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與刀是介紹日本文化的經典著作,作者魯斯 本尼科特是美國當代著名的文化學家,人類學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對德國日本等國家進行國民性的研究以便於幫助盟軍贏得戰爭的勝利,這本菊與刀就是對日本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很多人對日本文化中的許多矛盾的特性都難以理解,比如日本人很有審美趣味卻有很暴力,日本人很有禮貌,卻也特別好鬥,日本人十分保守,卻有喜愛新生事物。菊花代表著美和藝術,刀則代表著榮譽和忠誠,用這個做為書名代表著日本人矛盾的性格。日本皇室的象徵就是菊花,而日本武士階層的代表形象就是刀。這兩個形象的結合深刻的代表著日本的文化和矛盾的民族性格。

日本人的第一大民族文化就是報恩文化。在日本的公交地鐵上,很少有人會給老人讓座,很多人認為這是日本社會人情冷漠的反應,其實這是日本人一直小心翼翼的不能讓別人背負上對自己的恩情,因為報恩的負擔實在是太重了,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天平能夠在欠恩和報恩之間達到一種平衡,否則他們的內心就會一直處於糾結之中,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有這樣一條法律規定,遇到爭端,無關者不得干預,就是出於這種報恩文化的影響,避免因為幫忙而讓人陷入必須報恩的負擔之中,而一旦日本人決定報恩,那就是幾乎毫無原則的。比如報答天皇的恩典,在中國文化中,雖然大家一直在說皇恩浩蕩,但是中國歷史上推翻王朝,殺死皇帝取而代之的事情比比皆是,中國的儒家文化把仁義當成最高標準,如果皇帝或者這個王朝不仁,那麼就失去了合法性。但是日本不是,日本把忠義當成了最高準則,日本人報答天皇的恩情那是毫無原則的,日本天皇家族在日本的統治長達上千年,二戰時期,欲仁天皇奪權之後,隨即發動大規模戰爭,日本士兵每次都高喊著天皇萬歲去衝鋒,去玉碎,根本不思考為什麼要去打仗,天皇下令投降,全體日本國民立刻放下武器,歡迎美軍駐紮日本,這就是日本根深蒂固的報恩思想所導致的歷史現象。

日本人的第二大民族文化就是恥感文化。如果是在西方社會,有人做錯了事情,犯了錯誤,他們就會產生一種負罪感,強調自己內心道德的譴責,這就是罪感文化的體現。但是日本人的恥感文化不一樣,他們不太講究一件事的本身的對錯,而是看中這件事是否給自己帶來羞恥,也就是別人如果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負罪感,只要別人不知道,不當面羞辱自己,就當這件事情沒發生過,所以當不好的事情發生時,他們第一反應是極力的否認和掩飾,避免讓別人知道,日本人壓抑自己的天性,其原因就是對名譽的重視,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心理扭曲,日本人對名譽極度重視,所以才會因為名譽一點點的受損而自殺。正是因為日本人極度重視名譽,自殺率又很高,所以日本人避免直接競爭,在日本到處都有中間人,防止競爭者面對面競爭,一個人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恥時,隨時都需要一個中間人,來避免直接接觸失敗,日本的終身僱傭制或許就是出於日本人的恥感文化。

日本人的第三大民族文化就是感官享樂,在日本人看來享受感官上的快感沒有任何不好,日本人並沒有那麼強烈的善惡觀,日本人之所以不喜歡善惡觀,因為他們認為日本人天性就是善良的,所以善惡論的道德律不適合於日本,日本人把履行義務規定為人生的最高任務,所以一旦有所需求,他們隨時可以放棄感官享樂,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只要不與最高義務相衝突,任何感官快感都沒有必要加以排斥。日本人對待二戰時期的戰爭罪行就能充分說明日本人的國民性,日本文化中本身就沒有什麼十惡不赦的善惡觀念,就算意識到自己的罪行也要極力去否認,掩蓋罪行,因為只要別人不知道,就可以避免這種恥辱。

日本人一方面培養感官享樂文化,另外一方面又規定不能沉溺於其中,人們的生活變得十分矛盾,他們像培養藝術一樣享樂主義,又要犧牲享樂,去履行義務。

復仇對於日本人來說是特定場合需要執行的一類道義,除此之外,還包括鎮定,剋制的行為,今天還有日本人在除夕之夜自殺,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日本的報復行為非常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日本人的名譽觀念的日趨淡泊,而是意味著對失敗和侮辱的反應已經由攻擊性轉為自衛性,以自己心理上的麻痹來代替不必要的鬥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