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我覺得項羽打贏鉅鹿之戰後的形勢也並不樂觀,諸侯聯軍只是表面上尊項羽為聯軍主帥,但是假如說讓他們交出兵權,他們肯定是不能幹的。並且鴻門宴之前項羽聯軍名義上是40萬。但估計項羽自己的楚國嫡系部隊還不如當時高祖的十萬。至於鴻門宴,項羽假如真的那個時候就殺了高祖估計也會招來聯軍的害怕與顧忌,所以我認為也不能說他這步棋就一定走錯了。綜合來說我認為項羽鉅鹿之戰後想要統一天下作皇帝的難度係數也並不小,大概相當於曹操赤壁戰敗後統一天下的難度。但是實際上曹操在有生之年都沒有能夠完成他的心願,最後還被宣王篡權了。而項羽五年之後就身死國滅,比曹操又慘的多了。不得不讓人感嘆他的戰略水平真的一般。假如說各位穿越成剛打贏鉅鹿之戰後的項羽,會如何安排自己的戰略佈局呢?


按照項羽的侷限走。

定都彭城,基本盤東魏,東楚,泗上。

分封諸侯,封三秦王圍堵劉邦。

不封實力派田橫,讓齊地亂,給自己介入齊地製造藉口。

唯一不同的是重用韓信。自己重點攻略、鞏固齊地。讓韓信大迴環攻略趙、代、西魏,降服燕國。

這個時候劉邦應該也會擊敗三秦王,整合了秦國。給韓信開空頭支票,攻略關中,封秦王。

聯合英布、韓信剿滅劉邦,建號稱帝。

很多人認為項羽不應該分封諸侯而應該自己稱帝,其實是想多了,項羽的統治基礎是反秦諸侯義軍盟主,他的權力基礎來自盟主地位,如果他不承認其他實力派的諸侯地位,那麼他的盟主地位也沒人承認。

歷史中的項羽已經運作的足夠好,把秦地一分為四讓劉邦、章邯、司馬欣和董翳互相鉗制。把齊地一分為三,卻不封實力派田橫為自己介入齊地製造藉口,只要整合了東楚、東魏、齊地,控制泗上就是霸業的基本盤。再掃蕩一盤散沙的其他諸侯就是帝業。

算盤打的好可惜天命在劉邦那邊,他看不起的韓信竟然是百年甚至千年不遇的將帥之才。劉邦把主力葬送在了彭城滎陽之間,老本陪了個底掉。韓信憑偏師順時針大迴環從側翼包圍了項羽。最終劉邦靠韓信、彭越合力絞殺了根據地越來越少的西楚勢力。


謝邀。

既然題目講的是我是項羽,那就大開腦洞暢想一番。當然也只能是腦洞,因為以下種種選擇,以歷史上項羽的眼界,大都是做不出來的,畢竟他不是穿越者。

一 破解新安的兩難

鉅鹿之戰後,諸侯聯軍破秦之勢已成。而後章邯舉二十萬秦軍而降,卻讓項羽陷入了進退兩難當中,一如當年的白起:殺降,則有傷天和、盡失民心,不殺,則軍糧喫緊、軍隊不穩。

和白起不同的是,項羽並沒有就地屠殺秦軍。而是以曾對項家有恩的秦將司馬欣為上將軍,率領秦軍為先行部隊,從殷墟一路走到新安。從下面的地圖我們可以看到,新安已經距離函谷關很近了。我想項羽的本意,應該是要驅秦人攻函谷關。

然而楚軍缺糧(經評論區提醒:至新安時敖倉已在楚軍控制之下,項羽此時應該不缺糧了),而秦降卒又和諸侯軍卒積怨甚深。項羽為防秦軍陣前嘩變,終於使英布與蒲將軍在新安夜坑殺秦軍二十萬。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到新安。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至此失盡秦地父老民心,讓此後以關中為封地進行發展變得沒有可能。

