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流新闻网记者李盛雯、王佐铭、纪沈廷/新竹报导

台湾许多地方乡镇的特色浓厚,不但传达当地的历史文化,也凸显旧时的传统风华。但是当物换星移,商圈或产业没落时,要如何重返荣光、永续经营呢?

对自己的家乡文化延续有强烈使命感的「i pattern时尚轻工业」及「拾蔺」这两个团队,不甘家乡文化流失,登高一呼,以无比的热情加上科技创新,组队参与今年联发科技「智在家乡-数位社会创新竞赛」,试图以一己之力,分别为万华服饰与苗栗苑里蔺草再续活血,优异的表现皆获得潜力奖肯定。

听到万华的车缝妈妈面带微笑地说出这句话,i pattern时尚轻工业认为一切努力与辛苦都值得了。原来i pattern是由4个从小在万华长大的女孩们所组成的团队,看到快时尚与国外服饰品牌崛起,害得过去繁盛的万华服饰商圈逐渐没落,让许多服饰车缝妈妈只能倚靠打零工、修衣服、绣学号赚取微薄收入;另外,她们又发现当地的二手衣因闲置许久,浪费资源与空间,所已决定利用科技将危机化为转机,希望借由时尚轻工业App,来翻转时尚,成为新一代成衣版的「东方美人茶」。

为什么期盼自己是成衣版的东方美人茶呢?i pattern表示,东方美人茶的本身就是从一个不完美的状态,但最后它的不完美却是最完美、最有价值的情况。所以i pattern的成立理念,也是希望大家把家中或者社福团体中的二手衣从不完美变成完美。

会有这个想法,i pattern指出,现在是一个快时尚的时代,大家新购的衣服时常穿没几次或看腻了就丢掉,但其实这是很浪费资源的,因此团队特别开发出一个App,希望可以减少人们浪费的习惯,并创造出一件充满个人特色、专属于自己的美丽衣裳。

透过这个App,i pattern不但将代工、零工经济转化成客制化服务,创造较高销售单价、增加收入,更带动万华区妇女的就业与创业,并整合当地的车缝妈妈资源,让在地妇女们可以赚取生计。另外,他们也从设计面切入,努力处理再生二手衣经济。当民众使用该App,可自由选择版型去量身订制衣服,像是根据自己的三围尺码选择不同的版型进行连接,让二手布料翻新成全新的设计,彻底活化循环经济与推陈出新。

「时尚轻工业App」上架后,团队已与社区大学合作推广服装改造、服饰设计制作等培训课程,并与万华区、纺拓会西园服饰29基地等在地组织商谈合作,扩展合作资源,未来希望以台北市万华区做为执行区起点,扩展至整个新北市甚至到全台湾,振兴活化全台的二手衣经济。

如果说「i pattern」团队是旧艺新用,「拾蔺」团队就是引领复古。这个团队会以「拾蔺」当名称,是因为苗栗县苑里原本是蔺草产业的重镇,蔺草工艺中有很多动作必须靠手捡拾,加上近年因为人力长期不足、年轻人对传统产业失去兴趣,所以才以「把失传的工艺捡回来」的理念来命名。再利用学校的教育与人力,以及当地台湾蔺草学会的资源为蔺草发声,拓展其知名度,逐步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与观光。

不过相信还有很多民众不知道「蔺编」究竟是什么?拾蔺表示,这是苑里、大甲这一带才有的编法,主要的技法为「底一底二」。只是因为这种工艺逐渐失传,即便目前苑里当地想要推广蔺草文化,设立了蔺草文化馆、蔺草学会等组织,却面临了蔺编教学、导览人手严重不足的问题,使得蔺编文化发展不易。

发现这个问题后,拾蔺认为,一件好的蔺草手工编制品不但得依赖有经验的工艺师来制作,也需要年轻一代的关注与传承。为了让感兴趣的民众快速体验与学习、让蔺编这个文化能延续下去,拾蔺特别推出了蔺编体验包,当中除了提供材料以及传统技法「底一底二」的教学外,同时还有三股编、辫子编、竹编的不同编法,民众能透过扫QR Code的方式,边看影片边学编。最后再用五金夹件的方式收草,取代传统繁复耗时的成品手法。

除了做出蔺编体验包外,拾蔺还为台湾蔺草学会设计出一台突显识别的摊车,平常放在学会外面成为招牌,但如果假日有游客前来,摊车展开后就能做不同形式的使用,包括进行贩售、体验教学等。

对此,拾蔺表示,身为工业设计的学生却在毕业制作时能与蔺草文化做结合,和一般念设计系的学生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大部分读设计系的都在画图、参加比赛、设计给人使用的东西,而他们却是设计「如何把传统文化再次复苏」,因此这是很难得的机会,也是个非常难忘的回忆。

未来,拾蔺期望能接触苑里邻近的其他大学,希望可以合作开设相关课程与实习,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蔺草产业,增加产业认知与实际工作经验,大学也能以这个特色来进行招生。透过整合、教育、人力培训使年轻人回流,并创造经济效益,不但带动产业的永续经营,还能传承在地的宝贵文化,促使传统新生,让文化宝藏永续流传。

照片来源: 资料照片

更多汇流新闻网报导:

【有影】新台湾族群 爱台不分你我他!翻译APP解决多元族群医病困境 媒合在地向导助收入

【有影】环保爱地球 就要零废弃! 平溪天灯竟可飞上天再飞回来 澎湖拟打造「太阳能净滩行动椅」

【汇流笔阵】

CNEWS欢迎各界投书,来稿请寄至[email protected],并请附上真实姓名、联络方式与职业身份简介。

CNEWS汇流新闻网:https://cnews.com.tw

【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