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一位狐友寫的《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感覺總結的還可以,需要了解的可以去看看。

簡述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

www.sohu.com

中國文化起源甚早,在發展進程中雖歷經磨難,但卻總是一脈相承的得以傳承下來。中國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雖然時常面臨周邊少數民族的侵擾和威脅,不斷受到來自異域文化的挑戰,有些時候甚至瀕臨滅亡的境地,但都因為中國文化頑強的生命力而得以保存。

中國歷史上雖數度出現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情況,但游牧文明與農耕文明的競爭結果都是先進的中原文明戰勝了落後的游牧文明。所以,中國歷史上雖出現過如五胡亂華、元蒙、契丹、女真入主中原等文明的插曲,但都沒有使中國文化陷入根本性的危機,結果往往是即使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統治中原,乃至出現極端的民族歧視和壓迫,但在文化上都以「進入中國則中國之」而結束。不管主動與否,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一旦入主中原,無論他們原本是多麼保守和落後,都會立刻學習中原先進的文明,有時甚至因此而出現很激進的情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實行全面封建化和漢化的措施。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競爭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因為傳統中國民族主義的寬仁,以及中國文化的博大深厚,這些衝突常能在中國文化的熏濡下得到解決」。①中國歷代少數民族的改革有的是在入主中原後進行,有的是在沒有大規模戰爭的背景下實施的,但都是因為欣羨中原發達的生產力、先進的制度文明和物質文明、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穩定的社會環境而進行的。正因為如此,少數民族向中原學習而進行的封建化和漢化構成了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課題。

至於外族文化的入侵,中國文化雖經歷了巨大的挫折和落差,但也以中國文化的勝出而告終,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文化一定程度上的開放性和吸收性。中國文化史上早期出現的如佛教文明的進入,後期的西學東漸,中國文化與外來文化在碰撞衝突中,最終實現了外來文化的中國化和文化的重新整合,從而使中國文化綿綿不絕,得以長久持續。佛教的進入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件大事,它雖在特定時期為統治者所依賴,但最終還是沒有取儒家而代之。佛教,乃至後來的基督教進入中國後都被迫中國化,以更好的適應中國文化的基本思想和內涵,實現廣泛的傳播。佛教在不斷地變革中與道教和儒家文化共同構成中國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西學東漸及此後西方文明的進入是中國文化面臨的一個生死轉折點,中國文化依靠其良好的韌性再次實現了一次偉大的轉變,後來資產階級思想的廣泛傳播,西方科技文明和價值觀念的進入都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文化的地位,在它們的衝突中,都以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而告終。

中國文化雖然有很多弊端和劣勢,但因為它在關鍵時刻和面臨文化存亡的攸關點時,能夠發揮中國文化的優勢,吸取先進和優秀的文化而使中國文化雖歷經滄桑卻能夠完整而系統的保存和傳承下來。正因為中國文化在具有自保性的同時能夠兼容並收,才使中國文化在數千年中綿綿不絕,構成了中國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對於中國文化的這個特性,正如有著作所指出的那樣,中國文化 「不僅具有堅韌的「內聚性」,而且對於外來的文化具有「抗異性」,它在免受外民族的心理、精神影響方面所起的作用,有力的維繫著中國民族的存在。中國民族文化這種「內聚性」與「抗異性」的結合,產生了對外來文化的強大消化力」。②中國文化的這些優點,使中國文化能夠在遭受挑戰時對外來文化持兼容並收的態度,從而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同時因為中國文化歷經的時間跨度大,各地區和民族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顯著差距和不平衡性,以及中國文化本身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許多轉折和飛躍,由此而提出的對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的認識便具有了重要意義。

對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的認識是從清朝末期民國初期開始的,到今年來隨著中國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的重視而在大批著作中多有論述。「在中國,文化的整合通過國家集權來實現,文化的延續通過改朝換代來實現,文化的輻射通過疆域盈縮來實現,文化的涵化通過夷夏互動來實現。」③中國文化發展的特殊性使中西方學者在看待中國文化發展歷程時有很多分歧和差異,而其中一個重大差別就是對中國文化發展歷程的認識而涉及到的一個分期問題和各時代的主要文化特徵,本文將就這兩個主要方面做出論述。

