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被抓前後綜合分析


講個故事。

我中學時期的校長,有個非常優秀的女兒,我們各科老師在罵我們的時候都會提一下:你看X校長的女兒,那麼聰明又那麼優秀,傳說她每天學到十二點整上牀睡覺,一分鐘都不差(就像whiplash裡面的指揮那樣準)傳說她從來不和同學出去玩,因為怕耽誤學習,傳說她每次寫作業都自覺按照「衡水體」來寫,還寫的非常快。有一次這個學姐因為什麼事情晚回家了幾分鐘,她媽媽(也就是X校長)直接把她關在廁所裡面一整天,還有一次她冬天出去掃雪的時候喊了一聲太冷了,她媽媽就拿教鞭把她的手抽得通紅。我們當時對於她媽媽的教育方式頗有微詞,但對於這個學姐本身,還是說不出來的羨慕,學姐人很開朗,班長團支書什麼的一路當下來,人緣好的很,印象中從來不會生氣,有很多男生追她但是從來沒被答應過,理由只有一個:我要專心學習,要考清華。

後來X校長的女兒如願保送了清華,我們都覺得這是女神離我們太遠了,也沒什麼人再去聯繫她。只聽說她在清華也是一如既往的優秀(也是一如既往的聽她媽媽的話,乖到不行)直到後來我自己上了大學回母校才聽我的老師們說,以一種哀聲嘆氣的語氣,講學姐自從申上了美國的全獎直博之後,踏上美國的第一天起,就拉黑了她媽媽所有的聯繫方式,電話微信什麼的,不是拉黑就是屏蔽,從此在她媽媽那裡人間蒸發,X校長感覺一瞬間老了十歲,但是她女兒還是再也沒和她聯繫過。

我們很多被X校長「壓迫」過的同學說這是報應,但我真的是被震撼了,一個女孩子是要多恨自己的母親,才能忍上二十二年,一直不動聲色,最後在自己有實力的時候徹底逃離?我有點不敢想像她這二十二年經歷了什麼,只能說,在她心裡,她應該是第一次知道自由是什麼感覺吧

或許如果她沒有成功逃離,她會成為另一個吳謝宇。


我也考上了北大,也讀經管專業,畢業進了外資投行。 一直關注吳謝宇事件,感同身受,只是沒有也沒有能力選擇這樣同歸於盡的道路。

跟吳相似,小時候家裡規矩繁多,諸如不能在路上喫東西,洗完手如何擦手,睡覺如何蓋被子,都有規矩。 我爸從小看我各種不順眼,每天都能挑出毛病,說我」除了讀書好,其他什麼都不行「,講不聽就扇巴掌,敲頭,打了不準哭,哭就繼續打。 我爸是一個沒有」感情「的人,他不會對我表示任何的友好和寵愛,始終十分理性,很小的時候還跟我說」你別跟我撒嬌,我不喫那套!「----對他來說,這一切就是」教育「。(跟謝天琴很像,他很簡樸,很節制,屋裡十分整齊,對外彬彬有禮,然後把他「最不堪的一面」留給我)。我媽對我很好,經常給我買好看的衣服,只是我爸打我的時候,她從來不會介入。除此之外,家境富裕,我爸做生意,那個年代賺得還可以。

我成績一直很好,從小學到高中都是前三名,大隊長,團支書,學生會主席,各種榮譽拿到手軟。讀書很自覺很努力,加上家境好,衣著打扮光鮮,長相出眾,是身邊所有同學羨慕的對象,也是老師眼裡的寵兒。大學畢業,我是當時班上兩三個拿到外資大投行offer的同學之一,薪水幾萬起跳,其他人大多是麥肯錫,管培生,四大之類。

嗯,這一切,就像吳謝宇的光環,無懈可擊,你真的在我身上挑不出毛病,因為真的沒有。

然而我心裡,非常非常不快樂。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不快樂,只是一種感覺,很窒息,沒有出口。小學二年級和初中二年級都想過要自殺。小學三年級開始鬧失眠,胃痛(後來才知道這是家暴小孩常見癥狀)。生活在一個每天被否定、被批評、不被愛的環境裏,常常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既然我在你們眼裡這麼差,這麼一無是處,為什麼還要把我生下來?大概也是7,8歲的年紀,就立志要好好讀書考上大學,離開這個家庭(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源源不斷的學習的動力之一,還有之二,更可怕,後面揭曉)。

