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在華夏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經之道,對東西方交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古絲綢之路就是從這裏經過,將中國和西方緊密地聯繫起來,促進了雙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交融和發展。

  我們從地圖上可以很清晰地看到甘肅省的形狀,宛若一把玉如意,兩頭大,中間狹長。中部狹長地帶就是著名的河西走廊,橫貫甘肅中部的一個長約1200公里,寬約數公里至一百多公里的地理大通道。這個東起烏鞘嶺,西至星星峽的地理大通道的形成,和那裏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密切的關係。

  大通道的北面是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南面是連綿不絕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的祁連山脈,其他的地方要麼是高山峽谷,要麼是戈壁荒漠,只有南北山脈之間留下的狹長的形似走廊的通道方便通行,這個狹長的通道位於黃河以西,故被稱爲河西走廊。

  這個狹長的特殊地理大通道的形成,是源於億萬年前地殼的劇烈運動,印度大陸板塊撞擊亞歐板塊,而形成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並由此形成巍峨的祁連山脈。因爲高高隆起的青藏高原擋住了印度洋暖溼氣流的北上,在西北地區形成大片的沙漠戈壁,只在祁連山脈之北留下狹長的通道。這個狹長的走廊,東西兩端是黃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是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這條走廊起到聯繫各方的紐帶作用。

  河西走廊有我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以及石羊河和疏勒河,這幾大河流是河西走廊以及古絲綢之路的生命之線。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自治區三省(自治區)的黑河,發源於祁連山脈北麓中段的走廊南山(因位於河西走廊之南而得名),源頭爲八一冰川,東西岔匯流處的黃藏寺進入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而後流出鶯落峽,入河西走廊。

  華夏民族對河西走廊的探索,和漢武帝時期的張騫出使西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此之前華夏民族的活動範圍基本上侷限於甘肅以東地區,對西域情況的瞭解幾乎處於空白。當時盤踞西域的是實力強悍的匈奴,馬背上的民族對農耕的華夏民族來說,是個噩夢。從漢高祖劉邦起,漢初幾代帝王被迫採取同匈奴和親的政策來休養生息,匈奴的存在對漢帝國是嚴重的威脅,卻又奈何不了它。

  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日漸強盛,漢武帝決定一雪前恥,徹底解決掉匈奴這個心腹大患。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是聯合被匈奴搶佔家園的大月氏,兩邊夾擊大敗匈奴。張騫花了十幾年時間,歷經千辛萬苦,翻山越嶺趟沙漠過戈壁,找到了大月氏,結果大月氏已經在新的地方安定下來,無心迴歸。張騫雖然沒有完成使命,不過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熟悉了西域的情況,給漢帝國帶回了關於西域非常重要的情報,爲日後漢武帝打敗匈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之前可能有商人穿過河西走廊,但是詳細記錄其地形地貌、風土人情,對河西走廊以及西域的探索,張騫功不可沒,由此將華夏民族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天地,對奠定我國日後的版圖做出了不朽的貢獻,河西走廊對華夏民族的重要性怎麼形容都不爲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