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納粹德國,這個掀起二戰的國家,使得幾乎全世界都陷入戰爭的國家,在二戰之前走出了一戰的陰霾重新崛起,並且發展的只有更強,可惜的是德國遇上的對手個個都不是省油的燈,而德國在1944年生產了足足2萬餘架飛機,為何還是丟失了制空權呢?專家認為,這是各方原因的結合導致。

而要理解這句話的涵義,我們就要從幾個方面下手,首先就是一點,德國在飛行員方面的損失極大,其中著名的就是爆發於41年的不列顛空戰,其中德國在這場空戰中付出了超過2000架飛機的損失,而連帶的,也意味著是2000多名飛行員,即使是跳傘,飛行員落地之後也是在英國的領土上,幾乎是百發百被捕,而這場空戰損失了大量戰前儲備以及經歷過法國戰役的飛行員,即使後期補充也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然後就是即使德國在44年生產了2萬架飛機,但是要知道的有一點,這2萬架並不全是戰鬥機啊,運輸機、轟炸機、攻擊機、大型攻擊機等等,這都是要佔用產能的啊,在排除了這些機種後,生產的戰鬥機沒準連一萬架都達不到,這還要分散道當時納粹德國所佔領的各個地區

隨後就是其他國家的產量了,得益於強大的工業實力,美國生產B17轟炸機的速度並不比德國生產戰鬥機的速度慢,最快的一家工廠,平均每個小時都可以完全一架B17的組裝/生產工作,而且轟炸機羣可以選擇任何一個地點集中出現,再加上護航的戰鬥機,這就導致進行防禦作戰的德國戰鬥機完全不夠用

所以說這就是德國內部的問題


二戰時候的德國,作戰能力大概是參戰國家中表現最好的。德國陸軍閃電擊敗「歐洲第一」的法國陸軍,佔領波蘭,德國空軍也是驍勇善戰,德國王牌飛行員哈特曼一人擊落345架飛機。然而德國還是敗了,敗的相當徹底,統帥希特勒拔槍自殺,首都柏林被攻破,制空權完全喪失。其實德軍戰敗完全是大勢所趨!

德軍雖然在44年的飛機產量高達兩萬架,然而在這兩萬架背後其實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僅一點來說,德國所擁有的資源不足以支撐起一支過於龐大的空軍。施佩爾擔任德國部長時期,資源緊缺,鋁,鐵等有色金屬資源短缺。另外石油資源也不充分,補給跟不上,正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呀。

此外飛行員也是大問題,眾所周知無論什麼時候飛行員的價值都超過了飛機,飛機沒有可以重新製造,飛行員沒有了,重新培養的時間精力就需要很多了。在二戰時期,雖然有飛行員在跳傘以後就不能在射殺飛行員的規定,但盟國根本沒有在意,對待天上下來的人,完全是「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的態度,導致後來德軍飛行員的質量完全跟不上,素質越來越低。

另外盟軍生產飛機的能力也是很強大的,據統計二戰時期美國生產了296429架飛機,蘇聯生產158218架飛機,就連英國也貢獻了22000架飛機。在歐洲大陸,德國僅僅靠自己一人之力是無力和這幾個大國比拼工業能力的,這一點必須認識到。

戰爭打到最後考驗的都是綜合實力,德國在一開始使用「閃電戰」方略也正是基於此考慮,等到時間打長了,尤其是在蘇聯戰場的失敗,使得德國擴張企圖失敗,就註定德國在戰爭後期已經無力支撐下去了,所謂的制空權喪失自然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謝謝邀請。

首先說一下德國的戰略物資來源,最重要的石油,除了戰前儲備之外,幾乎消耗殆盡,故此德國急需奪取石油產出區,譬如斯大林格勒,以此為據點纂取高加索油田,至於中東油田當時還不是很著名,北非之戰只不過是為了阻止英國推進義大利。