如果我們不考慮古代落後的信息傳遞效率,打開上帝視角,可以發現章邯全軍而降時,劉邦所部剛剛拿下宛城,在析縣、酈縣之間,尚未攻破武關。

乃以宛守為殷侯,封陳恢千戶。引兵西,無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還攻胡陽,遇番君別將梅鋗,與皆,降析、酈。遣魏人甯昌使秦,使者未來。是時章邯已以軍降項羽於趙矣。

——《史記·高祖本紀》

而項羽驅秦軍至新安時,劉邦已經接受秦王的投降,據函谷關自守了。

(圖片來自網路)

如果項羽能早一步知道劉邦滅秦、據關自守的消息,從而維持原計劃,並告訴秦降軍,攻破函谷關就放他們回家與親人相聚,結果會怎麼樣?

秦國王室已降,後面又有強大的諸侯聯軍壓陣,秦人為了回關內和親人相聚,只能效忠項羽,拚死向前。劉邦雖然約法三章,初得秦人之心,但函谷關還是守不住的。

入關之後,殺不殺劉邦不重要,重要的是約束自己的軍隊,以收秦地父老之心。

—— —— —— —— —— —— —— —— ——

二 避免宰割天下之後患

元末時朱升對朱元璋所說「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實乃歷代亂世爭天下者的九字真言。

誠如題主所言,鉅鹿之戰後諸侯聯軍只是表面上尊崇項羽,並不會心甘情願地交出地盤和兵馬。故項羽入關後宰割天下,自稱「霸王「,看似威風無二,實則已是自居於火爐之上。

利益分配,從來是不患寡而患不均,更何況是以天下為蛋糕,無論怎麼分配,切蛋糕的的人總是要得罪某些實力派的,例如齊之田榮,趙之陳餘。

以齊地為例,項羽將其一分為三,帶兵入關的齊將得到封地,實力派田榮卻因為數負項梁,又不肯從楚擊秦,所以沒有封地,於是自立反楚。自此項羽作為「天下宰「,不擊齊則不足以維持威信,擊齊則能勝之而不能服之,楚軍終於陷入齊地無窮盡的戰爭泥潭。

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

田榮聞項羽徙齊王市膠東,而立齊將田都為齊王,乃大怒,不肯遣齊王之膠東,因以齊反,迎擊田都。田都走楚。齊王市畏項王,乃亡之膠東就國。田榮怒,追擊殺之即墨。榮因自立為齊王,而西殺擊濟北王田安,並王三齊。 ——《史記·項羽本紀》

所以破秦之後,項羽最穩妥的策略是韜光養晦,尊奉義帝,把切蛋糕的刀還給義帝他老人家。以他此時的聲望和能力,必然能為自己掙得理想的封地,卻又不會因此得罪各地大佬。以義帝的號召力和實力,分封之後照樣天下大亂,此時項羽作為實力最強的諸侯,埋頭髮展也好,伺機吞併也好,合縱連橫也好,總之會有更大的挪騰操作空間。

(圖片來自網路)

—— —— —— —— —— —— —— —— —— ——

三 定都關中以爭天下

歷史上項羽接受章邯的投降,封其為雍王,可見當時他就有了滅秦後瓜分秦地以封王的想法,而不打算自己定都關中。所以後來他在新安才會坑殺二十萬秦軍,再後來他才會焚毀秦國宮室,掠其寶貨東歸。

然而秦自商鞅變法以來,整個關中地區成為高效的戰爭機器,比關東六國有著更高一層的動員能力——秦國以此吞併六國。如今秦王室雖降,關中的老底尚存,誰能以此為根基,誰就佔了一統天下的先機。

歷史的發展,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如果說劉邦數次大難不死,得以建立漢朝,是其偶然性,那麼以關中為根基的軍事勢力最終能步秦始皇的後塵一統天下,則是其必然性。設使劉項易地而處,即便以蕭何之能,也未必能在劉邦數次大敗後源源不斷地將後方的人力物力調動到前線。

正如田餘慶先生認為,從秦滅六國,到漢朝建立,歷史彷彿走過了一個「之」字形:秦滅六國,成就帝業——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雖滅秦,唯有承秦才能再造帝業 。

所以項羽要統一天下,當然只能以關中為根基,可惜歷史上的他是絕對不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的。

