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茅盾的小說,也喜歡他的散文。原因有三:

第一:茅盾家學淵源很深,他在晚年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中曾提到:「我從中學到北京大學,耳所熟聞者,是『書不讀秦漢以下,文章以駢體為正宗』。涉獵所及有十三經註疏,先秦諸子,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選》,《資治通鑒》, 《昭明文選》曾通讀兩遍。至於《九通》,二十四史中其他各史,歷代名家詩文集,只是偶然抽閱其中若干章段而已。」

看這閱讀量及閱讀之廣博精深,小小年紀,已非常人所能為,實是驚人。所以他能寫出里程碑鉅著《子夜》及無數中短篇小說及散文。

第二:他的散文也是文采斐然,《白楊禮讚》就是其中的上乘佳作,文字優美,立意高遠,極富感染力,傳誦了幾十年,現在仍是各種普通話水平測試的首選作品。

第三:他的另一篇散文《海南雜憶》更是筆力遒勁,知識淵博,顯示出茅公深厚的學養與功力。作者借景抒情,借古喻今,旁徵博引,以豐富的聯想,曲折的筆法,盡情謳歌瞭解放後海南島的新氣象。

它既不屬於以記遊為主的「海南遊記」,也不屬於以抒情為主的「海南抒懷」,而是揉合了遊記、雜文和抒情散文的特點,因此別具一格。

在此特轉文中一小段:「還看見公路兩旁,長著一叢叢的小草,綿延不斷。這些小草矮而叢生,開著絨球似的小白花,枝頂聚生如蓋,累累似珍珠,遠看去卻又象一匹白練。

我忽然想起明朝正統年間王住所寫的一首五古《鴨腳粟》了。」


散文歷來被騷士墨客當作描寫風花雪月的消遺品成為文人學士逃避現實的情感歸宿。但他強調文學是人生的反映還是正確的。茅盾散文語言充滿陽剛之氣,全然表現出一種男人的風格,既有從容不迫的氣度,又有沉著痛快的作風,如長槍大戟,如風檣馬陣,在現代散文中別具一格.茅盾散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和鬥爭形勢的限制,他在散文創作中較多地運用了象徵的表達方式,含蓄恰當地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他的散文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藝術結晶。 在同時代的作家中茅盾是位責任感很強的作家,茅盾的篇篇散文都有強烈的針對性和明確的寫作意圖。

茅盾的散文雖然具有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很濃的社會分析色彩,但我們閱讀以後並不感到枯燥乏味。與此相反不少作品至情至理饒有情趣。茅盾在談到自己的散文寫作時說而這做字就很難。太尖銳當然通不過,太含渾,就未免無聊,太嚴肅。就要流於呆板而太幽默呢又恐怕讀者以為當真是一樁笑話。所以就我自己經驗而隨心而作。茅盾是歷來反對文藝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的,強調文藝的特殊規律,重視文學作品的藝術性。因此用做得恰好來評價茅盾散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也是適用的。


茅盾的大部分作品我都認真拜讀過,包括多篇長篇小說以及基本上所有中短篇小說。散文沒讀過。

我的最大感觸是,茅盾真是一個大師,天才中的天才,文筆是我讀過所有作家中最好的之一。

茅盾的作品的文筆之好就好像卓越的大師新手拈來,文字的張力十足,豐富而不贅餘,他的《林家鋪子》《創造》《報施》等一系列的短篇小說文字功底都十分豐滿,他的風格和他同時代的作家如魯迅等人風格完全不同,並且我認為他的文學勝過他同時中國作家整整一個檔次。他的文字可以浪漫如《創造》中嫻嫻的進步與君用的未來主義的衝突於纏綿,也可以深沉如《殘冬》《春蠶》中人民生活困苦的呼喊。

但是茅盾的長篇小說真的是有些晦澀艱難,他的《腐蝕》《子夜》我讀了很久,但是還是感覺沒有讀好,沒有讀出感覺與深度,最近準備重新讀第二遍。

如果你想讀茅盾的作品,可以先讀他的短篇

先讀《創造》《報施》

相信你也會愛上他的文學的。


茅盾散文語言充滿陽剛之氣,全然表現出一種男人的風格,既有從容不迫的氣度,又有沉著痛快的作風,如長槍大戟,如風檣馬陣,在現代散文中別具一格.茅盾散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受當時社會環境影響和鬥爭形勢的限制,他在散文創作中較多地運用了象徵的表達方式,含蓄恰當地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的看法,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茅盾的對作品選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上,捕捉和傳達那些新近發生的重大事實,將當代重要的政治經濟事件作為自己的創作題材。茅盾在這些事件尚未從當代人的印象中消退時,便將它們納入和熔鑄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說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藝術的大事記,是紀實的文學報告,是中國現代革命史的現實主義的編年史。通過一個歷史時期廣闊、複雜的社會面貌的反映,以顯示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

茅盾的散文也形成了風格鮮明的敘事方法,善於使用以託物言情寄意和以實襯虛的敘述手法。如《白楊禮讚》整個藝術構思中,以無邊無垠、雄壯、偉大但又顯得單調的西北黃土高原來襯託傲岸挺拔的白楊樹,以白楊樹的形象實體的描寫來透出它的精神,同時又以白楊樹的實體與精神來展現抗日軍民及其領導者共產黨的偉大氣概。《風景談》用虛實結合、避虛就實的手法在浩瀚的西北沙漠背景上推出忍辱負重、堅韌沉毅的駱駝隊,並藉助叮噹的駝鈴聲作為節奏,以猩紅大旗作為標幟,象徵性地描繪出民族危難當頭的時代環境中黨領導的解放區所處的歷史地位,所體現的民族的偉大精神。


茅盾的小說創作和理論研究深受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分析理論的影響,他的小說用社會分析的方法來透視中國社會各階層,《子夜》、《春蠶》、《林家鋪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國三十年代社會的廣闊面貌,反映了社會主要的三個階層的生活及掙扎和衰落的過程。小說的理性很強,因此被稱為社會分析小說。散文沒怎麼讀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