中國文明可以分為原始文明、農耕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期。原始文明從遠古時期到夏王朝的建立為止,農耕文明從夏朝到鴉片戰爭開始前的清朝為斷限,工業文明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現在還在不斷進行和深化。以這三個文明的分期為入點,我認為中國文化應該分為前文明期(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雛形期(夏商周時期)、形成期(春秋戰國時期)、定型期(秦漢時期)、發展期(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成熟期(元明到鴉片戰爭前的清朝、轉型期(從鴉片戰爭開始,延續到今)。下面對中國文化發展歷程中各個主要特徵和方面進行敘述和介紹。

1.前文明期: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中國在進入文明前經歷了漫長了進化歷程,這段時期奠定了中國文化獨立發展的基礎。

(1)中國文化的獨立起源:新中國成立後發掘的一大批新、舊石器文化遺址推翻了關於中國文化的外來說,向世人證明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起源於中華大地,是土生土長的中華文化。雲南元謀人,陝西藍田人,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安徽和縣人,湖北鄖縣人等遺址的發現無可爭辯的證明中國是人類發源的重要地區。一大批猿人的遺骸或遺物的發現說明中國早在200萬年以前,我國境內已有人類生息繁衍,從而揭開了中國文化的序幕。

我國古人和新人遺址均有大量發現,古人遺址以大荔人、許家窯人、丁村人為代表,這一時期生產工具有所進步,發明了人工取火,氏族制度逐漸萌芽。新人遺址重要的有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人,內蒙古薩拉烏蘇河流域的河套人,山西朔州峙峪人,四川資陽的資陽人等,這一時期原始藝術開始萌芽,原始靈魂不滅觀念在墓地中有所反映,原始宗教開始產生。古人遺址和新人遺址的大量發現顯現出了中國文化的獨立性,良好的承接性,以考古發現證明了中國文化起源於本土,是世界文化起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2)文明起源的多中心:眾多考古發現證明了黃河、長江、珠江、遼河流域都是中華民族和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從舊石器向新石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若干個中心,呈多中心發展。出現文明起源的多中心原因很複雜,但「遼闊的地域為中國文化的多元性起源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礎」 ④則是無疑的,地域的廣闊和地理條件的顯著差異為文明起源的多源提供了可能。

(3)農耕文明的初步形成:從金石並用時代到鐵器時代,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增長。農業方面從鋤耕變為犁耕,從使用木犁或石犁到使用金屬犁,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顯著提高,於是農業開始從畜牧業中分離出來。河姆渡遺址發現成堆的稻穀、稻殼、稻葉等,證明早在7000年前,我國就開始人工栽培水稻。這一時期形成的農業對後來我國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為封建社會根深蒂固的「重農抑商」觀念的形成產生了直接影響。由農業而產生的農耕文明是以中國為首的東亞文明與西方文明的重大差別。農耕從黃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流域開始並逐漸成為中原和南方地區人民的主要生存方式,中原的農耕文明與北方的畜牧文明的競爭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農耕文明從深層次上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從根本上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發展方向以及文化的基本特徵。

(4)文明的前兆:農業和畜牧業分工後,出現了制陶、紡織、釀酒等活動,同時由於金屬冶煉的出現和發展,導致了手工業的出現。手工業使人類在生產工具的製造上產生了重大進步,它推動了我國向文明時期的轉變。這一時期出現的繪畫、雕塑、舞蹈、記事符號、圖畫符號等文化藝術,為我國後來文化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交換範圍的逐漸擴大,私有制日益發展和鞏固,開始出現炎黃、東夷、苗蠻三大主要部落,三個部落聯盟在錯綜複雜的鬥爭和融合中,形成最初的以華夏族為核心的國家雛形。戰爭打破了各部落之間的隔閡,融合了各部落創造的文化,加速了社會的發展步伐,,促進了貧富分化和階級的出現。黃帝時代,後世國家的雛形已經開始萌芽,在走向文明社會的過程中,黃河中下游地區成為我國歷史上各氏族、部落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這個中心的不斷擴大,最終形成以炎黃部落聯盟為核心,包括東夷、苗蠻大部分先民的共同體。

