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問題:1991年的海灣戰爭為什麼讓當時的中國感到絕望?

的確,題主的表達有問題,我深知中華民族歷經了上下五千年的風風雨雨都沒有絕望過。這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絕望不至於,震驚是絕對有的。

看到很多人說,海灣戰爭讓中國絕望地發現戰爭已經變成這樣了,這樣具體是指哪樣?當時的美軍有哪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和作戰方式?


我來說點兒不一樣的吧。

1、絕望不至於,震驚是有的,但同樣震驚的還有這場戰爭中的大贏家美國。

戰爭開始前,美國總統布希為自己軍隊的傷亡做了充分準備。美國在海灣地區和本土的戰地醫院一共為美軍準備了46 000張傷員牀位。地面進攻發起後,美軍又預備了220架醫療直升機,1000餘輛地面救護車,C-130運輸機準備每天出動30架次以上執行醫療後送任務。

美國戰略智庫預測美軍的傷亡將達1.5萬人。美國防部後勤局的計算機也得出了同樣數字。1.5萬個裝屍袋悄悄準備好了以後,戰場指揮官、中央總部司令施瓦茨科普夫上將提出一個較樂觀的估計:大約5000人。美軍參聯會主席鮑威爾上將提出的數字最低,卻也在3000人左右。

不過預想的傷亡沒有出現。美軍以146人陣亡、467人受傷的代價,輕易取得了海灣戰爭的勝利。陣亡的146人當中還有35人死於友軍火力誤傷,28人喪命於大後方宰赫蘭基地一枚來襲的伊拉克「飛毛腿」導彈。真正面對伊拉克火力戰死疆場的,僅83人。

我想說的是美軍根本就沒有想到會贏得這麼乾淨徹底,所以美國也感到很震驚!

2、這場戰爭的參考意義可能並沒有大家想的那樣大!

空中力量為主體的打法,在80年代就已經被以色列實踐過,這不算新戰法。

「高技術兵器尤其是精確制導武器發揮了決定性作用」,這個觀點同樣很單薄,越南戰爭時,美軍已經大量使用精確制導武器,不過在越南,美軍卻鎩羽而歸。

來簡單分析一下,擁有百萬大軍的伊拉克為啥只堅持了43天,沒有成為第二個越南:

戰前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宣稱要讓海灣地區變成越南,讓美國人在這裡血流成河。估計很多國內的專家也是這麼分析的!

但是薩達姆不知道,伊拉克沒有越南所擁有的那些特殊條件。

首先是戰略環境上,越南戰爭時,越南背後站著的是中國和蘇聯,越南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使得美軍在作戰行動中一直謹小慎微,「戴著鐐銬跳舞」,始終不敢越過17度線,怕的就是中國全面介入戰爭,從朝鮮戰爭後美國打心眼裡不想再跟中國對抗。

但是反觀伊拉克戰爭,伊拉克戰前得罪了本可以倚靠的大國蘇聯,與鄰國的關係也相當糟糕:北面的土耳其切斷了伊拉克的輸油管,允許聯軍利用土耳其的機場和基地攻擊伊拉克。東面的伊朗與伊拉克打了八年戰爭,交惡更深。戰爭期間所有伊拉克飛往伊朗避難的飛機和飛行員都被悉數扣留,戰後也不歸還。西面的敘利亞長期以來也是對手,它派出一個裝甲師參加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進攻伊拉克。南面的兩個鄰國,伊拉克侵略了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則邀請美軍大規模進駐,成為聯軍攻打伊拉克最大的前進基地。

伊拉克的所有鄰國中,只有經濟脆弱的約旦和它保持聯繫。約旦之所以如此,不過是為了換取低價的伊拉克石油和更多的貿易機會,給自己的經濟輸血。

這就是伊拉克的地緣政治環境。既無大國支持,又與鄰為壑,只剩下「四面楚歌」四個字。

再來看看地理環境,伊拉克地形平坦,氣候乾旱,少有植被遮蔽,這一切都成為美軍高技術裝備的倍增器,作戰中美軍能夠不間斷監視伊拉克每一平方米的土地。在無特徵的沙漠地形上,連挖壕深埋的伊拉克坦克都成為精確制導武器攻擊的大好目標。

