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出上个月偶然收到一封全英文的私人邮件,说是有个名叫HackeX的邀请制线下沙龙。本以为是钓鱼或者垃圾邮件什么的,没想到看到聚会的城市就在上海。处于好奇,看在参见聚会还是免费的面子上,我就直接点了注册参加,好在也没有让你输入真名手机啥的,就一个邮件地址?拜托,你邮件都发到我邮箱了还用得著我在复制一遍吗?

不到半天就收到了确认邮件,注册成功。时间已经订了下来,只不过地址上还是神秘兮兮的「TBD」。我开始还天真的以为既然是Hacker,那是不是还要解个谜题才能拿到地址之类很中二的步骤。检查了一下确认邮件的源码,发觉没有任何问题。然后就忙别的事儿去了。

也就是我快把这事情忘了的时候就到了聚会那天,果然在临开始8小时之前收到了包含聚会地址的正式邀请函。话说那天正好是江南地区特有的黄梅天,又闷又热而且雨没完没了的下。正打算退掉的时候发现聚会的地点居然离我家附近计程车起步费可达的地方。好吧,就当吃饱了散散步吧。

到门口,发觉那是一个电子商务园区,聚会地点是一个看上去开业没多久的「电商物流」一体化企业,手机简单搜索下:正面消息一堆,全是融资、上市之类的关键词。也就是说——刚开业正在处于烧钱阶段的企业。那这个聚会的真实目的我大概也心中有数了——招人。心中萌生退意时正巧门口有个明显是印度人的小哥跟保安费力地比划著什么,考虑到这地方其实经年看不到几个外国人,我就凑过去直接问:「Are you invited for a HackerX event?」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之后我就对这个聚会感到更加好奇了。

事实证明,我真是小瞧了「招人」这两个字。

签到,贴名牌。预先列印好的不干胶上我的titile是php…??。

然后是在公司的pantry里吃些水果、披萨什么的很一般的东西,没有hacker 聚会惯例的苦艾酒。吃的差不多之后就是码农们聊起天来。这时候组织者——一德裔加州人用英语给我们介绍了一下hackerX的风格什么的,就是一帮developer的线下聚会,考虑到买单的问题就有了一堆的sponser赞助。等小哥走了之后pantry里聊天的语言居然完成了切换。加上参加者除了一位印度人C++程序员之外,还有一个scala和一个node.js的俄国人。这些细节让我明确了出席者的信息只能通过两个渠道其一获得:github或Linkedin,又加上出席的都是各类程序员为主,github的概率更高一点。

正式开场,赞助商介绍之后就是规则。两列,每列4张桌子共8个招聘企业或者猎头公司,参与者至少选择其中一列完成4场车轮面试。而每场面试被一个大屏幕投影里的计时器严格限定在5分钟内,完成后参与者只能流水线似的移到下一个桌子。我选的一列包含主办方,一个流处理,一个区块链,一个智能家居。都是偏向于网站开发制作方向的岗位。

事后了解到,组织者这次找的赞助商大多都是互联网行业的,但开发者并不都匹配互联网(也解释了我为什么是php的程序员titile)。Java和C/C++甚至于ruby的程序员似乎都是后端为主。好在主办方对Java的需求很大,这才不至于很尴尬。

门外的程序员之间展开了各种聊天和吐槽,引用其中一个C++程序员的话说,「今天就这么几个人中,我找到的C++程序员比我之前一年遇到的还多!」兴许这个也是我这趟最大的收获吧。

几个观点:

  • 如果你是一个求职者,这种场合下你对招聘岗位的了解还是很少,最多只能当成投出了一份简历而已,不见得比Linkedin海投高多少。相反的没准多跟这些程序员聊聊机会可能会更多一点。
  • 如果你是一个sponser,首先要确定组织方的筛选条件——除非你是一个大范围招人的猎头,否则很难说大多数的程序员是不是你要找的。
  • 作为一个参与者,就当是聊聊天、吐吐槽也就罢了——程序员之间翻来复去总是动不动就聊起演算法、实现。技术能力啥的根本不可能在这种场合下得到提升,最重要的是有个机会大家加个微信啥的。

最后,还是要跟组织者说句:Vielen Dank!

--原文发布于2018-7-15, HackerX聚会 - 开源小站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