2.雛形期:夏商周時期

夏商周時期是我國的奴隸社會時期,這一時期初創的文化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

(1)政治機構的初步建立:夏王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它的建立標誌著我國歷史正式進入文明時代,奠定了中國4000多年文明發展的基礎,商周在夏朝後繼續向前發展。這一時期的國家機器基本上已奠定了後世國家的框架,國家開始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由各級官吏組成一定的統治部門,確立了貢賦制度,制定了刑法,商朝康丁以後,嫡長子繼承製度逐步確立。國家機構不斷複雜、完善和加強,統治地區逐漸擴大,以中原為中心的版圖得到基本確立,周朝建立了完善的井田制和分封制。這一時期確立的政治制度和統治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2)青銅器的發展:商朝是青銅器發展的高峰時期,因其高超的製作技藝,發達的生產技術,大規模的作坊,以及留下的大批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商朝又被稱為「青銅時代」。這一時期青銅器大規模的被用作禮器和戰爭,在生產上也有所應用。在殷墟和鄭州商城遺址,都發現有王室所專用的青銅鑄造作坊,作坊內有細緻的分工,從遺址和所發現的青銅器可以窺見當時冶煉技術的純熟和技術的先進。西周青銅器的數量遠超商代,歷代出土的西周青銅禮器、用具、兵器、工具、飾物數以千計,這一時期的工匠已經掌握了鍛打和鑄接銅與鐵的技術。青銅器的發展藝術頗具特色,青銅器造型與紋飾也體現了其雕塑造型藝術達到很高的水平。青銅冶煉技術和青銅製造工藝的高度發展是生產力發展和生產技術進步的反映和表現。

(3)文字:原始社會晚期各地遺址中普遍發現記事性質的刻畫符號,以及殷商已有較成熟的甲骨文字和金文來推測,夏代可能已有文字和文獻記載。商代的文字有陶文,玉石文,金文和甲骨文,以晚商的甲骨文最為豐富。殷商出土的帶有文字的甲骨有十多萬片,連同其他器物的銘文,約有單字4000多個,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西周流傳下來的青銅器銘文,與商代基本相同,但西周時期出土的器物較多,銘文的篇幅也較長,所以成為金文的主要部分。這一時期的文字為後世漢字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4)文化的繁榮:敬天保民思想的形成,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萌芽,對後世哲學的發展有深遠影響。周代重視貴族子弟教育,從小開始就開始教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禮是西周社會的重要方面,在成人、婚喪儀禮方面有很多規定,周禮對後世的中華文明有重要影響,周公制禮作樂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3.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也是中國文化的形成期,諸子百家出現標誌封建文化框架的形成。

(1)百家爭鳴:周平王東遷後,諸侯國「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爭霸戰爭持續了幾個世紀,在政治紛爭不斷的同時,我國文化出現了一次大繁榮。這一時期,由於激烈的社會變革,社會矛盾的錯綜複雜,激烈的政治鬥爭和經濟文化的繁榮使人們對這一空前的社會變革中產生的問題各有自己的態度、願望、主張和要求。同時,由於諸侯紛爭,統治者不可能推行文化專制制度,統治者競相招賢納士,各個學派因此有了發展機會。各家著書立說,議論政治,既相互批判,又相互影響,百家爭鳴由此出現,這一時期形成的各種學術思想成為以後中國思想文化的主要源頭。這一時期的各個學派不僅是學術學派,而且是政治學派。社會上形成的眾多學派,不僅各個學派的主張不同,而且在同一學派中也有不同的代表和主張。如墨家 「節用」、「兼愛」、「尚賢」、「非公」的主張,道家主觀唯心論與絕對相對論相結合得思想,儒家孟子「仁政「與」「性善說」、「民貴君輕」的民主思想,儒家荀子「禮治」與「法治」結合的主張,韓非子的法家思想等都各有特色。

(2)教育的進步:春秋以來,自孔子所創私人講學,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局面被私人講學成功打破。孔子整理的《春秋》、《孟子》、《中庸》《論語》、《大學》等書,影響了中國知識分子達數千年之久,「中國文化的流傳和發達與孔子的整理古代文獻和設立私塾是分不開的」⑤。孔子在教育思想和教學方面也做出了重大貢獻。他提倡「有教無類」,推廣私人講學,為戰國社會的變革奠定了人才基礎。學在官府壟斷局面被打斷到私人講學的興起反映了社會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私人講學開始逐漸成為封建社會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它培養了大批知書達理,講求封建倫理道德和忠孝節義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學而優則仕」後成為統治階級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中國文化發展的主力軍,對中國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作用。

