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是在二戰即將結束,德日將要戰敗的背景下創作的。時值戰爭,作者無法到日本做調查,大都資料以及當地的日本以及戰俘身上獲得的。

日本與中國頗有淵源。中國的佛教,儒家思想,都對日本有重大影響,可以說是日本的啟蒙思想,日本的文字還保留著許多的漢字的願意,天朝曾經是萬國來朝的鼎盛存在。

國人對日本的了解甚少,普羅大眾能接觸的與日本相關的來源,抗戰劇,愛情動作片, 二次元日漫

抗戰劇,手撕鬼子,以一擋百,智商捉急,本質上不是對日本的侮辱,是對戰爭的美化,對抗戰的侮辱,對我們自身的精神勝利。我們無所準備的計算出打仗犧牲多少的烈士,但是一個能跟裝備精良的美國大兵對著剛的軍隊,可想而知這種劇是多麼可笑。

愛情片,讓我們覺得日本是一個猥瑣好色的民族。誠然,日本有著很不一樣的享樂觀。在如此性開放的國家,艾滋病率卻是世界最少的國家之一。開放的文化讓人更懂得保護自己。對比中國的性教育,大家來自於家長,大都以此為恥,談虎色變。傷害反而更大。

二次元日漫,日漫天馬行空的想像,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日本的創造力毋庸置疑。教育的差異造成了人的差異。中國的刻板教育把有創造力的孩子變成會考試的人。

人類是一個很矛盾的種族,日本是其中一隻矛盾極其鮮明的存在

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刀是日本武士刀文化的象徵。菊與刀,交織成一副優美又極端的畫面

許多的反義詞都可以用在他們身上。

窮兵黷武又彬彬有禮,忠心耿耿又無情無義,刻板教條又勇於創新,膽小如鼠又無所畏懼....

到底是什麼,造就了日本人如此矛盾的心理?

首先是制度上的差異

日本等級森嚴的金字塔階級制度,讓其擁有者強大的凝聚力。日本的封建社會,每個人的身份都是由世襲固定的。 在皇室和宮廷貴族之下,日本有四個世襲等級,順序是土(武士)、農、工、商。其下還有賤民。日本人認為各個階層應該各安其所,各得其分。體現他們對規則的尊崇,對秩序的信賴。

天皇的旨意大於一切,卻不與實際的政權相衝突,這種類似於宗教性質的存在,猶如一種信仰紮根在日本人心中。雖無實權,天皇制度也有類似於分權制度。

在中國,統治是一黨專制自上而下的,與日本大不同的是缺少類似天皇的信仰,沒有統一的信仰,明哲保身是常態。

這樣看,天皇制度還是有一定的優越性。

崇尚集體主義的精神,必然伴隨著壓制個人主義,產生精神的差異

日本崇尚精神力量,認為精神的力量高於肉體。高度的自我剋制。武士面對危險時要臨危不亂,孕婦生產時不得大聲呼叫,為了名譽,隨時可以切腹自盡。縱觀世界各國,為名譽自殺的有,以切腹這種極其慘痛形式的,少有。

在忠與孝上,日本依舊保留著強制的階級力量。上級需要服從下級,兒子要聽父母,男人要聽從女兒,弟弟要聽哥哥。妻子會被邊緣化。因為在家庭中要先尊崇孝。這或許是許多的中國男子期待有一個日本老婆的原因之一~.~

而在中國,在忠與孝上還有一個「仁」。仁是一種崇高的道德。而日本刻意摒棄這個仁,仁對他們來說是倫理以外的事情,是卑劣下等的仗義。

在中國,不仁不義是極大的罪惡。統治者不仁,則民眾可以揭竿而起,仁是通知的先決條件。

在日本,仁義,只是流氓的行事標準,難等大雅之堂。

擯棄了仁,使得中國與日本的孝完全不一致。

因為仁,中國的家長從出生便開始對兒女擔負著責任,孝需要自發產生,很容易就失去控制。

恥辱感文化是日本的一個重要特徵。恥辱感來源於外部壓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情義。

日本對於情義極其看重,以至於不願意輕易承接別人的情義。沒有情義就意味著,失去名譽,失去名譽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失去相應的階級地位,這是無法接受的。

中國將仁作為忠孝以上的情感,日本的情義,便類似於仁的位置。

在日本,情義有恩情的意義,又超越於恩,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必須遵循的規則。

中國也講情義,中國的情義是恩情,但是更像是一種往來,對心理的束縛力不像日本的大。

日本人的內心是敏感的,也是激進的。

這就是為什麼在日本,一般是不讓座給老人的,因為這是一種情義,也是一種對他身體力量的輕視。

日本獨特的享樂主義,造成了日本獨特的產業鏈。

他們認為不同場合是允許不同程度的享樂的。酷愛飲酒,舞妓,藝伎,應用而生。

在中國,飲酒作樂被認為是有違常規的事情。

拋開戰爭的淵源不談,日本是個值得尊重的民族,拋棄個人崇尚集體伴隨著巨大的心理壓力,日本男人壓力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這種克制自身,遵守規則的群體,在統一的目標下會產生極大的爆發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