為了斯大林格勒,德國緩止了對莫斯科的攻擊,可見其迫切需要資源的心態。

羅馬尼亞的油田雖很重要,但已入不敷出,無法維持龐大戰爭行動。

其次,說一下航空油,不是簡單把原油加註在油箱就行了,原油要經過煉油廠提純再提純纔可成為航空油,陸軍和空軍都在爭奪資源,再加上盟軍的戰略轟炸,煉油廠被炸毀N多,生產力下滑很悲催,幾乎所有油耗武器都嗷嗷待哺。

最後,談談戰爭末期的德國武器系統質量,簡單脆皮就是這麼回事,沒有什麼質量管控,大都是有去無回的戰鬥,甚至連瞄準敵人對待機會都沒有,這也導致了德國前線部隊以集團的規模向盟軍投降,拿著比燒火棍都不如的東西去跟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去打,打不下去。

油品,戰略物資短缺,武器質量下滑,有數量無質量的規模壓根扛不住任何狂風驟雨的衝擊,別提什麼制空權,連地盤都保不住。


在戰爭時期,飛機的產量只是一個宏觀數字,並不能代表該國空軍整體的出動水準。大量生產戰機的同時,飛行員和航空燃油的供應也十分重要。德國固然在戰前擁有成體系的飛行員培訓機構,但相對於損失而言仍然是入不敷出,僅僅在盟軍登陸諾曼底的兩個月內。德國空軍就損失了8000多名精銳的飛行員,更不要說在此之前盟軍日復一夜的戰略轟炸所帶來的德國空軍飛行員損失。

除此之外,雖然德國的戰機產量一直都在飆升,但是石油產量卻隨著羅馬尼亞地區的失去而日漸減少,到了1944年末,德國基本上已經停止了石油生產,更不要說支持龐大空軍升空作戰,事實上,在整個戰爭後期,德國的國土防空基本上只能依賴於數量龐大的防空炮,更不要說在1944年,美國戰機的總產量超過了98000架,相比起來德國的產量和石油儲存完全是小巫見大巫了。


話不多說,請看圖!一目瞭然

1、飛機產量

題主的年產兩萬架應該指的是戰鬥機,下圖統計了各國所有戰機產量。可以發現德軍1944年生產戰機3.98萬架,而同期美英蘇共計生產了約16.3萬架。德國產量僅相當於盟軍產量四分之一,縱然德軍飛行員都是天之驕子,恐怕也彌補不了這巨大的數量差距吧。德軍焉有不敗之理。

2、石油儲備

從1944年 5月開始,盟軍開始轟炸德國的石油工廠。四個月內,德國每一座重要石油工廠都至少被空襲過兩次。德國整個1944年,其石油產量至少降低了 三分之二。

德國石油極其匱乏,本土石油年產量只有幾十萬噸。為了搜刮石油資源,納粹德國在戰前絞盡腦汁才囤積了240萬噸石油。據估算僅夠和平時期消耗3個月左右,只能維持戰爭一個多月。

不過,由於德國人打得太順手,閃電戰不僅作戰時間短油耗少,而且還繳獲了大量石油。通過掠奪戰敗國,到了1940年,德國石油儲備一度達到500萬噸,缺油問題暫時解決。

但是,到1941年底,由於蘇聯戰場曠日持久的消耗,德國的石油儲備已經下降到不足80萬噸,僅夠維持戰爭不到一個月。當年德軍調集最後一點油料儲備,發動的阿登反擊戰,最終不得不在持續一個月後收場,而德軍此戰中損失的坦克,大多不是被擊毀的,而是因為缺少燃油,最終被拋棄。


有網友問為什麼在1944年,德國生產了2.5萬架戰機,還是在這一年失去了制空權?實事求是的說,德國那些王牌都是在東線刷蘇聯木頭飛機和西線沒有護航的低速轟炸機刷出來的。

在沒有戰機護航的時候,美國和英國低速低空轟炸機在德國損失慘重。美軍的P-47航程太短,如果掛副油箱,那麼機動性就會嚴重下降。到1944年初,P-51野馬戰機這種大航程戰機出現在歐洲上空,一切都改變了。