(3)儒家思想的形成:春秋時期,孔子提出「仁者愛人」、 「克己復禮為仁」,推崇周禮,由此形成的倫理思想成為儒家思想的重要基礎。戰國時期,孟子、荀子結合自身認識,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善和解說。孟子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荀子要求「禮治」和「法治」相結合。儒家思想初步形成後被統治者不斷改造,成為為封建統治服務的正統思想,它所主張的「和」,提倡的中庸思想,對東亞文化圈的各個國家產生了深遠影響。

(4)統一趨向的加強:由於諸侯紛爭不已,各國為了在戰爭中獲勝,紛紛進行改革,逐漸確立封建制度,民族融合得到加強,統一成為大勢所趨。諸侯之間的爭霸,大國吞併小國,加強了各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為我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為大統一文化的形成準備了政治條件。

4.定型期:秦漢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它和後來的漢朝所採取的政治制度成為封建政權組織和統治機構的模範和藍本,它們實行的文化政策對後世更是影響至深。

(1)加強中央集權,建立封建行政體系:秦朝開始確立了至高無上的皇權,在封建國家中享有神聖的地位和最高的權利,皇帝之下,設置了一整套官僚系統。制定了一部比較完善的封建法典《秦律》,將郡縣制推廣到全國,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封建統治網,強化了封建國家機器。秦朝在全國範圍內確立私有,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車軌,順應歷史潮流,建立了統一的國家。漢朝的建立宣告了秦始皇皇位傳萬世迷夢的破碎,也以事實回答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疑問。漢朝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制度,建立了更完備的武裝力量,制定了法律,實行新的賦役制度,漢族在這一時期正式形成。「秦始皇的統一中國而推廣到全國,奠定了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基本模式,其後經西漢前期吳楚七國之亂的衝擊,到漢武帝時期正式確定下來,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延續二千多年的主要制度文化。」⑥東漢時加強尚書台,削弱三公權利,加強監督機構,進一步完善了統治機構,確定州縣郡地方行政機構,廢除內地郡國都尉。此後的封建政權組織都是在秦漢時期的基礎上進行建設的。

(2)文化專制:秦始皇在文化上採取了偏激措施,他焚書坑儒的政策雖然在短時期內維護了統治,鞏固了統一,但這些措施對我國文化起了極大的破壞作用,造成文化上無法挽救的損失。漢武帝在主客觀條件成熟後,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用改造後的儒家思想作為統治思想。自從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後,以孔孟為正宗的儒學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的正統思想,儒學開始成為封建統治者的首要選擇,並且影響到文化的各個方面。「儒學的提倡和尊奉,才真正使其成為封建王朝實用的政治學說,才使儒家思想所派生的倫理規範深入人心,以至成為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⑦ 

(3)佛教和道教的興起:道教形成東漢時期,隨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在秦漢時期出現以天帝為首,四方諸神拱護的神權等級系列,經方士對諸神的篩選與改造,逐漸推出皇帝與老子作為道教的教主。道教雖然在封建統治中未曾在封建社會佔過統治地位,但它對統治者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眾多統治者紛紛執迷於長生不老葯的獲取。東漢時期道教開始有了比較完整的體系,正式成為我國流行的宗教之一,在我國文化發展上佔有重要地位。佛教產生於印度,約在東漢初年開始傳入我國,流入後開始適應中國特點,它對中國的思想、文化和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5.發展期: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

這一時期的文化在秦漢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開始確立了中國文化的恢弘氣勢。

(1)儒學的動搖:東漢後期政治混亂,儒學失去了政治依靠,佛教的廣泛傳播和道教的迅速發展,以及儒學本身的日趨僵硬,缺乏群眾基礎,使儒學在文化上的主導地位開始動搖。這一時期,玄學開始成為獨領風騷的一種意識形態。

(2)科舉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隋朝開啟的科舉制替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這對中國此後的統治秩序、教育方式、文化內涵都產生了深層次影響。隋煬帝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武周時開創武舉,北宋實行試卷的「糊名制」,科舉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科舉制度「以地主階級思想意識、倫理道德為準則」,⑧擴大了統治秩序,對中國知識分子的思想產生了重要影響,有利於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3)制度文化的完善:隋朝改革官制,實行三省六部制,將相權一分為二,兵役上實行府兵制和兵農合一,賦役上實行大貌索閱和輸籍定樣,實行均田的土地制度,租庸調製的賦役制度。唐朝實行了府兵制度。北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在中央分隔宰相權利。隋朝的《開皇律》、唐朝《唐律》,集成了中國封建法制的基本精神,為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4)中外文化的交流:佛教為了能夠更好的適應中國的特點和人民的信仰習慣,自傳入之後就不斷改變、調整,它與道教、儒家思想相結合,最終形成了宋朝理學。佛教的傳入、普及與發展,不僅豐富和充實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而且佛教最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中外文化相互涵攝的結果。唐代後期隨著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和對外交往的頻繁,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極大的力量,文化昌盛,並以「博大的胸懷,大量接受外來文化,使之融會到中國文化的整體當中」。⑨中國文化的博納和開放精神在這一時期正式得以形成。

