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寶媽私信:“寶寶聽力篩查沒通過,正常嗎?”

  無獨有偶,不久前,一位朋友剛剛生產出院,還沒來得及好好休息,就聽到醫生告訴她說,寶寶聽力篩查左耳沒通過,要求她42天后再來複篩。

  “醫生叫我帶寶寶再去復篩!怎麼辦?孩子會不會有問題?是不是可能聾了?”

  遇到聽力篩查不通過的小寶寶,家長常常憂心忡忡,手足無措,滿腦子都是爲什麼?怎麼辦?

  彆着急,本期科普我們就來系統地告訴爸爸媽媽,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怎麼回事?寶寶耳朵的人生第一次“考試”未通過,怎麼辦?寶寶通過篩查就高枕無憂了嗎?

  一、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怎麼回事?

  2009年6月1日起全國全面啓動新生兒聽力篩查工作。所有出生的寶寶都應該接受新生聽力篩查。它是指對新生寶寶進行的聽力監測。

  正常出生的新生兒通常在出生48個小時之後接受初次新生兒聽力篩查,如果寶寶出生後即住進新生兒重症監護室,病情穩定後,在出院前再進行初次聽力篩查。

  整個過程在寶寶自然睡眠或安靜狀態下進行,這種測試快速無創,無任何副作用,只需放個耳塞在寶寶耳朵裏即可。一般僅用5~10分鐘就可以完成檢查。篩查結束後,醫生會告知家長結果“通過”、“可疑”或“不通過”。

  二、新生兒聽力篩查對寶寶的重要性

  1、“新生兒聽力篩查”是整個“新生兒及嬰幼兒聽力早期檢測及幹預”措施中的首要步驟。

  通過對新生兒進行篩查,及早發現寶寶的聽覺疾病,再對其進行治療、隨訪和康復訓練,可以大大降低寶寶失去聽覺的機率。

  2、對剛出生的寶寶,聽力如果出現問題,不像肢體殘疾、先天性心臟病等此類疾病這麼容易被發現。

  如果不做檢查,很多是等到家長髮現孩子不會說話才就診,一般都超過2歲了。

  此時,就錯過了早期幹預的最佳時期,即使這時候進行幹預,語言和認知發育水平仍會落後於同齡兒童。

  輕者導致語言言語障礙、社會適應能力低下、注意力缺陷和學習困難等心理行爲問題,嚴重的話會導致既聾又啞,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三、篩查結果沒通過怎麼辦?

  聽力篩查“未通過”,提示可能存在聽力問題。但沒有通過初篩或復篩,並不是說寶寶一定有聽力問題,最重要的是要複查和跟蹤。

   初篩的時候,有些寶寶因發育不良、狀態不佳、耳道和中耳腔有羊水、胎脂等滯留造成初篩“未通過”的假象。

   復篩,初篩未通過要等寶寶出生到42天時再進行復篩。在等待復篩的期間,家長可以給寶寶聽輕柔的音樂,刺激聽覺系統的發育。

   復篩結果“未通過”,應在3個月內進行詳細的醫學和聽力學診斷。

   符合聽力損失診斷的嬰兒,應在6月齡內積極接受幹預(如助聽器、人工耳蝸、聽覺言語康復等),不要錯過寶寶語言發育的關鍵時期。

  四、篩查結果通過,也不可掉以輕心

  聽力篩查通過了,並不代表孩子的聽力肯定沒問題。除遺傳性外,病毒/細菌感染、耳聾性藥物、噪聲、中耳炎等後天因素,同樣會造成聽力損失,所以平時家長要多觀察寶寶的聽覺反應和語言變化。

  一旦懷疑異常,應儘早到醫院做聽覺功能檢查,爭取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年輕的爸爸媽媽,千萬不要把新生兒聽力篩查不當回事哦,別小看這項檢查,它可能會影響寶寶的一生。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還有什麼疑問嗎?歡迎留言評論,和我們一起交流哦。

  如果寶媽寶爸還有什麼其他想了解的話題,可以告訴我們。寫文不易,多多幫我留言點贊轉發哦,雨滴醫生謝謝你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