我們看到,當淵源於楚的漢王劉邦東向與諸侯盟主楚王項羽爭鋒之時,他確實是不期而然地居於當年秦始皇滅六國的地位。客觀形式要求居關中的劉邦之楚消滅居關東的項羽之楚,步秦始皇的後塵,再造帝業。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說張楚》

(圖片來自網路)


你是說鉅鹿之戰擊敗王離後追擊章邯、兩戰兩捷,而章邯仍有雄兵二十萬的情況下,天下第一損友陳餘的一封勸降信、章邯被迫歸降了項羽後,項羽該怎麼辦是吧?

題主那一大堆題設錯謬百出,理解的時局也荒誕無比。不才,願為足下糾正。

先談一件歷史冤案;各種史書都提及的劉邦項羽與楚懷王的「先入關中者為王」約定。因為在此之後,劉邦獨領一隻偏師晃晃悠悠的朝鹹陽進發,而項羽卻作為楚軍副將隨宋義奔鉅鹿而去。

當時的情況是:章邯策劃了一企「一戰而定天下」的蕩寇策略,為此,還將秦軍駐紮九原的王離部絕大部分主力也整合其中,這支部隊為防匈奴撿便宜,在滅國大戰中都不曾調動過;及至陳勝吳廣造反而天下大亂以來、章邯囚徒大軍出函谷關以來都不曾調動過。在此番章邯的謀劃中,王離部二十餘萬秦軍擔當正面抗擊敵軍的任務。

邯鄲地形不適合章邯的戰略,秦軍遂將其佔領,遷其民、毀其城郭;迫使趙王歇及殘部遁入鉅鹿城,再遣王離圍而擊之;秦軍圍而不封,使使可自由進出。使諸侯、諸侯若不救,聯盟即崩;故,鉅鹿之圍乃諸侯必救之地。章邯策乃成。

秦軍在鉅鹿城外建設戰場,為六國諸侯軍隊紮營之地修整了「三通一平」,圍繞開闊的戰場呈扇形展開,每處營壘視線佳、補給利,諸侯們皆稱秦軍大氣,獲贊不少。

王離部分「左中右」三軍,分屬五六萬不等,兩萬餘預備隊其後,一字型展開,正面迎敵之勢。諸侯軍隊悉數所致,紮營、觀望不前。秦軍見還差一支軍隊未至,查看會議紀要,原來是楚國參會代表「卿子冠軍」宋義未到,秦軍也不為所動。

大家都知道了,項羽本能的察覺了宋義有謀反之跡,遂誅之,乃自封上將軍領兵救趙。項羽軍渡完河後,全軍領了三日口糧,然後砸了鍋竈、毀了船隻,跑步進入戰場。

楚軍一說三萬、一說五萬,在進入戰場前還兵分兩路?!?!一路進入主戰場、一路繞秦軍之後、絕其甬道,得手後與主力取得聯繫,共擊王離。

「九戰九勝、大破之」!這就很難理解了……先是分兵絕秦軍糧道,別說楚軍本來就這麼點兒還分個鎚子的兵喲!楚軍不是在河邊把鍋竈都砸了麼?自己就帶著點乾糧還去絕別人的糧道?即便得手也不過是兩軍糧草皆絕,有何意義?這是什麼操作?

按常理,「破釜沉舟」時還「燒盧舍」,應該是輜重帳篷皆棄纔是,飯都不打算做了,還扎什麼營?可史書說項羽打贏後,諸侯們皆跪進大帳、伏地而不敢仰視;說明楚軍贏了之後估計搶的盟軍帳篷、鍋竈等。

「九戰九勝」是多長時間?肯定不超過三天,以項羽軍一鼓作氣的習慣,也可能是一天。

項羽以一人之勇而激發全軍士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孤例,楚軍殺紅了眼「以一當十、所向披靡」。「作壁上觀」的諸侯軍隊看得目瞪口呆。左右策應的蘇角、涉間在楚軍的第一次正面衝擊時就已經沒有起到側翼的作用了,因為秦中軍在楚軍的第一次衝擊波時沒扛住,實質上已經垮了,那「左右」二軍就不算是側翼起到策應作用的力量了,反而成為被楚軍分割而無法呼應的兩支部隊。結果,蘇角被殺,涉間自焚(還有這功夫?)、王離在第一波衝擊時就被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俘虜了……

