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轉大腸的這個「九」字,就很有寓意。在中國文化中,「九」是最大的數字,表示至高無上,如「九重天」,「九霄雲外」。因此「九」還是王公貴族常用是數字,皇宮的器物多冠「九」字,如九龍杯,九龍碗,九龍椅等。因「九」與「久」諧音,字義吉祥,老百姓亦以「九」為吉利數字。

九轉大腸是光緒年間首創的。那時在濟南城中有個九華樓,老闆姓杜,濟在濟南設有9家店鋪,酒店是其中之一。這位掌櫃對「九」字有著特殊的愛好,什麼都要取個九數,因此他所開的店鋪字型大小都冠以「九」字。九華樓僱傭了一批名廚高手,極善餐飲經營,尤其對豬下水的烹製頗有研究,其中以紅燒大腸最受歡迎。他們把豬大腸洗凈後,採用腸套腸的方法,將整套腸子一層層套起來,加香料煮熟。撈出後切斷,加入多種調料紅燒,名為「紅燒大腸」。菜品色澤紅潤,五味俱全,肥而不膩,適合大眾口味,贏得了各方面食客的讚賞。

又一次眾秀才嘗後,交口稱讚,迎合杜老闆喜歡「九」字,當即更名為「九轉大腸」。解釋道:「九是個吉祥數字,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明百姓都喜歡」九「;再說道家煉丹,有名為」九轉仙丹「,可使人起死回生,今日這道菜,佳餚美味,如服仙丹,以此為名,豈不妙哉!」 眾人聽後,無不為之叫絕。自此九華樓的招牌菜變以九轉大腸而聲譽鵲起,併流傳到山東各地。

來自網路


九轉大腸」是魯菜中的一道名菜。據說,這道菜是清朝光緒年間,由濟南「九華樓」酒店首創。「九華樓」酒店是濟南富商杜氏和邰氏所開。由於「九華樓」酒店的店主對「九」字有著特殊的愛好,因此化字型大小都冠以「九」字。當初,「九華樓」酒店在濟南東巷北首,規模於廚師均是名師高手,並對烹製豬內臟菜很是講究,因此在當時其中,「紅燒大腸」(「九轉大腸」的前身)就很出名,做法也別具一先煮、再炸、後燒,出勺人鍋反覆數次,直到燒煨至熟。所用調料有葯砂仁、肉桂、豆蔻,還有大蔥、生薑、大蒜以及料酒、清湯、香油等有一次,掌櫃的用這道拿手菜來宴客,眾人品嘗這道佳餚都贊其中有一位文人提議應該為這道美食起一個響亮的名字,眾人立同。於是,這位客人一方面為迎合店主喜歡「九」的嗜好,另一方面讚美廚師的高超手藝,取名為「九轉大腸」。同坐的人都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道家善煉丹,有「九轉仙丹」之名,這道菜可與仙丹媲美。從此,九轉大腸之名聲譽日盛,流傳至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