到了1944年中期,美軍在英國已經有25個重轟炸機大隊和15個護航戰鬥機大隊,在野馬的保護下,在這一年,美軍轟炸機血洗了德國的戰機工廠,野馬戰機的存在,也讓轟炸機戰損率也迅速下降了70%。

在1944年2月下旬-5月,德國空軍僅僅2個多月,就損失了39.9%,光是在2月20-25日,德國就損失了366名飛行員,在整個2月,德國損失了17.9%的飛行員。在3月6日的空襲柏林的戰鬥當中,一天德軍就損失了80架戰機。

在3月9日,美軍再次空襲柏林的時候,第一次,德國空軍在對手襲擊自己的主要防衛目標時只能眼睜睜地旁觀著。德國空軍JG11聯隊第5中隊中隊長海茵茨?諾克少尉回憶:在1944年,大多數新飛行員都會在最初的5次飛行中犧牲!

這時候德國飛行員在西線的壽命只有5次飛行,擊落102架戰機大王牌,艾格?梅耶,擊落162架戰機大王牌沃爾夫-迪特里西?威爾克,擊落92架王牌格哈德?魯斯,擊落32架王牌,魯斯,擊落32架王牌,胡格?弗瑞,擊落110架王牌庫特?烏班,擊落126架戰機大王牌約瑟夫?維納曼………都在44年初的西線陣亡。

美國陸航的野馬戰機在1944年血洗了德國空軍僅存的王牌們,15個P-51野馬戰機大隊,在1944年幾個月時間,就橫掃了整個德國空軍。1944年前5個月,德國損失的戰機飛行員是元旦時飛行員數量的100%,到6月諾曼底登陸的時候,德國空軍已經不敢再出來了。


這個問題,你不能用微觀眼光看宏觀問題。也就是說王牌狙擊手雖強,能決定單個敵人生死。但不能決定一場局部戰爭的勝利。

同樣的道理,決定局部戰爭的武器,在大規模,持久戰中一樣無法有效。這也就是美軍和蘇軍都在阿富汗命運相同的問題。

那麼大規模持久戰中所有武器基本上已經是門類齊全,物盡其用。但你所理解的世界大戰依然不夠用。

世界大戰已經不是光靠軍事武器就能解決問題。拼的是回家綜合,工業底蘊,文化聚合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國家在全面轉戰之後,信息處理能力和全行業應變能力,決策層意志力等等。

從整個二戰來看,德國在軸心國實力最強。但是你明面上的兵力,戰力,武器實力都是虛的。問題在於你有2萬架,對手有多少?處於前線的蘇聯和英國數量雖不及德國,但也不少。這就有了梯次對抗的能力。

何況還有一個規模實力都很大的美國在背後。戰爭是魔鬼,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這時候就要拼國家兵源動員能力,工業製造能力。

這些都是雙方在戰爭是否可以繼續的底碼。同盟國方面消耗在後期美國參戰,並且宣佈國家轉入戰時狀態之後。發揮了強大的綜合大國能力。飛行員和戰鬥機,源源不斷補給。被打掉一架能補兩架,德國能嗎?

最終的結果,就是消耗完你最後的國家儲備,戰機不敢出動失去制空權。那些說是因為某某戰鬥機厲害造成的結果,都是扯淡。世界大戰,單個武器根本無力影響戰局。

不但空戰,海戰陸戰德國都是被耗盡資源。大西洋德國潛艇多厲害?鄧尼茨多牛,在數量龐大的聯合艦隊掃蕩,優勢力量堆砌下,你拿什麼補給?

陸戰舉個例子,德國用卡賓槍,做工優良,好使。突突突!打得也爽。蘇聯人都驚嘆德國製造工藝。但問題是與蘇聯不用無縫鋼管槍管的槍相比,戰場耐用性,方便性,低門檻的製造工藝相比,對戰爭可持續性不是好事。

蘇聯槍是個工廠作坊有鐵就能造,德國卡賓槍行嗎。這就是武器在世界大戰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道理。


