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戶人家的門檻比較高,門檻象徵地位,代表著家族權勢,顯示其尊貴。過去說「門當戶對」就是指大門高度相當,也就是兩戶人家地位相當。

古代人講究風水,高門檻像一道牆,將一切不好的東西擋門外,特別是要把那些鬼怪和邪氣拒之門外,以保一家人的平安幸福。

還有一種說法是防止雞、鴨、貓、狗,耗子等小動物進門來。

因此,雖然家家都有門檻,但不是所有房子的門檻都是高的,平民百姓家的門檻就不高。

門檻兒分固定和可移動兩種,以固定門檻兒居多,而一些大戶人家為了車馬出入方便,也有隨時可移動的門檻兒。

門檻,跟牆體門窗一樣是古建築中的組成部分,不承載任何力的作用。

因為對禮儀的要求,內外之分要求嚴格,對於門檻的製作也極為講究。房屋加門檻,是屬於門口的關欄,可將地氣欄截於屋內,不讓其逸去。如果門外見到低下去的樓梯,門檻就要加高。否則,地氣外逸,從家居風水來說,屬於「不聚財」。其實就是給大門設置了一道看不見的牆,把內外分開了。古人對禮的要求很嚴,內外之分很具體,門檻就是內外之分的界限。

按照禮俗,送客人時一定要送到門檻兒處。

小孩子們天真好奇,常常喜歡踩門檻,有踩自家的,也有踩別人家的。

在民間的禁忌文化中,忌踏別人家的門檻。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過春節,去親戚家拜年,父母必囑咐孩子要跨門檻而過,千萬別踩在上面。現在,我們如果說某某行業的門檻很高,表示其「高大上」,難以進入。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