有些觀點認為,章邯沒有把握住最佳救援時機,所以眼睜睜看著王離部被殲滅。這是不對的,章邯佈置這個戰場,建「甬道」給王離部輸送補給,就是自己作為補刀的預備隊,必須要與王離部保持一定距離;而王離部以正面戰場迎敵,他的任務不是某支諸侯軍隊,這二十萬秦軍的目標對象是所有諸侯軍隊一起上!開初秦軍未動,就是等楚軍趕來。

誰知這個愣頭青跑步進入戰場,不打招呼、不開諸侯碰頭會、不紮營、不休整,直接就沖向秦軍開整!不僅秦軍看不懂操作、諸侯們一臉懵逼、補刀手章邯更是驚得一身冷汗!在章邯看來,識破他的戰略並不難,因為即使能識破、敵方也無法操作。可這三萬楚軍是怎麼回事?「作壁上觀」的諸侯軍隊又是怎麼回事?諸侯軍隊不上,就變成了項羽軍的預備隊;作為己方的預備隊,章邯部如果在諸侯軍隊動手前出手,那他就起不了補刀的作用、反而會被諸侯軍隊包了餃子……

王離部正面戰場迎敵,預想的是與所有諸侯混戰至膠著狀態,章邯部在關鍵時刻補刀,一舉拿下。如此經典的「圍點打援」戰略,被這個愣頭青給莫名其妙的破了……

此刻,章邯雖然戰略失敗,但並不懼這些反政府武裝,反倒是朝局的變化主導了歷史的走向。

題主說打贏了鉅鹿之戰後該如何謀劃?謀劃個屁啊,打贏了盯死章邯!還能怎麼做?所有諸侯合兵一處盯死章邯、死磕到底!指望章邯能一決生死!章邯如果不放棄抵抗,諸侯們都得在這兒耗著,劉邦就是進了鹹陽也白搭,要麼如史實那樣被項羽軍趕出來,要麼被章邯軍回殺、函谷關一封堵、淬死……

「鉅鹿之戰」的結果根本不是定格歷史的關鍵所在,章邯的投降纔是。而「鉅鹿之敗」並未導致章邯必須投降的局面。胡亥、李斯、趙高極度的破環了秦國的法統,隨後宦官趙高獨擅專權,再次的傷害導致秦國法統徹底無可救藥的崩壞掉……鹹陽如此的局勢,讓秦將章邯最終失去了為何而戰的理由,這纔是決定歷史走向的關鍵所在。

另外,題主完全搞錯了另一件事,項羽集團的意識形態、以及與「皇帝」的關係。

「皇帝」體系是秦國一統後發明創造的產物,是比「天子」更完善的法統體系;這一法統體系一直延續到1912年清帝遜位纔算終結,歷經兩千多年,體系核心並無多大變化。那麼先進、高級的玩意兒項羽是完全不懂的、而且還極其的嗤之以鼻。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鹿」指的就是帝製法統,而蒯通的這番話似乎全天下只有劉邦一人懂。

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比這難聽的話還有;韓信這麼說就有點酸了。當初走了後門乾的「職不過執戟」崗位,為的是找機會在項王面前顯擺,以期得到重用。項王又不是瞎子,他最煩謀士一幅「不聽XXX之言而能成事者、未嘗聞也」的死樣子,他知道謀士說的有道理呢,可他就不聽;偏偏反過來做,而且居然每次都成功。

這種情況下,說「項羽只有謀士范增一人、尚且不用」,就是這個原因了。韓信說項王待人裝逼得很,虛寒問疾那叫一個動情,可真該賞爵封侯時、狗日的把印璽的稜角都捏圓了(印刓敝)都捨不得給……

笑死我了,虧他韓信想得出來!項王任人唯親是有的,哪有韓信說的那麼小氣!

