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国家形象 推行「名声外交」

2012年5月19日 曾迺强


  由于特殊的外交处境,使得我国因中国大陆压迫无法加入众多国际组织,对于宣传我国形象也困难重重。2008年马政府上任后,与中国大陆关系虽趋于和缓,然而国际情势变幻莫测,因此马政府下个任期外交政策更须与时应变,以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挑战。本文提出加强台湾的国家定位,推行「名声外交」(Celebrity Diplomacy),借以争取台湾在国际上生存空间、提高台湾国际地位、进而掌握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1987年解除戒严后,台湾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层面呈现大幅度改革与开放。除了开放党禁与首次民选总统之外,过去被视为品质不佳的「台湾制造」(Made in Taiwan)代工厂,近年得以洗脱负面形象,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的形塑与转变创造值得分享的「台湾经验」。同时,我国国民与团体在海外响誉国际,例如曾入选美国《时代杂志》(TIME)百大人物的「陈树菊」、运动员「王建民」、「曾雅妮」、「林书豪」等人,以及「云门舞集」海外巡演、「慈济功德会」、「佛光山」、「家扶中心」与「世界展望会」等宗教与人道救援团体进行海外援助,使国外媒体纷纷以大篇幅报导各界「台湾之光」种种事迹,有助于提升台湾形象,此举使台湾已走向另一波公众外交的高峰-「名声外交」。

 

  「名声外交」是倚靠该国之团体或个人享誉海外之时,透过资讯科技及传播媒体散播顺势宣扬该国之国际形象或国际威望,有效提升该国之在国际社会能见度及提升国家形象。然而外国人士对于台湾的「国际形象」为何,答案似乎莫衷一是。

 

  新闻局虽在5年前举办「台湾意象票选活动」,然除了具体意象,仍应建立我国长久所累积之人文内涵与科学技术相关层面来与台湾产生正面相关联结。以挪威为例,挪威将其主要资源投入人权、人道救援、环境等做为,塑造「中立、和平、人道」的国际形象。而加拿大提倡的《国家保护责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报告,主张国际责任对于「人类安全」(Human security)的责任光谱,营造出加拿大在人类安全领域上的优良形象。当前国际社会所面对非政治性的跨国境议题,虽然台湾不是相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但却能以本身的实力与意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能力可以有效贡献与实质参与,让台湾有更多条道路走进国际社会。

 

  传统外交模式多所限制,且我国国力有限,因此运用非传统外交模式的「名声外交」策略提升台湾国际地位,系为可供操作的选项之一。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深化我国文化内涵,以成为「文化输出大国」。期许我国即将成立之「文化部」能跨部会、结合台湾文化、观光、教育、运动等软实力,全力将台湾形塑成多元、创新及奔放的文化大国,使软实力更加雄厚。笔者由衷希望台湾成为一个和平的缔造者,进而成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利害关系者(Responsible stakeholder),使台湾变成全球的资产。

 

●作者曾迺强,嘉义,硕毕,2008年荣获救国团全国优秀青年代表之一,2011年曾获陆委会补助至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及访问。


*发表于2012年5月19日《ETtoday》(原东森新闻电子报)政治版论坛,原文网址: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519/4748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