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錢江晚報4月10日訊(錢江晚報記者 鄭琪 通訊員 湯婕)德清54歲的徐大伯(化名)13年前確診直腸間皮瘤,最初的症狀只是大便變細、便血。手術後又沒聽醫囑治療,結果出現了肝轉移,肝臟密密麻麻長了許多腫塊。昨日,他到浙江省中山醫院腫瘤科複診,已能與癌症和平共處了。腫瘤科張衛平主任提醒,如果便血用藥半個月沒有好轉,尤其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最好到醫院做個腸鏡,排除下癌症的可能。

  大便變細、便血

  以爲得了痔瘡

  2006年,徐大伯發現自己大便變細,形狀有點像鉛筆,以爲是幹農活幹多了,人變虛沒力氣,就自己上山找了點草藥,煮來補一補。

  湊活過了一段時間,他拉大便出現肛門痛,有時還便祕,於是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爲他做了肛門指檢,在直腸下段摸到一個2cm~3cm的小肉疙瘩,觸碰之後稍微有點出血。

  醫生提出警告,可能是痔瘡,但不排除是腫瘤,最好做個腸鏡確診下。徐大伯搖搖手,嚷着“痔瘡,就是痔瘡”,然後就回家去了。

  情況急轉直下,到了2008年,徐大伯經常性便血,同時伴有下腹部痛,CT檢查發現直腸有一個5cm左右的腫塊,最終確診爲惡性直腸間皮瘤。

  直腸是保不住了,只能切掉,大便也不再從肛門排出,爲此,徐大伯的肚臍旁做了腸造瘻,也就是“人工肛門”,每天身上得掛個袋子,但這沒有讓他對疾病有所警醒。

  針對後續治療,醫生提出,建議服用靶向藥伊馬替尼,也就是《我不是藥神》裏的格列衛,半年再複查一次。然而,徐大伯統統不聽。

  “手術做完,我以爲毛病好了,人也有力氣,就回家繼續種田了。哪知道,癌症還轉移到肝臟了。”他回憶,到了2015年,自己出現肝痛,檢查發現肝臟出現多發性腫瘤,最大的6cm,最小的3cm,直腸間皮瘤也復發了。

  抗癌沒有僥倖

  如今實現與瘤共存

  等徐大伯找到浙江省中山醫院腫瘤科主任張衛平,已經是2018年了,人瘦到皮包骨。

  檢查報告顯示:肝臟密密麻麻全是腫瘤,最大的有13cm,直腸間皮瘤還造成了腸梗阻,進食也成問題。

  張衛平主任說,直腸間皮瘤的發病率並不高,在胃腸消化道腫瘤中佔1%~3%,但它的特點是生長快、易轉移、出血多。不幸中的萬幸是,針對直腸間皮瘤已有靶向藥。

  徐大伯做了基因檢測,cd117呈陽性,可以服用靶向藥。但這次,如何讓他乖乖聽醫囑呢?張衛平主任天天和癌症患者打交道,有經驗也有章法,知道病人的需求。

  她制定了科學完整的治療方案,並打消了患者的經濟顧慮。“原來吃伊馬替尼,每個月要掏2萬多塊錢,現在這個藥有國產的,也降價了,2018年又納入醫保。如今,徐大伯每個月只要自付300多塊錢就夠了。”

  服藥兩個月,徐大伯複查發現,肝臟原本13cm的腫瘤縮小了一半,腸梗阻明顯好轉,飯也吃得下了,體重回升20斤,肝功能的指標也好轉,直腸間皮瘤不再進展。

  張衛平主任從事腫瘤臨牀與研究已有二十多年,遇到過各種各樣的癌症患者,經常有晚期患者慕名而來,她採取前沿的靶向藥、免疫療法治療方案,也讓許多患者受益。

  同樣是便血,直腸癌和痔瘡是有區別的。

  痔瘡便血,主要是內痔出血,多在排大便後手紙上有血跡,大便形態很少會發生改變。而直腸癌造成的便血,往往是大便本身帶血,膿血便,大便不成形,比如由於直腸有腫瘤佔位,造成大便變細。

  (見習責任編輯:鄭照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