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青評論

  在文明史上,隨着人們對事物認知的不斷深入,文明習慣的變化並不少見。

  乘坐自動扶梯時,你是否有“左行右立”的習慣?曾幾何時,你是不是還把“左行右立”當成一項文明守則?

  我剛來北京上大學時,第一次在外面坐地鐵。當時,北京剛剛開完奧運會,經歷了一輪公共意識的道德洗禮,街面上洋溢着“首善之區”的文明氣象。乘自動扶梯從地鐵站出來時,我沒有注意到所有的乘客都站在上行扶梯的右側,兀自站在左側,直到後面想要步行加速上行的乘客不耐煩地催促我,“請站到右邊去”。

  我迅速閃到右邊,讓身後着急的乘客匆匆走過,心裏還有點不好意思。這構成了我對現代都市文明的初步印象——基於效率構建的秩序與文明。

  然而,多年過去,自動扶梯“左行右立”的“常識”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近日,最新版的上海地鐵自動扶梯乘梯須知發佈,八項須知中沒有了“左行右立”的倡導,取而代之的是,第一條就明確禁止在自動扶梯上行走。

  據報道,在上海地鐵內部培訓時,強調不提倡“左行右立”,一是因爲在扶梯上行走不安全,二是“左行右立”會加快電梯磨損。不光在上海,北京、廣州、香港等國內地鐵通車裏程較多的城市,以及東京、首爾等曾經把“左行右立”當成習慣的城市,也不約而同地不再提倡“左行右立”。

  在目前實施的國家標準中,也要求在乘坐扶梯時握住扶手帶,沒有可以在扶梯上行走的表達,明確自動扶梯不能作爲固定樓梯使用。換言之,不僅自動扶梯不再提倡“左行右立”,而且相關標準還指出,哪怕是在非運行條件下,自動扶梯也不能行走。今後,強調自動扶梯不能行走,應當成爲一條公共安全常識。

  當初,提倡“左行右立”,其實是把通行效率放在優先級考量——允許那些着急趕路的人在左邊通道上先行一步。而現在,經過長期檢驗,工作人員已發現“左行右立”會加重扶梯磨損,增加發生故障的概率,進而帶來安全隱患。不再提倡“左行右立”,無疑重申了一個價值觀:與通行效率相比,安全無疑更爲重要。

  難免有人質疑,先前提倡“左行右立”,如今又不提倡“左行右立”,習慣已經養成,豈能隨意改變。但是,在文明史上,隨着人們對事物認知的不斷深入,文明習慣的變化並不少見。

  僅以女子纏足爲例,在封建社會被視之爲當然的“習俗”,而在現代社會,隨着婦女權利意識的萌發和對纏足危害健康的認清,纏足被理所當然地打入封建糟粕的行列。類似的,在印度進展緩慢的“廁所革命”中,也經歷着傳統習慣與現代文明的衝突——在這種情況下,要確立新的文明習慣,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自動扶梯要不要“左行右立”,雖然不是傳統與現代的衝突,但同樣涉及新舊文明習慣的迭代。多年以前,塑料袋剛進入日常生活時,還被當成清潔、方便的實用工具;而隨着人們對“白色污染”認識程度不斷加深,抵制一次性塑料袋成爲潮流,再也沒有人把濫用塑料袋當成文明習慣了。

  在短短10年時間裏,自動扶梯從提倡“左行右立”到不提倡“左行右立”,難免會讓好不容易適應文明習慣的人們產生不適感。這也再次說明,文明不僅源於社會習慣的確立,也依託於科學素養和理性精神的形成。與其匆忙制定文明守則,不如在實踐中進行更多科學論證,既要遵循習慣與經驗,也要不斷接受質疑與論證,在科學與公序良俗的共同基礎上總結文明。

  撰文/王鐘的

  微信編輯/昆蘭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