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醫者父母心,在古代更是如此,古代醫德的崇高是讓人十分崇敬的。從遠古的扁鵲,三國的華佗,明代的李時珍,自古都是各類醫院的模範,看着醫院大門前樹立着的醫學界的醫聖張仲景,讓人回味了艱苦環境中的他卻是亂世之中的一股清流。張仲景生活的年代是漢代末年,那時候藩鎮割據,戰亂不斷,而他卻在這樣的環境中艱難的生活着,卻還是選擇保存着那一份醫德的純真。

  張仲景的家庭是漢朝逐漸消沉的官宦之家,本來他依仗家族的關係,生活還是過得去,可是漢朝末年,漢獻帝被人所要挾,朝政落入宦官與董氏之手。如果是朝廷的官員,那麼糧餉還是有的,可是地方官員的話,糧餉早就不發了,官職只是一個虛名而已,而張仲景的家人就是地方的官員,因此張仲景的童年生活是很拮据的。張仲景的父親是一名讀書人,他也出任過朝廷的官職,在父親的影響下,張仲景沒有被人剝奪讀書的權力,他從小就熟讀各類書籍。

  張仲景生活在亂世之中,按照常理他應該讀更多排兵佈陣有關的書籍纔對,可是張仲景對兵法的書籍卻沒有那麼熱衷,相反他十分喜愛攻讀醫學領域的書籍。張仲景對醫學可謂就是天才,在他十歲的時候,他就讀完了存世的醫書。後來張仲景拜了當時有名的醫師張伯祖爲師父,從此張仲景踏上從醫的道路。張仲景十分厭倦官場上的黑暗,他從來不參合到朝廷權力幫派的鬥爭。張仲景因爲是學醫術的,因此他對百姓的生命十分看重,可是戰亂之中的百姓對於朝廷來說卻輕於鴻毛。

  張仲景的這個師父跟他的理念十分相似,張伯祖對百姓生命也是十分器重,只有周邊百姓生病找了他,他都會全力地去診治,並且對於貧窮百姓他還分文不取。而張伯祖的醫術在當時也算是高明的,他生活簡樸等性格都跟張仲景很相似,因此他還把畢生的醫術都傳給了張仲景,因此張仲景真正意義上的學醫應該是從張伯祖學起的。

  在古代傷寒是奪取士兵與百姓最多的病,雖然現代傷寒已經得到全新科技的治癒,但是在古代根本就沒有疫苗與破傷風等注射藥劑的情況下,醫師們只能從山藥、鍼灸等技術上去尋找治療。張仲景居住的地方發生了天災,災後瘟疫再一次襲擊當地的百姓,其中死亡率與傳染率最高的病就是傷寒,民間就像是地獄一樣,有人把這種病稱着爲殭屍病,張仲景看到染病的百姓都是受盡折磨而去世的,因此張仲景也是很傷心。

  後來張仲景在張伯祖的基礎上繼續研究傷寒,張仲景多次上山採藥,並且研究了大量的醫書,有時候更是挑燈夜讀,就是爲了找到可以治療傷寒的辦法。後來張仲景經過了多次的臨牀實驗,最終張仲景研究出了治癒傷寒的辦法,並且還撰寫了醫書,爲後世醫學留下了寶貴的財物。

  (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