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四庫全書》介紹,《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王朝及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國部分史實。起於西周穆王12年(前990)西征犬戎,終於東周定王56年(前453)晉卿智伯被韓、趙、魏聯合所滅,前後共538年。

《國語》一書的作者,相傳為春秋末年的魯國史官左丘明。《國語》以記述貴族言論,反映貴族思想為主要內容。《國語》中有不少警世恆言,現節選如下:

《召公諫厲王止謗》

厲王虐,國人謗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謗矣,乃不敢言」。

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譯文)周厲王殘暴,國都的人指責他。召公去告訴他說:「人民不能忍受你的政令了」。厲王大怒,找來衛國的神巫,派去監視指責他的人。只要衛巫把誹謗他的人報告他,就抓起來殺掉。國都裏的人不敢說話了,熟人在路上碰見了也只能以遞眼色打招呼。厲王高興了,告訴召公說:「我能夠阻止人家在背後說我的壞話,現在他們不敢說了」。

召公說:「這是用暴力堵住人民的嘴巴,不讓說話,比堵住河裡的水,不讓它流還要危險。用堤來堵住河水,就容易壅塞,一旦壅塞就會決堤泛濫,結果傷人一定會很多。限制人民的言論也是這樣。因此會治水的人,總是排除雍塞,開通水道,讓水暢流;能治理人民的人,總是開導他們說出心裡的話」。

(個人點評)這裡節選了文章的前三節部分內容。主要是記述周厲王與召公的對話。周厲王對」謗者」是監視、堵嘴、殺之。召公則認為該疏通、引導、讓人言論說出心底的話。」川雍而潰」。河水被堵塞,總有一天會決堤,傷害的人將會更多,這不是良策。

後來,召公說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被列為警世恆言,成為典故。「道路以目」被列為成語而運用。


1.有過必悛,有不善必懼。 《國語·楚語下》

《國語·楚語下》。悛(quān):悔改。這兩句大意是:有了過錯一定痛改前非,幹了壞事一定覺得害怕。幹了壞事而能夠懼怕,犯了錯誤而能夠改過,這樣的人就能改邪歸正,「回頭是岸」。兩個「必」字,強調了告誡的語氣。

2.華而不實,恥也。 《國語·晉語四》 —— 《國語》名言

《國語·晉語四》。華而不實:只開花不結果,比喻只有好看的外表,而無實在的內容。華,即花;實,即果實。這兩句大意是:做事虛誇而不實在,是可恥的。做人辦事應該表裡一致,實實在在。一切虛飄浮誇、弄虛作假都是可恥的,不足取的。這兩句可用於批評華而不實的人和事,也可從反面勸告人要實實在在。

3.兄弟讒鬩,侮人百里。 《國語·周語中》

《國語·周語中》。讒:讒言。鬩(xì隙) :爭吵。這兩句太意是:兄弟之間因誤聽讒葺而爭吵,但仍一致抵禦欺侮自己的人於百里之外。~可藉以說明:內部儘管會有誤會,矛盾、爭吵甚至讎隙,但在面臨外侮、大敵當前時,則應捐棄前嫌.一致對外;切不可不顧大局,搞「窩裡鬥」,做親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4.婚姻,禍福之階也。 《國語·周語中》

《國語·周語中》。階:階梯。本句大意是:婚姻,是通向災禍或幸福的階梯。婚姻一向對人的生活帶來重大的影響,歷來被認為是人的終身大事,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結婚之後,夫妻共同生活,朝夕相處,不但經濟上合為一體,精神生活也須協調一致。如果感情契合,志趣相同,互敬互讓,夫良妻賢,和睦共處,那麼對於男女雙方來說,都是莫大幸福。如果感情不合,互不相諒,爭吵不斷,那麼對於男女雙方都是一種痛苦;更甚者打鬧不止,或者各有外遇,將會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不可料想的災禍。婚姻,可以使人幸福,也可以給人帶來痛苦和災難。所以,對於婚姻大事,不可不慎而又慎。這兩句可用來說明婚姻對人生的重大意義,也可用以說明要慎重對待婚姻大事。

5.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國語·晉語一》

《國語·晉語一》。基:基礎,根本。這兩句大意是:消滅禍亂如果不從根本上加以剷除,必然再次產生禍亂。《國語·晉語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複流;~。」砍伐樹木不從根本上砍,日後必然復生;堵塞水流不從源頭上堵,日後必然重新泛濫;消滅禍亂也是這樣,不剷除禍根,日後必然再生禍患。這兩句多用來告誡人們消滅禍亂必須從剷除禍根著手。

