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收緊長者綜援門檻,牽一髮動全身。

收緊長者綜援門檻如箭在弦,政府此着猶如改變「長者」定義為65歲以上,社福界料將掀起老人福利集體調整的骨牌效應。首輪牽動的,是目前服務六旬長者的日間護理、活動中心,或將排除這批「未夠秤」長者;滿以為年屆60即可「排快隊」申請公屋的長者,隨時要多等5年;更有團體計算,隨着綜援金減少,60至64歲的綜援長者未來每年津貼,亦將減少逾兩萬元。另一個問題是,即使長者願做,但礙於員工年過六旬後,勞工保險及工傷賠償大增,商界傾向不調高退休年齡,市場現有的職位亦以兼職為主,薪金較正職大減逾半,基層長者自力更生,談何容易?

業界料未夠65歲的綜援受助長者,將因綜援金額減少而被逼重投職場。

政府下月起將長者綜援申領年齡,由60歲上調至65歲的決定,引來社會嘩然。從事長者服務多年的吳銘偉指出,長者綜援與標準綜援的差異,不止是每月少收1030元的援助,同時也會令受影響長者失去社會生活補助金、每月電話費補貼、長期個案補助金等的津貼,合計每年少收20780元資助,對每月捉襟見肘的獨居長者而言,生活將百上加斤。

就收緊綜援門檻的決定,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連日來為政策護航,更指出本港落後國際,「長者」的定義遲早要改,為社福業界帶來更大的不安,更擔心綜援門檻一改,將掀起一輪老人福利集體調整的骨牌效應。

翻查資料,港府過去並無定義長者年齡,僅指出大部分發達國家以65歲為長者和非長者的界綫。事實上,本港不少福利及資助政策均以60歲為界,其中包括社署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長者日間活動中心、房屋署的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電力及煤氣等公營機構的優惠計劃等。不過,近年推出的醫療券、長者生活津貼及「兩蚊」乘車優惠,資助綫均定於65歲或以上。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理事陳虹秀擔心,隨着港府正式定義長者年齡,過去年屆60歲即可申請的服務,相信亦難逃上調的命運。

為此,多個社福團體着力守住長者定義的界綫,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吳衛東指,昨日申請法援司法覆核新政策的綜援受助者,將於今年4月「登六」。該個案體弱多病,且為露宿者,原本盼領取長者綜援後,將有較多資金補貼租金,重新「上樓」,如今願望落空:「我們最怕65歲只是個開端,政府還有許多政策的申領年齡更高,如『生果金』於70歲方可領取,免費公院醫療則是75歲長津長者才可享有,將來『長者』的定義會調高到幾歲?」

政府下月起將提高長者綜援申領年齡至65歲,引來社會嘩然。資料圖片

吳衛東表示,現時合資格的安老服務及日間護理申請人,分別須輪候3年及1年才可獲得支援,若長者服務的使用年齡上調5年,將進一步增加申請人的輪候時間。

社署的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及長者日間活動中心,目前只要超過60歲,即可接受服務。吳銘偉指出,目前不少年過60的長者,身體已有輕度缺損,政府一旦將他們接受服務的年齡推遲,只會延誤治療時機,令他們的身體狀況變得更壞,加重日後的醫療負擔:「其實政府是否不想承認人口老化的真相,於是用這個方法,減少排隊輪候服務的人數?」港大社工及社會行政學系榮休教授周永新亦指出,目前設立地區中心的參考人數為每3000名長者,就要一個中心,政策無疑令政府毋須急切加建地區安老設施。

羅致光近日言論提及中年新定義,引起社會甚大迴響。

公屋聯會主席文裕明指出,60歲以上的長者通過高齡單身人士優先配屋計劃,輪候公屋所需時間可大減至3年內,日後「未夠秤」的單身長者,需要多等5年才可「排快隊」,令長者上樓時間大增,做法不公,「以我所知,政府的長者年齡政策未統一,房署亦有自己的調整程序,但一旦有新的長者定義,房署自然有壓力要跟政策『睇齊』。」

政府調高長者年齡的定義,主要理據是相信60至64歲的長者仍有一定勞動力。不過,扶貧委員會前委員馬錦華指出,不少公司均不願續聘60歲以上的員工,原因既因目前本港並無設定退休年齡,亦因員工一旦「登六」,勞保、工傷賠償等的費用大增,令僱主情願重新招聘年輕員工。

資料圖片

然而,「被退休」的員工要尋找新工作,亦非常困難。馬錦華表示,60至65歲的長者,再就業的入息亦只及全港入息中位數的4成,主因是就業市場的選擇有限,即使有大集團願意聘請長者,亦傾向兼職性質,收入大減令長者生活質素大打折扣。香港中國婦女會安老服務總監黃耀明直言,如政府要調整長者綜援申請要求,應一併推動商界延遲員工退休年齡的規定:「勞福局沒理由只改福利政策,而漠視現有的勞工政策,未能推動長者就業的問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