其實,在英國和美國對德戰略轟炸的時候,德軍就已經註定自己會失去制空權了,在談到對德戰略轟炸的時候,除了對德國石化工廠、軍工基地和鐵路樞紐的破壞外,其中一條,就是對德國空軍人力資源的消耗,這裡要注意的是,所有人都承認,在西線擊落一架美軍重型轟炸機,絕對要比在東線拿個王牌還要困難,可以看出,德國空軍王牌們的大多數戰績,都是在東線積累的,而在西線的戰績很少,不少還是擊落的美國護航戰鬥機,擊落的重型轟炸機很少。

美軍重型轟炸機採用的箱形編隊,即便沒有護航戰鬥機,依靠相互掩護,也能用12.7毫米機槍組織起嚴密的火網,德軍戰鬥機要打破其隊形十分困難,只能對付那些落單的轟炸機,即便如此,要擊落它也很困難。擊落的美軍轟炸機,基本除了飛行員和領航員,大多都是炮手,技術含量不高,而德軍戰鬥機被擊落後,損失的可是那些在東線磨練出來的老鳥,這是德國空軍最寶貴的財富。

戰前,德國空軍和日本陸航、海航的訓練思路一致,就是打造一支小而精的飛行員隊伍,在閃電戰的時候,這種思路十分有效,但當戰爭進入消耗戰階段後,德軍飛行員訓練體系就出問題了,加之隨著美軍P-38、P-47和P-51能夠深入德國本土,新飛行員們的訓練時間和空域都變得很有限,這更不要說燃油的短缺,德國不缺石油,但石化基地的被摧毀,讓德國沒有可用的燃料油,這纔是最致命的。

至於說戰爭末期大量的德國空軍人員,包括飛行學員和輔助人員參與地面作戰、操作高射炮,那主要還是沒有足夠的訓練資源。1944年,德軍戰機產量超過20000架,其中大部分是戰鬥機,但是,要注意,這20000架不是都能飛的,不少在工廠、運輸階段和交付後就被盟國戰機在地面上給摧毀了。即便是交給空軍的那些,除了少數老鳥,新手們沒有足夠的訓練時間,導致其根本沒法參戰,面對美軍P-51戰鬥機,不管是飛行技術還是飛機性能,那根本就是送死。

這還沒說到燃料和零配件短缺問題,諾曼底登陸,德國空軍只有兩架ME109飛到海灘上打了兩梭子,顯示自己的象徵性存在,沒被盟國空軍擊落就算運氣了。戰爭中,德國空軍的戰略性失誤,以及德國國力不足,兩線作戰等等,讓德軍在1944年喪失制空權已經是命中註定,剩下的不過是還要死多少人的問題了。


1944年德國空軍的失敗其實和燃料的關係不算太大,年末德國才陷入燃料緊缺的狀態,包括戰機、坦克等兵器,都極為缺乏燃料,而德國空軍喪失制空權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戰機性能不足。德國當時使用的主要還是ME109和FW190系列戰機,其中ME109畢竟是30年代的設計,改進空間有限,在戰爭末期很難和盟軍的新銳戰機抗衡。而FW190勉強可以和盟軍戰機一戰,但是也比較喫力。所以德國才會搞ME262這樣的不成熟武器,就是為了挽回技術優勢。

飛行員。德國空軍的飛行員培養問題,由於展示越來越緊張,德軍新飛行員的訓練水平越來越差,根本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而盟軍方面,培養體系要優於德軍。當時戰爭後期德軍飛行員訓練時間只有160小時,不到盟軍的一半,這樣的水平,還要使用性能落後的戰機,自然打不過盟軍了。

最後就是總體的實力了。德國要面對的是美國、英國、蘇聯這幾個工業強國,德國能造一架戰機,這幾個國家能造10架!所以德國面對這樣的消耗戰根本無法堅持下去,打下再多的盟軍戰機也無濟於事。在曠日持久的作戰中,德軍損失慘重,在戰爭後期已經很少能夠見到德軍戰機了。

至於德國的石油儲備,當時盟軍已經轟炸了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後來又被蘇聯攻下,戰爭後期的德國只能通過液化煤來生產燃料,這些工廠又屢次遭到攻擊,加上巨大的消耗,自然燃料極為短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