總的來說,還是項王的格局小了。范增當年罵「豎子不足與謀」,是怪他不聽勸除掉劉邦,同時還有一股子濃烈的、覺得他非常土鱉的、很low的氣息參雜其中。

歷史最終證實了項羽的意識形態主張,他哪裡是奪取天下?他僅僅是爭奪「宰割天下」的權力,而且是代「天子」而為的權力。

項羽的人生目標、畢生追求是齊桓、晉文那樣的功業;是諸侯的霸業。

「西楚霸王」是什麼東西?是諸侯爵位。「霸」通「伯」,先秦常說的「伯王功業」,就是開創於姜小白和管仲時期的、周天子認可並賜予祭肉的「伯王之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功業成就了周天子認可的諸侯伯王齊桓公。也就是排名第一的諸侯、諸侯中的老大。

「排名第一、諸侯老大」,那也還是諸侯呀!「天子」是「君父」,「諸侯」是「臣子」,天子分封諸侯那是賞賜;給多給少在天子、對臣子皆是天恩雨露。

西楚霸王仍還是諸侯,雖為長兄,卻都是平輩,憑什麼分老爸的家產?又憑什麼分多分少?項羽無視法統的後果不僅僅如此,在他一把火燒了鹹陽之後,一個排名第一的諸侯王為什麼要居關中而控制天下?那麼「富貴不返鄉、如錦衣夜行」的low逼想法也就理所當然了。

說白了,項羽的意識形態永遠也無法公平的宰割天下。可想而知,當初劉邦進鹹陽時,一頭扎進鹹陽宮,三天三夜不下牀塌,不僅僅是多P啪啪啪,還很認真的瞭解了帝制是怎麼玩的。

劉邦為了獲得帝製法統,付出的價碼是五分之三的天下!他不僅把大半的江山封給了八位諸侯王,還簽署了一份有漢一朝、便世代有效的長期合同——「丹書鐵卷」。而與諸侯王們換取的「帝製法統」又讓劉邦能在奪取天下後逐一剿滅諸侯王們。諸侯們那時才反應過來,法統在劉邦,自己莫名其妙就成了「叛逆」。

項羽是諸侯王,而諸侯王是天子封的;天子呢?那是上天授予的。韓信和彭越都相信這股神祕力量;韓信還公開表達過「陛下能將兵最多十萬,而我可以無數!我之所以為陛下所擒,那是因為陛下受命於天,我等怎能與天命抗衡」?

高祖御駕親徵陳豨,傳旨彭越發兵聽用;彭越年高身體有恙,奉旨發兵卻未親往,因此獲罪,高祖不忍殺之,遂貶為庶人發配蜀地,路遇呂后,哭訴不止,仍言高祖乃受命於天,豈敢附逆?云云。而彭越是何許人?項羽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 敗北,遂霸有天下」。期間唯有一人令項王蛋疼,此即為彭越。項羽再怎麼天下無敵彭越也不忌憚他,且隨時襲擾,如同夢魘、無休無止……可他也相信劉邦是天命所歸,屬於神祕的不可抗力。

呂雉騙回彭越,夷三族、將其本人剁成肉醬,傳檄諸侯、震懾不臣!看,這就是法統的重要性!西楚霸王項羽一直都在平定叛逆,劉邦也是;所不同者,項羽被迫勞師平亂、劉邦主動興師討伐。

暫且先這樣吧。


1.劉邦必須死是肯定的,其他諸侯哪怕是出頭鳥田榮也只有稱王的材料和野心,而劉邦野心極大,門下精英眾多,是項羽集團旗下的水貨們不能比擬的,如果當年在鴻門宴就殺死劉邦,對於項羽來說再致命敵人,諸侯們是不敢輕舉妄動,奪取天下,因為他們都只是牆頭草,誰強才臣服誰,楚漢戰亂很有希望可以避免。