6.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為之災。 《國語·越語》

《國語·越語》。怠:疏忽懈怠。這兩句大意是:得逢時機不可疏忽懈怠,因為時機失掉後就永不再來。這本是范蠡勸諫越王勾踐的話,後來用作勸戒人們珍惜光明,抓緊造就的名句。好像一個和藹的長者,語重心長,直言相勸,詞風娓娓,雖是警示卻含而不露,使人容易接受。此名句的千古流傳,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與它本身異有的格言式的理性與權威的力量分不開。戰國末年,李斯就根據這句名言,不失時機地「西說秦王」,輔佐秦王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史記·李斯列傳》載:「斯聞?得時無怠?,今萬乘方爭時,遊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稱帝而治。此布衣馳鷲之時,而遊說者之秋也……將西說秦王矣」。李斯後來終成秦王朝的開國大臣。可以此規勸人們抓緊時機,奮發有為。

7.善有章,雖賤賞也;惡有釁,雖貴罰也。 《國語·魯語上》

《國語·魯語上》。章:彰。釁:事端。這幾句大意是:有明顯的善行,即使是地位低下,也一定要獎賞;有罪惡的事端,即使是達官顯貴,也一定要懲罰。這幾句是從法治的角度談善惡之舉。在作者看來,凡是善舉,均應受到表彰獎賞,而不必考慮其地位如何。只有這樣,人人才能「見善若饑渴」。而對於有惡行者,即使是貴族,也應嚴懲不貸。只有這樣,才能殺一儆百,防患於未然。這符合韓非「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遣匹夫」(見《韓非子·有度》) 的法治思想。可用於說明賞善懲惡不分等級。

8.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 《國語·越語上》

《國語·越語上》所引古語。賈(gu古) 人:商人。資:積蓄,置辦絺(chT癡) :細葛布。這幾句大意是:商人夏天就收集、積蓄皮貸,冬天就採辦、置備細葛布;旱時就準備舟船,澇時就準備車輛,用來等待一旦這些東西缺乏時出售。這幾句可用於表現商品經營者應該有遠大的目光,根據供求關係的有餘和不足,在淡季時就著手組織貨源,等待旺季時銷售。也可僅僅用來比喻說明有備無患的道理。

9.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國語·周語上》

《國語·周語上》。防:阻礙,堵塞。這兩句大意是:堵塞民眾的言論,比堵截河流還要危險。《國語·周語上》:「~。川塞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河流被雍塞,最後導致決口,淹死人必定很多。所以治水者不能一味堵水,而應進行疏導泄流。對於民眾,一味實行高壓政策,不讓人民說話,民怨民怒積累起來,最終會引起民眾的反抗,造成社會危機。這種重視民眾輿論,反對高壓手段的思想,對後世的政治家,思想家和開明帝王都是有所啟迪的。~已成為流傳百代的警句箴言。

10.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國語·邵公諫弭謗》

《國語·邵公諫弭謗》。國人:指國都中的人。道路以目:指人們相遇於道路,不敢說話交談,只是用眼睛相看以示意,意即敢怒而不敢言。這兩句大意是:(西周) 國都中的人都不敢說話,路上相遇時不敢交談,只用眼睛互相示意。周厲王暴虐無道,引起人民的強烈不滿。人民受不了厲王的虐政,紛紛指責他的過失。厲王大怒,就召來衛國的巫者監督人民的言論。只要衛巫報告,厲王就把被告發的人殺掉。周都中一片恐怖氣氛,以致~。「道路以目」幾個字把反動統治者暴虐無遭,人民敢怒而不敢言的情狀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現已成了成語。

11.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國語·周語下》

《國語·周語下》。鑠(shuò碩) :熔化金屬。這兩句大意是:萬眾一心, 可以成為堅固的城堡;眾口所毀,可以把金子熔化。前一句比喻團結一致,力量就無比強大,後一句比喻輿論力量的強大。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說,明眾人毀謗的可怕。後「眾心成城」多引作「眾志成城」。

12.智人不詐,仁人不黨。

13.天地之氣,不失其序。

14.人事必將與天地相參,然後乃可以成功。

15.輕則寡謀,驕則無禮。

16.民之大事在農。

17.君子為易,其難也將至矣;君子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焉。

18. 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複流;滅禍不自其基,必復亂。


謝謝友的邀請,本人知道一些,如實回答朋友,中國有那些警世恆言,如果是泛指民間那些男女污穢一點很多,但是流行最廣的要數馮夢龍的《警世恆言》,還有一本《喻世明言》,司馬光的正版《資治通鑒》也算屬於勸世明世的書籍,由於時間長久,《警世恆言》那會在學校算是禁書,偷偷閱讀過,其中最經典的一句臺詞,本人至今記憶尤新,那就是,「一個男人對你好,那是那個男人上世欠你的,如果那個男人對你不好,那是你上世你欠那個男人的」!本人就知道這些,謝謝閱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