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專委特邀心理問答專家志願者高鵬(中醫師,頭條號 芳草大夫親子站):

角色、職業變化和調整,是一種很正常的事,當事人首先應該正確對待,這也體現一個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面對困難和未知領域,除了迎難而上,主動破解難題,靠智慧和勇氣解決問題之外我們別無選擇。

既然選擇了某個角色,就踏踏實實的努力,抓住機遇謀求發展。對自己的能力進行正確估價,對以後的事業進行規劃。在對主客觀因素客觀分析的基礎上,從容的去工作。

比如,海歸回國後,面臨身份、生活環境的改變,生活狀態與自我預期不同,容易產生心理落差。對於有的人剛回國的海歸來講,還處在從學生到上班族的轉變階段。只能自我教育,每天告訴自己我終究是要在這個城市和社會生活,我只能選擇適應並接受,一切就當做是給自己心理上的一種歷練吧。人就是要保持昂揚向上的朝氣和永不服輸、力爭上遊的意志品質,保持良好作風。

再比如,新生剛進入不是自己理想的大學,由於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有些學生存在著情緒波動明顯、心理落差大等方面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幫助他們預防和克服心理落差,做好心理調適,提高學生心理適應能力,是教師的職責和使命。現在每年有數萬名研究生、大學本科和專科學生畢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學生就業形勢格外嚴峻,研究生、大學生作為普通勞動者面對身份轉變,抱有「精英心態」的學生擇業不理想時自然會有心理落差。莘莘學子由此遭遇無奈、失落、鬱悶等心情在所難免。儘快調整心理預期,轉變就業觀念勢在必行。

其實,就職場人士來說,當你和同事之間的地位、能力相當時,如果其中一方獲得上級的認可、升職、加薪或者學習機會時,你會感到有「心理落差」,也是正常現象。畢竟榮譽或者獎勵是有限的,給了其他人,可能自己就會失去機會。同時在職場中打拚的你,需要調整好心態,提高自身素質,以利於今後發展。

如今職場上有的人心態——對比自己條件好的人,由落差、羨慕生嫉妒,由嫉妒生恨,然後就開始不停地抱怨,抱怨客觀環境、抱怨別人,搞壞了自己的心態。建議這樣的人將這種落差、嫉妒心轉化為動力,鞭策自己不斷努力,最終做更好的自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