2,項羽沒有那麼強的實力,那個時期的形勢有點類似於中原大戰之前的蔣,分封土地多少不是他可以隨便決定的,特別有意思的是在他的直轄區域還是實行秦朝那一套郡縣制度

3,如果硬要走本來的分封計劃路線:不去攻打田榮,默許田榮為齊王,在劉邦三秦戰役之際,率軍西進,直接把劉邦扼殺在搖籃裏。然而歷史上的項羽並沒有這麼做,導致老家彭城的短暫淪陷,日後的彭城之戰不過是他軍事生涯的一次迴光返照,兩方實力差距之大已經使他難於迴天

看地圖(不清楚圖片清晰度怎麼會被壓縮成這樣……):劉邦在進軍彭城前,就已經牢牢控制了秦地,還掌握了巴蜀地區,差不多相當於當年統一六國前秦昭襄王的秦國,而項羽的直轄領地卻只是當年楚國懷王時期的一半左右!兩方的實力差距已經非常明顯,這也就是為什麼彭城之戰後雖然項羽對劉邦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軍事勝利,但是劉邦卻依然可以屢敗屢戰,直到把西楚徹底滅亡。


謝邀,這個有意思。

鴻門宴為啥不宰了劉邦?從山頭劃分來說,你覺得項羽跟劉邦同屬楚國集團,名義上都是義帝楚懷王熊心的下屬,不扶持劉邦,難道要去扶持那些見死不救作壁上觀的諸侯?

真實的歷史上,項羽安排劉邦當漢中王,牽制諸侯,又用三秦的三個秦朝降將去牽制劉邦;更高的維度上,光桿司令熊心又何嘗不在提防這個宰了卿子冠軍宋義的項羽?宋義死了,項羽成了諸侯「盟主」,熊心除了劉邦,還有誰可以利用?

楚國陣營內部,項羽就是個造反實力派,他盯著先入關中的劉邦;而熊心又盯著不聽指揮實力強大的項羽。原本項梁意外戰死以後,光桿司令得到了插手軍隊的機會,結果讓項羽通過鉅鹿之戰前後的操作給破了。項羽宰掉宋義奪取軍權的政治大旗是宋義畏戰,他項羽纔是要抗秦。這是項羽突然崛起的重要原因,也必將被人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項梁戰死以前,跟齊地的諸侯又在鬧齷齪。

項羽分封天下之後,也在跟齊地鬧不愉快、反覆拉鋸,最終造成彭城空虛讓劉邦的諸侯聯軍偷家成功。

整理一下,項羽的思路很正確,大麻煩是齊地諸侯,不可靠的是河北諸侯,可以利用的是劉邦,沒有什麼利用價值但是又必須利用好的是三秦降將。需要重點盯防和解決的是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義帝熊心。

項羽的失誤在於,這些矛盾並沒有因為他在鉅鹿之戰取得完勝而消除,甚至因為他驟然崛起的政治影響力而變得更危險,簡直坐在火上烤。

章邯的二十萬降卒是非坑殺不可的,項羽自己都才幾萬兵,哪來的糧食喂這些降卒,諸侯又靠不住。

可以挖掘利用的是英布,但項羽把他分封在九江,這就坑爹了。再考慮到劉邦那邊誇張的陣容配置,呵呵。

所以,求生之路在於更加隱忍,想辦法把英布往中原挪挪,另外一定要把義帝放在眼皮底下控制起來,並且千萬不能早早殺了。而且不可陷入跟齊地的持久戰,能不打就不打。

項羽以為天下會安靜一段時間,結果恰恰相反。

一句話:安排都有道理,但是猥瑣發育、別浪。等天下繼續亂起來。

用人方面,項羽還在傳統分封思維裏,陳平、韓信等因此投了劉邦。分封思維裏,有不信任親族、反而重用卿大夫的,比如晉國,然後三家分晉。那麼項羽信賴、重用諸項,本沒有錯。錯就錯在,最起碼的畫餅還是得有,爭取人心、拖時間等到天下亂起來,局勢更加清晰一些,做好跟韓信這種野心家列土封疆的準備。而不是把因為無法滿足這類人才的野心,約等於把他們推給劉邦。

項羽最大的弱點,就是他既是戰國舊貴族、又不是王族,還守著分封那一套玩個P啊。

你看秦末亂世,可是把所有舊貴族都給掃進來歷史垃圾堆。用一句當年的熱門語句來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要是帶著現在的記憶和知識回去……

