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斯基是包豪斯最著名的藝術家,現代抽象繪畫的奠基人之一,或許是最重要的奠基人。作為傑出的畫家和文藝理論家,康定斯基對繪畫藝術的追求是直入內心毫無物質性的。

格羅皮烏斯是包豪斯的奠基人。現代設計和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之一,或許也是最重要的奠基人。他是講求設計「功利性」的。

格羅皮烏斯聘請康定斯基於包豪斯任教,二人與其它一些設計師、藝術家、工程師和手工藝師一起,開創了設計新時代。

然而帶有功利色彩的包豪斯的設計理念與純粹的抽象藝術開創者康定斯基的藝術觀契合點到底在哪裡?

康定斯基心目中的藝術中的精神是人們對「表現什麼」的追求,這是『』對藝術本質和靈魂的追求,擺脫了藝術停滯期的那種物質化、客體化的追求『』。

按照康定斯基的理解,所謂藝術的物質化、客體化,就是對「怎麼表現」的追求。在康定斯基眼中,追求「怎麼表現」的藝術家「一門心思,盤算用什麼方法去複製客觀的物象。殊不知,當技巧技法這些問題成為藝術的原則問題的時候,藝術的靈魂已經消亡了」。

這便是康氏與包豪斯理念的最主要的契合點:反對追求「如何表現」,反對學院式(當時的學院)的教學方式和藝術追求,反對具象的擬真的表現形式。這在當時的藝術領域和工業領域是普遍現象。

康氏以塞尚、馬蒂斯、畢加索的作品為例從感性上闡述繪畫向抽象風格發展的歷程,還以對梅特林克詩歌的文學特色的解讀和德彪西音樂與印象派繪畫的聯繫來說明抽象繪畫的精髓,這大概是康定斯基對抽象繪畫最直覺的闡述,論述本身很主觀,仔細咀嚼能體會到抽象繪畫勃勃生機的真諦在字裡行間跳動。

不過他也承認,最抽象的藝術形式是音樂,因為「沒有自然對象限制的音樂在表達上不需要受特定的在外形式的束縛,而繪畫幾乎一直都特別依賴自然的形式和現象」。無論任何類型的音樂,在自然界中並不以任何形式存在,鳥兒雖能鳴叫,並不成曲調,山川河流之聲也並不能成為交響曲,然而音樂卻常能激發人們的各種情感。

在書後半部分的畫論中,康定斯基對抽象繪畫作了更深入的闡述。他對形式和色彩的理解理性而富有邏輯。色彩和形式,即便單獨使用而沒有擬真的對象,仍然能夠表達含義,並且更純粹更有內在驅動力,這樣的論述已經引領我們逐漸走入現代設計教育三大構成的殿堂。這與格羅皮烏斯倡導的現代設計所應具有的合理化和標準化理念相契合。

多色彩組合 1938年 混合媒材 巴黎蓬皮杜國家藝術中心

圓形 1939年 巴黎馬格畫廊

康定斯基與格羅皮烏斯的相通之處還在於都否認個性或風格是有益的。表達的重點在「什麼」而不是「如何」,表達應該擺脫束縛直達內心,強調內在的深奧聯繫,反對為技法而技法。

不過就我個人來說,並不能完全贊同他對舊有風格的看法,遵從舊時的藝術法則,未必一定產生藝術的死胎,畢竟形式只是一種形式,今天的人們仍舊可以古為今用表達現時的感受,雖然時代不同,但古今人們心靈是相通的。經歷了時間長河的考驗仍能留存下來是最值得珍惜的。

然而對於今人來說,有一點無法克服的困難是,當年塞尚、馬蒂斯、畢加索這些藝術家們的作品突破舊有風格給當時社會帶來的震撼,我們恐怕很難感受到,今天的我們已長久置身於抽象繪畫等現代藝術的滾滾大潮中,已無法領略這股大潮潮頭來時的驚天動地。

對於這些經典著作的解讀,並不是想找到一條有跡可循的路徑,而是為了體會當年的他們為尋找突破所思所想,瞭解要為此所付出的艱苦而孤獨的努力,除此以外別無捷徑。

引用康老師的一段文字作結尾:

『』除非有一天美學家們良知發現,意識到最先進的美學原則也不過是用來總結過去的,對未來毫無意義可言。在形而上的領域裡,哪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呢?形而上的東西,怎麼能由形而下的東西來總結呢?除了總結一番過去現成的理念,使其易於理解之外,理論還有什麼未卜先知的功效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