而越南,北部是平行山地,南部是高原和臺地,河流多,降水多,雨季江河泛濫,許多地區變成一片汪洋。熱帶叢林覆蓋了全部領土面積的40%。由於陰雨多,雲層厚,空中力量的使用受到不少限制。道路網少,到處都是難以通行的熱帶密林和沼澤地,又給地面部隊的重型裝備輸送帶來很大困難。炎熱潮濕的氣候使武器裝備容易鏽蝕,在歐洲可用十年的裝備,在越南用不了一年。蚊蟲肆虐使人晝夜難安,多發的熱帶疾病又很容易瓦解部隊的戰鬥力。

所以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海灣戰爭參考意義不大。

而美國人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當時的參聯會主席鮑威爾用了五個「理想」來形容這場戰爭。他說:「沙漠風暴行動是與理想的敵人進行的一場理想的戰爭。……我們獲得了理想的聯盟、理想的設施和理想的戰場。」

而在1992年4月,美國防部提交國會關於海灣戰爭的最後報告《海灣戰爭》中,國防部長切尼在報告中列舉了美軍制勝的數個「得益於」:得益於對方的孤立、得益於盟國的支援、得益於獨特的沙漠環境、得益於戰爭發生時間、得益於長時間的戰前準備。這裡沒有一條提到得益於高技術兵器。

美國戰略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更進一步提出,從海灣戰爭中得出的最錯誤的結論,就是這場戰爭完全是依靠技術優勢打贏的。

參考資料:《心勝》、《海灣戰爭》、《百度百科》

——————————分割線—————————

2019年10月5日更,沒想到這個答案會有這麼多贊。。。

首先答案的內容基本參考的《心勝》和《海灣戰爭》,我在文末已經標註了的,這不是我自己的觀點,但我認為這個觀點很有參考性,拋開戰略來談戰術談技術本身是不靠譜的,就好比甲午戰爭,很多人盯住丁汝昌、劉步蟾戰術上的失誤,卻沒有看到北洋海軍背後是一個腐朽衰敗到極致的清朝,是一個民心渙散到極致的清朝,更沒有看到李鴻章家族和日本財團千絲萬縷的關係,那場戰爭是近代以來裝備差距最小的一場對外戰爭,確是敗得最慘的一次。

第二我寫這個答案,從來沒有否認過高技術裝備的極端重要性,自古都是技術決定戰術,但戰爭成敗卻並不完全取決於技術。

第三海灣戰爭中,美軍空襲38天,空中力量基本成為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但是你如果你瞭解80年代發生的幾場局部戰爭,你就會發現空中力量早已經由支援力量變成決定力量,海灣戰爭只是其中戰果最卓著的一次。

在軍事理論方面千萬不能跟著美軍走,美軍是打一仗換一個理論,從空地一體戰到空海一體戰再到震懾,我們根本來不及反應,如果下次戰爭美軍發動大規模無人機襲擊或者智能化戰爭,我們還是會震驚,所以我們必須有自己的戰爭思維。


如果我說當時中國軍隊主要需要著手解決的問題是限制軍隊經商,治理軍隊走私,遏制軍隊腐敗 ,想方設法不讓軍工單位倒閉,確保戰士一天喫一個雞蛋,儘可能自己解決副食品供應。是不是比海灣戰爭的結果更令人震驚?


絕望不至於,震驚是真的。

因為海灣戰爭之前,很多高精尖武器的相關項目都只是很緩慢的研究著。那時候我們窮,沒有錢玩那些高科技,況且幾次中東戰爭也顯示二代機對三代機的劣勢並不明顯,戰後一代坦克對二代坦克的劣勢也不明顯。於是我們還抱有著一種思想,用戰術來彌補裝備的不足,那些高精尖可以先放放。

其實那是虛假的代差。

海灣戰爭打完,發現了真正的代差。

代差引起的是整個戰術體系的全面落後,落後就要捱打,連玩戰術的機會都沒。任你伊拉克防空火力再厲害,依託強大的情報能力,戰斧和夜鷹無傷突防,敲掉雷達,炸毀機場,導彈成了擺設,飛機成了殘骸。防區外精確打擊,先幹掉指揮部,你連建立防區的機會都沒有。這仗怎麼打?哪是前線,哪是後方?然後電子戰飛機帶著其他飛機洗地,地面部隊打掃戰場。

直接越過防線打你後方的薄弱區,這完全就是三維打二維,堪比降維打擊。

仗還能這麼打?!