那……

第一,新安不殺降卒。

楚軍缺不缺糧,這是有爭議的,項羽手上是應該有糧倉的。。。

彼時劉邦已經入關,只是項王不太清楚而已。。那就在秦軍中散佈謠言,劉邦那龜孫堵住函谷關不讓你們回家(秦降卒可是希望秦敗的,他們好回去),然後烏拉進關

第二,安撫關中。

不清算,不扯淡。給降卒活路,讓他們效忠自己,以關中為大本營。

第三,把義帝接來關中。

好喫好喝供著,挾天子以令諸侯…幹諸侯們也有了王師的藉口…項王先當個大將軍哦不丞相吧(狗頭)以後有的是機會,找個神棍託夢,發現祥瑞,來個p社玩家噩夢的彗星,禪個讓就行了

第四,先韜光養晦,給諸侯們應得的利益,然後在關中積蓄力量,正所謂學會了哥運行,f2a就行了……

其實項王的分封大體也不差,就是齊地三分有問題,齊得拆,但不是這種玩法,田榮你的給他地位別逼反了。。然後利用諸侯內部矛盾,各個擊破還是可以的。

第五,就是裝,也要把禮賢下士裝出來,搜羅人才,尤其是韓信,逐步給予任用,在關中期間投奔項王人可不少,可是項王自己作妖……

第六,想辦法幹了劉邦。

這個手段就多了,只要穩固佔據關中,不殺降不清算。以彼時楚軍的力量,搞劉邦就容易多了。。。而且不一定要明著來嘛


處處效仿後來的劉邦啊,有現成成功的例子為什麼不學啊

打敗並招降章邯,善待秦軍士卒,收買人心進入關中

劉邦殺不殺都行,還是不殺為好,畢竟有滅秦之功,殺了寒了人心。畢竟只要項羽不出錯,劉邦根本沒機會。

然後分封諸侯,自己佔據關中,巴蜀,以及部分楚地與中原之地,也就是後來劉邦給自己留的大漢本土。內有函谷關,外有滎陽,霸王鎮守,萬無一失!

將本來的實力派諸侯與滅秦功臣進行分封,參考項羽分的十八路諸侯,只是齊地給田榮也分一份,讓他們打吧。劉邦就分他韓王一半的土地,正好是天下中心,數戰之地,兩家不是關係好嗎,這下看他們翻不翻臉,看張良怎麼做人。再在旁邊安排上章邯和英布。這麼點地方,易攻難守,強敵環伺,沒有韓信,張良也未必站在他這邊,50多歲的劉邦看他還怎麼折騰。楚懷王就把剩餘的楚地分給他,這麼個貨能掀起什麼風浪?

重用韓信,封他為大將軍,放在自己眼前看好。

然後稱帝,建設自己的帝國,以范增為核心發展健全的文官系統(反正這貨這麼大年紀了,也不怕他有異心),一心一意恢復生產。

等外面打的差不多了,分給韓信點兵,讓他出去把不聽話的全收拾了。

霸王自己佔據了最豐饒的土地,最優勢的人口,又有函谷關天險和優勢兵力,根本不怕韓信起什麼幺蛾子,完全立於不敗之地。

再說以韓信的性格,肯定不會造我這個有知遇之恩之人的反,況且劉邦沒戲了,韓信又哪來的膽量,動機與大義來造霸王的反?

先把有藉口,不聽話的全滅了,留一個國家分給韓信,讓他打仗出自己國家的兵,弱他的國,疲他的兵,剩下的全分給自己的兒子或者收回帝國,劉邦是一定要儘早滅的,雖然那時候他未必活著了。

等不聽話的滅完了,開始調動聽話的,先效仿劉邦,誘捕韓信,這個希望很大,韓信很難不上鉤,要是明確抗命,這不給我口實嗎,打你個弱國疲民很難打嗎?韓信拿下了,再從最弱的諸侯開始,改實封為虛封,把食邑遷到帝國土地上,封地再封給兒子或者直接回收。不聽話?不知道霸王什麼意思嗎?你們要不要一起上?最後一個懷王,這樣劉邦2.0,達成!以項王的戰鬥力,簡直不要太容易,比劉邦還要容易點吧。

只要項羽不失了民心,抓穩了韓信,又有大一統的慾望,請問他要怎麼失敗?

