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许多大热的科幻电影都与平行宇宙有关,比如《彗星来的那一夜》、《恐怖游轮》、《蝴蝶效应》,荧幕上出演的一幕幕穿越时空杀死另一个自己的场面涉及到科幻小说家赫内·巴赫札维勒的一部作品中提到的外祖母悖论。

  在《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中,男主人公就像杀死外祖母的主人公,他为了改变现状,一次又一次地穿越回到童年,改变事情的走向,然而,每次穿越回来的他都发现事情往往在他的意料之外,最后,他不得已穿越回去把刚出生的自己给杀死,这才结束他的一生。这个故事与外祖母悖论一样存在着矛盾点,这个点就在于杀死婴儿的“我”(杀死外祖母的“我”)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既然“我”杀死了自己(外祖母),那“我”怎么可能会穿越回来呢?科学家以及读者们发现,这个悖论之所以矛盾正是因为杀死外祖母的“我”与穿越前的“我”是处于同一宇宙中的人,只存在一个“我”。

  如果说《蝴蝶效应》讲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故事,给观众呈现了外祖母悖论是怎样的。那么《彗星来的那一夜》、《恐怖游轮》中平行宇宙元素的出现则推翻了外祖母悖论的矛盾点,可以说,是平行宇宙概念把外祖母悖论给圆了回来。

  科学家们为了解决这个悖论,进行了大量有关宇宙空间物质的研究,他们从宇宙量子的不确定性推断出平行时空的存在,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量子力学思维实验——薛定谔的猫,科学家们通过这个实验来探讨平行宇宙的存在。我们可以把猫理解为杀死外祖母的“我”,物理学家薛定谔把猫放在盒子里,盒子里有少量放射性物质,当猫处于一个放射性元素不稳定又不确定的封闭空间时,在不揭开箱子的前提下,处于外界的人也就无法得知密闭空间里的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瞬间,因此,科学家们也就无法得知猫到底是生还是死,猫的身上承载着生死叠加的双重状态。

  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使平行宇宙概念得以出现,平行宇宙的出现说明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多重的类似的宇宙,因此这个世界也就存在着无数个我,当平行宇宙之间产生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带来的不稳定性与冲击性会使不同的空间与时间发生交错现象,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穿越的现象发生。《彗星来的那一夜》讲的正是平行宇宙下的穿越故事,彗星的出现扰乱了地球的磁场,放射性元素的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导致不同平行宇宙之间混乱交错,女主人公也因此得以穿越到另一个时空,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的自己,可是一个世界不容许两个“我”存在,她只好杀死另一个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关于未来,人们总是有太多的不定因素,以至于我们总会产生后悔的情绪。梦境与穿越参杂了人们对未来的幻想,在现实中,我们会发现此时此刻的场景竟然在梦里出现过,而平行宇宙概念的出现似乎验证了穿越这一现象,人们开始幻想通过穿越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但不管是梦境还是穿越,我们都要对当下的自己负责,这也是对未来的自己负责。就算真的到了人类可以随意穿越平行宇宙的那天,我们也无法保证另一个我的未来是否会过得比现在幸福。

  穿越回去的人杀死了自己,那么原来时空的自己便消失了,这又引发大家的猜想,或许那些失踪的人真的去了另一个平行世界生活,但那个消失的人还会回来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