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錢都存在銀行,存起來就會產生利息,要麼活期,要麼定期。除非是現金錢都會有利息。但是這些多出的利息是從哪裡來的呢?

假設社會總貨幣10000元,平均年化收益率是3%,所有人都不持有現金,那麼一年後產生利息300塊,但是社會總貨幣還是10000元,那這300元是從哪裡來呢?央行增發300元貨幣?


你這個問題很小白,所以專業人士可能笑笑就走了。同樣的小白則可能胡亂說一通從書上看來而自己也未必理解的話。因為我曾經也是個小白,所以帶著這樣的同理心回答你。將你的問題分兩部分來回答:

1 利息從哪裡來?

如果粗暴點,這個問題最直接的答案應該是:利息來自銀行放貸獲利的一部分。如果要說透徹些,則需要從銀行的商業模式說起。你把銀行理解為一個商人,他只干兩件事:吸存和放貸。吸存就是吸收儲戶的存款,就是你把錢存到他那裡,無論是定期或不定期,在你今後取回本金的同時,他會額外給你部分利息。這是你所看到的一面,另一面是,他悄悄地把所有儲戶存到他那裡的錢,實際上拿出了一部分貸款出去。而貸款者在今後還款時,除了歸還本金外,也會額外給他利息。而一般貸款者給他的利息高於他付給你的利息,所以他除了給你利息之外,自己也從中賺了一筆。因此,賺存貸款之間的差價就是銀行最根本的商業模式。舉例來說,你存款利率是3%,他必然會高於3%的水平將這筆錢貸出去(假設10%),而一個房地產商急需用錢,而行情好的時候,掙30%的利潤也是小意思。所以,房地產商(貸款者)、銀行和你(存款者)三方都是有利可圖的。

2 你那個例子的不妥之處

你例子中的不妥之處在於將所有貨幣都假設為存款。如果市場上所有貨幣都是靜止的,即不存在「存款到銀行-銀行放貸-貸款歸還本金和利息到銀行-銀行歸還本利給儲戶」這麼一個循環的話,那這些錢的確不會產生價值,當然也無利息可言。然而,正是因為錢是流動的,尤其是給了貸款者之後,錢是變為資本在獲利的,所以才有了利息的來源。

改革開放這麼多年了,不知道為什麼還有人執著的相信錢是印出來的。現在的貨幣形式早就不是金本位,而是信用貨幣。貨幣的面值本身沒有價值,有價值的東西是貨幣背後的社會生產力。換句話說,多出300塊錢利息,沒有必要讓印鈔廠開工印出3張百元大鈔。


利息是貨幣時間價值的顯現,這300元背後是讓度10000元使用權所產生的價值,如果假設中經濟體是活著的,名義上增發這300元會維持貨幣原購買力,否則每一元背後對應的社會價值是增加的。


如果貨幣總量不變,這300塊就會以欠賬的形式存在,時間久了就成為壞賬,因為不可能還完。


從本質上,非常簡單的回答就是,利息來源於人類的智慧。所以當一個地區或國家出現重大科技突破的時候,利息會暴漲。


一直困惑中。

這個3% 是因為一直有貨幣擴張? 新的還舊的。這樣一個模式下,所以能一直循環。


樓下的回復都有點傻。我也思考過 , 反正網上沒看到答案,可能真的是印鈔出來的。

比如全社會總貨幣10000元,然後通脹起來了,央行加息抑制通脹。

導致的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1. 通脹本來就是貨幣多了,加息加出來的貨幣使得整個經濟體貨幣更多了。
  2. 比如發達國家的利率接近於0,咱的利率通過加息不斷增加。不斷增大的利差和利差增大的預期會使得大量的套利快錢流入,從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流進來,導致外匯占款增加,投放本幣。這又增大了本國的貨幣量。導致了通脹進一步加深。

所以啊, 你自己想想是不是這個道理。想通了可以來教我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