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題目的說法,圭海君試著到維基百科上查看這三種方言的外文名稱。

客家話,在維基百科中稱為「Hakka」,也叫「Hakka Chinese」,確實是拉丁文的注音方式,和客家人的客家話自稱是一致的。


閩南語,維基百科中稱為「Southern Min」,屬於閩語(Min Chinese)的一種,這顯然是按普通話拼音和英文的組合形式,但在閩南話的細分片區,圭海君也找到了拉丁文注音的跡象,比如廈門話為「Amoy dialect」,其中的Amoy便是拉丁文,和廈門大學的英文是一樣的。

因閩南話在南洋又稱福建話,所以新加坡的閩南話,英文為「Singaporean Hokkien」,這裡的「Hokkien」事實上就是閩南話的「福建」音譯,也屬於拉丁文注音。

其中,也需特別指出的是潮汕話,也有兩種不同的譯法,分別為「Teo-Swa」和「 Chaoshan division」,前者是潮汕話口音的「潮汕」拉丁文注音,後者是普通話拼音和英文組合。


閩東話,在維基百科中為「Eastern Min」,很直接的普通話拼音和英文組合,並未見拉丁文的注音。如此,在維基百科中看到的中國漢語方言中,只有客家話保留著拉丁文注音,其他如閩南話和閩東話已經更新為普通話加英文的現代翻譯方式,當然閩南話中的國外片區仍保留著拉丁文注音的姓氏,如新加坡、檳城、棉蘭和麻坡等地。


普通話拼音的崛起,及方言在外國網站上表現形式的變化,應該說,主要是近些年來中國國力的持續強盛所引起的連環反應。

中國漢語拼音是在1955年-1957年才修訂完成並予以全國普及的,但在這之前,客家話、閩南話和閩東話早已在全世界聞名,並因數量龐大的華人華僑在世界各地的廣泛使用而為各國所認識,並早已被統一音譯命名。

當時在漢語拼音之前,事實上中國已經存在諸多拉丁文注音方案,其中以英國人威妥瑪創立的威妥瑪拼音使用最廣、歷時最長。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參考威妥瑪拼音的規則公佈了第一套法定的37個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

顯然,這段時期各種拉丁文命名規則的實行,也使得國內一些重要的名詞有了拉丁化的注音,並隨著世界交流而傳遍世界各地。

提問者提到的這三種方言便是在這時期傳播開來的,甚至還可能更早些,這些叫法後來也在海外根深蒂固的傳播、傳承開來,以至於有些外國書本和網站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叫法不變。

甚至國內也有這種狀況,如清華大學仍保留「Tsinghua University」,廈門大學校徽為「Universitas Amoiensis」。


文/圭海四記


首先說一下這些拉丁化方案是怎麼來的。這三種方言的拉丁化方案都是由基督教會創立的。

清末兩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基督教會獲得了在中國傳教的權力,大批傳教士湧入中國。而要傳教,學習中國語言是邁不過去的一道坎。所以為了學習中國語言,許多傳教士根據自己所處的地區,把當地方言用拉丁字母注音。題目裏提到的三種方言的拉丁化方案以及主要針對清朝官話(也就是後來的國語和普通話)的威氏拼音都為了讓外國人學中國語言這個目的創造出來的。

用閩東教會羅馬字寫成的基督教讚美詩

這幾種拉丁化方案誕生後,主要用於傳教士傳教,因此有時又叫做教會羅馬字。但其實最近幾十年,這幾種教會文字的應用已經很少了,如果不是維基百科,可能多數人根本不會知道它們的存在。

臺灣一家教堂上刻的閩南教會羅馬字

至於維基百科為什麼要用,答主覺得可能維基百科為了增加自己的語種數而有意為之。因為如果用漢字書寫,這幾種方言儘管寫出來也各有特點,但大家一看就知道是漢語方言,而不是獨立的語言,互相也可以理解很多內容。而用教會羅馬字,一寫出來就會讓人覺得是一種單獨的語言,而且用教會羅馬字一寫,其它地區的中國人也完全看不懂了,基本就侷限在傳說這種方言的人羣裏了。

用客家教會羅馬字寫成的基督教聖經

不過說實話答主不太贊同廣泛使用這幾種教會羅馬字。一是來源不正,教會教會的傳教士為了學中文而創製,其創製目的就決定了它們很難把中國方言的神韻和文化表達出來。二是漢字是中華先祖偉大的發明,是幾千年文明的精粹之一,凡是中國語言,漢字必定是最好的書寫方式。漢族幾千年來,能夠擁有不息的生命力,並保持民族的統一,可以說漢字居功至偉。這些厚重的積累,絕非那些教會文字可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