因考結果,其引導語有:目的是 、 是為了、結果是 、影響是 、因此 、所以 等。

方法

第一步,分清問的是因還是果,如果題幹為因,備選項應該是此原因的結果,問結果的選擇題的選項都比較發散,往往是一因多果,注意:考查原因時又有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客觀原因、主觀原因等。

第二步,正確理解題目中的各種原因是什麼意思,把握各種原因的聯繫和區別。一般來說,政治、經濟、社會現象的發生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在諸多因素中事物發展的客觀因素是客觀原因,而人的因素是主觀原因。 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指在諸多原因中起主導作用的因素,但這種主導因素有時不止一個,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稱之為最主要的原因,不屬於主要原因的就是次要原因。根本原因是從本質上說的,即導致事物發生變化的最本質的因素。這種因素是一種歷史的客觀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反映著客觀規律的要求。

分析根本原因一般是政治現象從經濟上找原因,生產關係從生產力中找原因。而直接原因是導致事件發生的直接因素,它往往是一種表面現象。

第三步,要將選定的答案代入題幹中比較,看是否合乎邏輯。

因果題總結答非所問者不選;與題乾的規定性重複或變相重複者不選;因果顛倒者不選,即題幹問的是原因,但備選項卻答成結果

2、事例型

特點:此題型題乾的內容選取現實政治生活或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事實材料或者引用名人名言表明一種思想,這類題常出評價分析題和理解說明題。

評價分析題的材料可能正確也可能不正確,常出現在馬哲部分,這類題目主要考我們結合平時積累的知識對材料的理解,選擇哪一個備選項並不是以這個備選項所顯露的事實正確與否為依據,而是以該備選項的觀點是否蘊涵在材料中為依據。即使這個觀點是錯誤的,也可能選。

理解說明題是對材料的含意進行理解和認識的選擇題,它的明顯特徵是題目中所提供的材料蘊涵了政治、經濟、哲學道理。關鍵詞有表明了 、 反映了 、 意味著 、 說明瞭 、 體現了 、 蘊涵 等詞語。

方法:解答方法是首先要抓準材料中的中心詞或關鍵詞語,以準確把握材料的意思,然後再逐一把題枝與題幹相對照,凡能正確分析、評價材料的題枝,都是正確題枝。

單項選擇題把握這幾條原則:只能說明題幹某一層次意思者不選,題幹意思的同義重複者不選,選擇最符合題意的選項。

多項選擇題選擇原則:按照每一層意思的要求篩選備選項。 凡符合題幹意思,能正確說明材料的備選項,都在應選之列,即使符合題幹某一層意思的選項也要入選。

3、比較型

特點:此題型的題幹是兩個認識對象。題肢對題幹中兩個認識對象進行比較後的回答。內容上可分為類比和對比。類比型就是將同一類性質的概念、事件、人物或觀點進行比較。對比型是將不同類型或性質相反的事件、人物等進行比較。關鍵詞常用「不同點是」「相同點是」或「區別是」「聯繫是」等詞語把題幹與題肢聯接起來。

方法:把備選項和題幹進行對照,看備選項觀點本身是否表述錯誤、是否符合題幹考查的角度,只有本身正確且符合題幹要求的備選項,才能入選。

4、發散型

特點:此題型要求題枝對題乾的內容作多側面、多角度的理解或說明,主要用於考查考生理解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其形式常用「正確的是」等詞語把題枝與題幹聯接起來。此類題型是毛概、鄧論、時事政治多選用的題型。

方法:凡是與題幹有關的正確題枝都可以入選。

04、考研政治客觀題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單選為主,熟悉考點

這部分屬於第一階段的學生, 不過相信這個時間點,大部分人的「一步走」已經完成了。

第二步、多選為主,鞏固重難點

有了第一輪複習,大家還都處於半生不熟狀態,對大部分知識點有印象,但又太熟悉,將腦中接不上的線連上是第二輪的任務。

PS:儘可能在10月中下旬之前完成這個階段的學習哦,

第三步、多選和錯題為主,衝刺複習

第三階段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刷衝刺卷,但是注意不要過分糾結正確率,錯了我記住,以後看到這個知識點不會再犯,不要將衝刺卷的選擇正確率與最後考研成績劃等號,衝刺卷選擇得10分,最後都可能上40。

本文有些長,但都是學姐悉心整理,希望能幫助大家政治選擇題能有一個規範的答題步驟,天氣也許越來越涼,別涼了自己的初心~~~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