感覺項王是把除了戰爭之外能犯的錯都犯全了纔有最後的失敗,劉邦是出漢中後每一步都走出教科書式的戰略才勉強獲勝,但凡項羽靠點譜,劉邦怎麼贏?

項羽不是沒有能力統一,而是根本沒有維持和平的慾望,那就沒辦法了。


其實項羽形勢很好,說項羽真實實力不如劉邦真的扯,劉邦所謂十萬大軍裏很多也是收編的,很大一部分主力還是項粱支援給劉邦的,天生就對項家親近,比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

而諸侯聯軍基本上都是諸侯將,他們野心不大,給個諸侯就滿足了,項羽殺了劉邦聯軍就會潰散?太想當然了,劉邦霸佔鹹陽,關閉函谷關可是實實在在的,項羽攻打他可是名正言順。

項羽之敗主要就在劉邦和齊趙身上,而這又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齊趙拖住項羽,劉邦根本不敢還定三秦,沒有劉邦東進,齊趙也會很快被平定,齊趙之所以反是項羽沒分封好,如果但凡齊趙一家分封好了,陳餘和田榮也不可能聯手造反,他們某一人即使造反也會觀察拖延,很容易被各個擊破。

如果我是項羽,破函谷關後,四十萬大軍立即進攻十萬人的劉邦,在劉邦軍內項氏舊將左司馬曹無傷的接應下,消滅劉邦軍易如反掌。

接下來就要論功行賞了,以關中漢中中原楚地為直轄地,定都洛陽,鹹陽和彭城為陪都,尊後楚懷王為皇帝,使居陳地,以陳嬰為輔。

然後就是分封諸侯,比如韓王成,他有什麼功勞,完全可以不封,給他一個侯就是了,秦國降將三人分封巴蜀漢中三郡,東海王閩越王可以封舊地。燕國拆為二王,魏王豹封河東和項羽一樣。至於司馬卬申陽他們的功勞還不足以封王,可以封公,食數縣獨立為國。至於舊趙國不是要一拆二,而是要一拆三,陳餘,趙歇,張耳各為一王,齊國從一拆三變為一拆四,加田榮為王。至於共敖英布吳芮可以封王,彭越可以以封侯拉攏。

這樣的分封下只有田榮是不穩定分子,可是在項羽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田榮敢冒險嗎?而且田榮已經封王,冒險的動力不足。

另外可以給三秦降將,共敖、英布,這五個楚系和降將王派出國相(項羽失敗的另外一個原因是楚系作壁上觀),再加上王絕嗣收國,以項羽二十多歲的年齡,最少可以收幾國。

項羽真的是政治上幼稚,這是洗不白的。


霸王已經做得很好了。

霸王只錯了兩件事,坑殺和分封天下。

坑秦兵,讓霸王失去了最具戰爭潛力地區的民眾支持。但時光倒流,霸王也得再坑一次秦兵。

然後就是分封天下,大一統才符合歷史的潮流。霸王阻擋了歷史的車輪,註定要被歷史的車輪碾壓了。


項羽輸給劉邦,不完全是戰爭的原因。項羽代表的是被秦所滅的六國貴族,也是反秦主力,所以項羽不可能做皇帝,而是縱橫六國的霸王,一但得不到六國的支持或者實力弱於六國之一,便難逃敗亡的命運。而劉邦代表的是六國平民,反貴族反秦但不反皇帝,在戰爭中逐漸削弱六國貴族的勢力,最終贏得勝利。所以項羽的機會不是殺掉劉邦,而是獲得平民的支持或者接收秦的實力而不是毀滅之。具體到鉅鹿之戰後不坑秦卒,代秦後而王於秦,等等,辦法很多,但都不是楚貴族項羽的性格和出身決定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