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負責的說,性能強大到領跑全世界。其領先程度,正如美國學者杜普伊的原話:「(公元1世紀)世界造船業的領先位置,落到了中國人手裡。」

那領先到什麼地步?可以先瞧瞧漢朝戰船的幾樣中國人司空見慣「小技術」,首先是搖櫓,中國櫓的划水速度,遠遠超過同時代歐洲船用的槳。又比如轉彎用的舵。中國舵的靈活性,更比歐洲人的側槳強得多。還有驅動的風帆,漢朝開始用四帆戰船時,歐洲還僅僅只用單帆。船體的優勢更是碾壓:中國大船的矩形平底船體,且有鐵釘拼接。牢固性和容量都是更強。以上這幾樣,動輒都是領先歐洲幾百年。

毫不誇張的說,以基本技術環節說,漢朝戰船比起歐洲船,簡直是領先好幾個身位的科技優勢。

而具體到漢朝海軍里不同型號的戰艦上,兩漢的戰船,卻更似千姿百態的海上猛獸,著實各有各的威武。

首先得說一款體型比較「袖珍」的:蒙沖。

蒙沖,又名艨艟,是一種船體狹長的快速衝鋒舟。整個船背以牛皮包裹,兩側開出槳孔。可以迎著敵方弓弩射擊高速突進。甲板上更設有三層城樓,士兵們在城樓掩體里發射強弩。這種速度快且裝甲嚴密的快艇,專用於大戰中衝擊敵方船陣。經常好似陸戰里的突襲輕騎,在敵方的防線里撕開口子。

而比「蒙沖」船體要巨大的,就是漢朝水師里常見的主力戰艦:鬥艦。

在漢朝水師的戰鬥序列里,鬥艦屬於比較「年輕」的一款,東漢時才用於裝備水師,卻是自亮相起就深受歡迎。正如其名字里的「斗」字,這款戰艦的戰鬥力,也是十分彪悍。以中國軍事博物館的東漢鬥艦復原模型說,這種戰艦長達三十七米寬九米,吃水深兩米,甲板上有高達七米的戰棚城樓,不但速度飛快,裝甲防護與戰鬥力也極強,還能發射強弩巨石等武器。無論近戰還是遠程火力,都是相當兇悍。

特別是在天下大亂的東漢末年,行駛靈活且船體巨大的鬥艦,更成了各路豪強的最愛。以水師作戰擅長的孫權劉表,麾下都裝備大量「鬥艦」,著名的赤壁之戰戰場上,東吳水師更是以快速的「蒙沖」與兇悍的「鬥艦」為先鋒,一氣把強大的曹操艦隊燒成火海。

但要論漢朝水師里最為老資格,且體魄最為巨大的,當屬漢朝水師里常撐面的大傢伙:樓船。

樓船在中國的歷史,可以說十分悠久,早在春秋戰國年間就誕生,秦始皇南征越族時,它更已是主戰大殺器。發展到漢朝時,性能也是突飛猛進。西漢時的水軍統帥,就常被稱為「樓船將軍」,這時的樓船通常已經有三層,不但裝備有強弩,還有發射重型石彈的投石車。

東漢末年的巨型樓船,更能夠搭載士兵兩三千人,在當時的水戰戰場上,這就是無敵的巨無霸戰艦。

也正是憑藉這樣強大的戰艦,兩漢時代的中國,除了我們熟悉的反擊匈奴拓展絲綢之路等大事業外,其實也開始了海洋上的拓荒。從西漢武帝年間起,中國海軍就曾發動多次跨海遠征,平定了南中國的反叛力量,甚至還跨海打擊了狼子野心的朝鮮。連接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也早在西漢中後期時就已拓通。中國南方的合浦番禺等地,漢代時就已是著名的外貿城市。

甚至,如果對比一下歐美大片里,那些出場時常驚艷一片的古羅馬艦隊,參考下同時代漢朝水師強大的裝備技術優勢,必須要替他們慶幸一句:幸虧沒在海上招惹漢朝人。

因為畏懼海洋,閉關鎖國,從來不是中國人根子上的毛病。相反劈波斬浪的征程,漢朝時的中國人,就已經做到了波瀾壯闊。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漢代的戰船統稱為樓船。

顧名思義,就是因為船上有樓。漢代最高的樓船高達20多米,樓上甚至設置有瞭望台。船艙內有藏兵室,室內設置箭孔,船外層用皮革包裹增加防護。


性能的話,引用一個案例。伏波將軍馬援南征時,曾經帶領樓船2000艘,裝載20000多人。也就說,一艘船可以裝載1000名士兵,以及武器裝備,後勤輜重等。可以說,這是非常大的數字了。

另外,一般樓船上都設置女牆,於是樓船就成了一座移動的兵營。從這個意思上講,樓船還有點類似於漢代的航空母艦。具有強大的機動能力和遠程打擊能力。


在作戰功能上,東漢時期的樓船種類很多。

作戰的主力為樓船。還有專用於戰鬥的「鬥艦」。

用於攻擊的「蒙沖」、「露橈」。

用於突擊的「先登」。

偵查的船隻「斥候」。


從戰艦種類來看,東漢時期應該也有了完整的水軍作戰思想。現在或許已經失傳。

總之,漢代的樓船已經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最大的戰艦。通常用於江河,少量會出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