(5)理學的形成:宋代由於階級矛盾和民族鬥爭的推動,佛道兩教對儒學的滲透,儒學開始哲學化,並越出了單純研究儒家經典的範圍,成為包括經學、文學、史學、哲學等在內的一門新學問,形成了宋學。南宋後宋學各家此消彼長,理學在與各家的競爭中勝出。理學使儒學重新確立了正統地位,成為此後影響中國文化甚久的一個重要因素。

6.成熟期:元明到鴉片戰爭前的清朝

元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大統一時期,其中明清是我國封建專制制度發展的頂峰和衰落期,這一時期形成的文化特徵為後來中國文化的被迫轉型埋下了伏筆。

(1)中央集權的強化: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專制的一個頂峰時期,明朝廢除丞相制度,加強監察制度,創立五軍都督府和衛所制度,頒布《大明律》,從各個方面鞏固了專制制度,加強了皇權。清朝削弱內閣和議政王大臣會議,雍正時設立軍機處,進一步加強了君主的專制權力,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2)文化上的專制制度:明清時期加強了對思想的控制,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有破壞力的措施是文字獄。統治者對持不同觀點的知識分子大肆鎮壓,造成文化上的恐怖,使「文化與思想的專制達到萬馬齊喑的地步」,⑩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以此為背景而興起了考據學,在考據上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嚴重脫離實際,沒有現實意義,中國文化開始進入一個衰退期。

(3)大一統思想的加強:這一時期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元朝建立了大帝國,它所實行的行省制度在今天還有影響。「從元朝以來,中國的行政區劃再次進行了調整,並逐漸穩定下來。」?明清時期版圖基本得到確立,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快,清朝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加強在西藏的統治,鎮壓叛亂勢力,土爾扈特部歸國,使大一統思想深入人心,中華民族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強,對祖國的歸屬感大大增強。

(4)文化取得了一些成就:明清時期是我國封建制度走向衰敗的一個時期,由於封建制度的弊端逐漸占居主導地位,這一時期的文化尤其是自然科學所取得的成就較少。由於官方對文化控制力度的加強和重視,統治者出於加強思想控制的考慮,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書。這些措施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傳統文化,又對文化起了破壞作用。明朝永樂年間修《永樂大典》,使許多文獻得以保存下來,清代乾隆時期修的《四庫全書》是我國最大的一部叢書。此外,這一時期明清小說興起,四大名著和《金瓶梅》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重要成果。

(5)文化由開放向封閉的轉變: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因其對外的良好開放性,而能夠雖然經受過佛道的衝擊,胡漢文化的融合以致外族的入侵都能夠一脈相承的延續下來,但到明清以後中國文化卻開始走向了一條封閉的道路。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後為了防止倭寇的侵略,鞏固封建統治,開始限制通商。清朝更是在文化、政治、經濟文化上實行全面封閉政策,朝著自我封閉的方向發展。

(6)西學東漸:明朝時期西方傳教士開始進入中國,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中國自然科學的進步,中國文化面臨新的轉折。清朝時西方醫學、曆法、數學開始傳入中國,西方發達的自然科學開始有限度的流入到中國一部分開明士族中間,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中國並沒有意識到自己面臨的是一種更先進的文明,繼續執行反動的封閉政策,中國文化喪失了一次良好的轉型機遇。