於是海灣戰爭後,原本佛系發展的高精尖項目獲得大量資金紛紛開始攻關,相關課題研究也如火如荼開展。不再幻想用戰術來彌補裝備代差。

然而裝備的更新是個緩慢的過程,於是我們作戰思想和作戰體系的改革先於裝備革新。依託已有裝備改出能滿足體系要求的裝備就是那些年的主要動作。「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高技術現代戰爭」,結果拉出來十幾輛59D。。。全力追了十幾年,終於快趕上了。


那時候中國的紙面軍力並不比伊拉克強大多少,甚至還有地方不如。

海灣戰爭前,伊拉克軍隊有近百萬人,裝備坦克5600輛,裝甲車7500輛,火炮將近四千門,地面火力和機械化水平在世界上算比較高的。

空軍力量包括米格29,米格25,米格23等二代和三代飛機770架,防空部隊有防空導彈一千多部,高炮一萬多門,高射機槍數萬挺,基本形成覆蓋所有空域的立體防空火力網。

伊拉克大量裝備的蘇式T72和69式坦克的性能,在當時優於中國的59式主戰坦克,空軍的米格29更是強於中國當時最先進的殲8和殲7。

可以說,從紙面力量看,伊拉克相當強。很多專家,包括張召忠都預測海灣戰爭會打成僵持戰,美國即使贏也得付出不小代價。

然而結果是,42天的空襲,100小時的地面戰,摧枯拉朽的態勢,伊拉克慘敗,毫無還手之力。

指揮中心,雷達站,發電站,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導彈精準拔除,通訊系統被幹擾,部隊之間失去聯繫,沒有通訊,沒有指揮,整個部隊,完全暴露在美軍的衛星雷達和龐大空軍之下。龐大的坦克裝甲車部隊,在導彈精準的打擊下變成一堆廢鐵,飛機還沒來得及起飛,機場就被炸了。整場戰爭,幾乎是維度的碾壓,就像老鷹捕捉地上的老鼠。

美聯軍僅僅死了284人,伊拉克完全喪失作戰能力,直接陣亡兩萬五千多人。而這284人裏,還有不少是因為自己裝備故障和友軍誤傷造成的。

當時的中國能不懵逼嗎?

戰爭已經完全變了樣,那個靠士兵不要命,靠精妙戰術去彌補坦克大炮火力不足,口徑小,彌補飛機高度不夠,航程近,進而打敗比自己強大的敵人的時代,過去了。

在現代衛星雷達,精確導彈,航母戰鬥羣,絕對制空權,電子幹擾,信息戰,海陸空體系之下,你的情報,通訊和後勤形同虛設,你的坦克裝甲車和飛機全是廢鐵,你的導彈沒有雷達,全是擺設,你連敵人在哪都不知道,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一腔熱血,滿腹兵法,變得蒼白無力。

這已經不是坦克少一點,炮口小一點,飛機慢一點這種差距,而是整個戰爭模式的碾壓,文明代差的碾壓。

朝鮮戰爭讓全世界覺得,只要不怕犧牲就能阻止美國。海灣戰爭又讓全世界明白,如果美軍僅僅只是想廢掉你的工業,消滅你的有生力量,而不是陸軍登陸殖民的話,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毫無辦法,連拚命的機會都沒有,而且地形越平就越慘。

如果當年,這場戰爭當時發生在中國身上,會發生什麼?通訊用不了?雷達用不了?發電站用不了?城市工業設施全部被炸掉?導彈成擺設?二炮部隊只能在旁邊傻眼看著?很有可能,我們只能往西部退,靠地形和國土縱深死拖。

海灣戰爭讓全世界見識了什麼是現代戰爭,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科學技術,武器裝備,信息化,以及現代戰爭體系和思維的重要性。

但是說絕望還不至於,鴉片戰爭的時候中國沒有絕望,抗日戰爭的時候也沒有,現在更不可能了。


當年讀大學的時候,軍事理論課是請國防大學的老師上的。現在不知道怎麼樣,當年國防大學的學生,據說全部是師級以上幹部,國防大學集中了我軍的高級智囊。

國防大學的老師在講課中,說起海灣戰爭,原話是,戰爭前,極度關注,模擬策劃;戰爭開始後,如臨大敵,觸目驚心;到後期,戰戰兢兢,汗流浹背。

此役之後,軍方從高層到高校,從軍事思想到軍事理論,掀起大規模的改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