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H0006.jpg

一位义大利媳妇、台湾女儿的十年美味探索!
在义大利,当令即食与费时酝酿的食材,并陈于料理中;
农人与店家,各有坚持与职人魂,上市场就像一趟深刻的研习。
他们用故事和食材,在厨房与市场上酝酿出日常的美好,

这就是义大利美食传递出的真食滋味。

和馥如老师相识于一场料理讲座,之后就成为facebook上的朋友。那次的主题是地中海饮食的奥妙。其实上课内容我早已忘记,但永远忘不了老师只用新鲜番茄、番茄干和大蒜做出来的义大利面的好滋味,还有老师一直挂在嘴边的“开心吃饭”的提点。

自己虽然也爱料理、爱看食谱,但我料理时总是对食材与调味料的用量敷衍了事,一来实在是觉得做菜时已经够手忙脚乱了,还要翻书、秤重、算汤匙数,实在麻烦,二来是我本就觉得困惑,食谱上说要马铃薯两颗,大蒜一瓣,但老师的马铃薯是什么品种、有多大颗?我在东京就买过比马铃薯还大颗的大蒜啊~~

所以我对于需要精心计算比例的烘培类兴趣缺缺,尤其在朋友的工作室里看过布朗尼从头至尾的制作过程后,知道美味的布朗尼中奶油和糖的用量如此之多后,我就决定以后自己不做需精密量测的甜点,开心吃喝就好~

「义大利食谱里充满美丽却不精准的字眼,十足随性浪漫:「q.b(够了就好)、「a poacere(随喜)、「un flo d’olio(一线橄榄油)、「un ditto di’vino(一指高的酒)……

有回问婆婆少蛤蛎要放多少酒。她推了推老花眼镜,问我:「你有多少蛤蛎?」听完我说的量,她瞇著眼睛,进行目测一般,两指手指横著并再一起,「放这么多酒差不多就可以啦!」她的意思是用杯子装酒,约两个手指横过来的高度,加下去就对了。我皱著眉想,她指的杯子底径多少啊?」

读到这段话,Bingo!!!!!

我不禁大爆笑,难道我灵魂深处有义大利厨师魂,我做菜就是这样子的!!!!

「这些年回台湾,朋友们总会要求我做义大利菜分享。有回大家想学海鲜炖饭。一进厨房,问朋友这虾打哪儿来,心里想著太平洋或沿海养殖场之类的答案,朋友却说:「超市。」没有不对,却很直接反映出我们对食物源头的疏离。‧‧‧‧‧‧义大利人习惯吃家里附近生产的东西,很少挤在店头排队,他们与食物生产者是好朋友,花很多心思捍卫传统、照顾土地。」

近年来,台湾有些餐厅开始推起生产履历,其实这是好的,让消费者清楚知道资进去的是什么。但我总觉得那是借口,实际上是为了收取相对的高价所付出的行销(对不起,我极端了~)其实,真正安全、美味CP值又高的,就隐身在家附近的传统市场阿~

假日早上如果走一圈传统市场,许多开著发财车的农民,载著早上刚采,上面还有露珠的青菜,便宜又好吃;一靠近鱼贩,老板就亲切地告诉你今天豆子鱼新鲜,加点姜丝清蒸就好。买了几次,你就会知道,国小侧门发财车上的叶菜类最漂亮,市场尾那家买根茎类划算。

「后来才慢慢体会,清楚了解每样食材的特性、深知自己/家人的喜好、做菜过程是轻松、随兴的。没有对错,没有量尺,唯有跳出标准化的框框、在家动手,从错误中学习,甚至享受错误的过程,最后研发出「自己的」版本,才是学做菜的不二法门。」

生活渐丰,我们在“食”方面越来越讲究,讲究食材来源、配方正统、烹调手法、饮食健康,甚至是料理历史,食酒搭配,每个领域都有专家研究。但是,却鲜少有人强调一个有「爱」的厨房是什么样子,又像是初次与馥如老师相遇时,老师时刻提醒著要「开心吃饭」这些看似基本的东西,常常在我们过分「认真」中,遗忘了。

馥如老师的「真食义大利」书中,以一个台湾土生土长,后远嫁义大利的吃货观点,用平实的语言,告诉读者他的心得,有时是自家厨房哭笑不得的故事,有时是走访各地的观察,有时更将义大利与台湾的饮食文化,做巧妙的连结。

拜读此书,我脑中一直浮现义大利妈妈们在开放式中岛厨房,一边唱歌一边做菜的快乐画面,或是两个义大利人边喝酒边争论自己妈妈的肉酱配方更为美味。如同书的副标「土地、餐桌与人情的一瞬相遇」,书中传递的,不只美食,更是对风土的情感。

 

上博客来看看本片讯息→真食义大利 ,若您由此连结购买本书,我会有小小的回馈金,在此由衷感谢您支持我环游世界的小小梦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