7.轉型期:從鴉片戰爭後,一直到今天還在繼續

西方國家用武力打開中國國門後中國文化發生了巨變,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進入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1)向西方學習的思潮:鴉片戰爭的失敗使統治階層的部分有識之士意識到自己的落後,開始從盲目的自大變為有選擇性的向西方學習。他們主張學習西方,實行改革,以達到強國禦侮的目的。他們的思想和主張,代表了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的新思潮,林則徐、魏源等為這批人中的傑出代表。儘管這一時期先進的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器物和表面層次上,是攝於西方的炮火和軍力做出的不得已的選擇,不是理智和試圖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社會,但他們的觀點有力的反擊了中國的保守勢力,在文化方面開創了新的社會風氣,為中國文化的轉型提供了契機。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開始主張大規模向西方學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他們創建洋務企業,派遣留學生到外國學習先進技術,加強軍隊力量,以圖達到求強、求富得目標,試圖在民族危亡時刻挽救清朝統治危機。此後出現了早期維新派,他們提倡重商主義,要求採取西方國家君主立憲的議會政體,他們的思想無論在廣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比地主階級改革派有了進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維新派以救國圖存為目標,進行了戊戌變法,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它「不但在政治變革上是一次歷史的超越,而且在思想文化上也是一次重大的歷史轉折。從此,中國古老的封建文化的統治地位,在西學和新學的衝擊下,從根本上發生了動搖。在新舊思想、新舊文化的撞擊中,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結構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維新運動在文化發展方面開創了新的局面。

(2)對傳統文化的拋棄:幸亥革命前,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推廣新式學堂,使教育擺脫了從屬於科舉的附庸地位,為教育的獨立和教育社會化、普及化創造了條件。創辦報紙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文化開始朝著大眾化和平民化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了更普遍的傳播。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在文化方面頒布了一系列政策,從根本上消除了孔教在教育上的統治地位,以法律形式確立了資產階級新文化的主導地位。20世紀20年代的新文化運動完全否定傳統文化,提倡民主科學,反對專制迷信,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和封建舊文化的一次激烈鬥爭,它在政治和思想上給封建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破除了封建教條對人們思想的束縛,對中國人民,特別是知識青年的覺醒起了巨大作用,但這時沒有理性的看待中國傳統文化。

(3)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馬克思主義自傳入中國後便因其良好的群眾基礎和與中國國情的適應而得以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通過與其他各種形式的主義鬥爭,最終成為影響當代中國社會最大的思潮,在今天仍然居於重要的指導地位。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中國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中國文化的發展經歷了由初興到形成再到轉型的轉變,它的發展構成了中國文明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中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擁有四五千年連續不斷的文明發展史的國家,其文化積累之豐富,傳統價值觀念之持久穩定,都是世界文明史上少見的。」?中國文化獨立產生於本土,在以原生的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同時,與周邊游牧文化相互影響,對外來文化或主動或被動的進行變革。中國文化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排斥型的文化,但是,當中國文化面臨大的挑戰和考驗時,從佛教和道教對它統治地位的衝擊,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高勢位」撞擊,中國文化又能夠對外來文化表現出良好的開放性。在與外來文化的相遇、交叉、結合、融匯過程中,中國文化表現出了博納的一面。春秋時期各家文化相互競爭,相互影響吸收,為中國文化開放性的一面奠定了基礎。秦漢時期形成了大一統文化,絲綢之路等交通方式改善了中外的交往條件,外來文化不斷對中國文化進行本能的衝擊,唐宋時期少數民族的文化對中國主體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元明清時外來文化則以各種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顛覆,但中國文化和它的基本精神終究還是比較完整的保存下來了,雖歷經數千年之久,都沒有出現文化斷層的局面。即使到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文革的十年浩劫和人才的斷層,我國文化仍然不斷地發展。中國文化不管面臨著多麼嚴重的生存危機,它都戰勝了各種挑戰和挫折,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內涵和特徵,其成熟之高度和文化梯級之高都是世界文化上僅有的,是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文化之一。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一種開放與保守並存的矛盾性文化,這種特徵使「中華文化至今仍保存著高度發達、高度成熟和高度獨特性」。 ?世界眾多文化的消亡顯示了中國文化保存之不易,因此我們更應珍惜它。進入21世紀後,隨著各國競爭的日趨激烈和文化環境面臨新的考驗,以及文化作為軟實力在國家綜合國力競爭中佔有的重要地位,我們要以新的思維尋求文化發展的途徑。中國文化能夠得以保留到今天,證明了中國文化是適應中國,具有頑強生命力的文化,這與它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性有著莫大的關係,同時也與它為了適應新的環境而具有的揚棄性有著重要關聯。因此,我們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既要反對全盤西化,又要反對原封照搬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我們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封建性質的文化,我們必須仔細加以甄別,加以選擇性的弘揚和集成。「人類要進步、發展,就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傳承」, ?而文化則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新世紀,我們要堅持立足當代又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立足本國又充分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實現中國文化新的跨越式發展。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