幸運的是,幾年前,我接觸了心理靈性的課程,開啟了漫漫的自我救贖之路,這些年我明白了很多東西,看清了這些事情背後的原理,真相是觸目驚心的------

***在我26歲以前,我從來都無法向任何外人描述我在家裡受到的待遇,無法向人提起我爸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無法向別人傾訴我的不開心,對於任何人,我都是一副十分完美的開心的」人生贏家「的樣子,所有的苦都是一個人悶在心裡。

為什麼會這樣?現在我終於明白了,我爸爸從小對我的打罵,給我潛意識裡樹立了一種」被打是因為你不好「的邏輯,他常常說,」你怎麼總是要我動粗?「」你是不是欠揍?「」要講多少遍你才會聽?「 "你怎麼這麼笨?" 就為了喝湯灑桌上,出門忘關燈之類的小事。嗯,一切都是因我而起,我有錯,我不對,我不好,所以他打我。這種深入骨髓的」我不好,我很差「的自我認知,讓我潛意識裡認可並接受了他的做法,內化了他對我的看法,成為我對自己的看法。即使我有很疼我的姑姑和奶奶,我吱都不敢知一聲,因為既然被打是我不好,他沒有問題,那我還能說什麼呢?因為這樣,我爸得以長期維持他在外人面前高大偉岸的完美形象,而我長期在家受虐,在外人面前裝出一副一切都很美好的樣子,害怕別人知道我是一個壞小孩,經常在家要被打!

這就是施暴者對受害者的精神控制。在這種從幼年建立起來的親子關係中,受害者長期受到施暴者的洗腦,合理化他們的行為,在成長過程中得以不斷強化,令受害者毫不知情,習以為常,活在扭曲的現實中,無法自救直到26歲那年我幸運地參加了一個心理課程,才第一次知道我是受害者,我沒有錯,那一天我感覺像有一千斤的重擔從我身上卸下,原來我是一個正常人!在此之前,我連自己是受害者都不知道,把一切當做理所當然!

這種自小建立的認知邏輯是一個完整的閉環,密不透風,很難打破。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吳謝宇的母親給他建立了怎樣的」認知閉環「,讓他無法像外界求救,讓他窒息,走投無路,最後揮刀弒母,走向悲劇。就像我,在接觸靈性課程以前的認知是「我不好所以被打,我有錯,爸爸沒有錯。我有錯,我要改,我要變好,我要努力,成為好的人」---這是我的人生邏輯,成為我進步的動力,也成為我26年的人生枷鎖。之後我才明白真相是,「我爸爸家暴,我沒有錯」,正是開始有了這種認知,才讓我開始這方面的深入探索,才知道有「偏執型人格障礙」這種可怕的心理疾病,而我爸爸正是這種人,之後慢慢地建立」我沒有錯--&>我是正常的--&>我很好,我和別人一樣--&>我不需要那些光環來裝點自己---&>我就是本來的我--&>本來的我就是好的,我是完整的「 這種積極健康的自我認知心態 ----那些原生家庭好和原生家庭有問題的人,最本質的區別在這點吧!

--然後,這種幼年建立在潛意識裡的」我不好「的自我認知,正是我源源不斷學習前進的動力。而且這藏得太深太深了,難以察覺(我是到靈性修行的很多年以後纔看到這一點的),因為成長過程中收集了那麼多榮譽和成績,已經認可了自己的」人設「,覺得自己很好,但是總是不夠好,需要一直取得更多的成績,這山望著那山高---這種永不滿足的心態的根源,正來自於」我不好「的深層認知,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一樣,相輔相成。那些成為社會上最精英階層的人,往往感覺不到快樂和滿足,正是這最底層的」我不好「,成為他們心裡永遠填不滿的那個洞。他們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無止境追求更多的成就,然而再多的成就也填不滿自己的洞。因為」我不好「,所以需要變得更好;等我變得更好,還是有人比我好,我還是"不夠好",永遠都不夠好,永無止境。

-跟吳謝宇一樣,我很難跟人深交,跟大部人的交往都是流於表面,難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和內心感受。這是因為深深的「我不好"的認知,讓我不敢向別人敞開自己,永遠只能保持距離。

--親密關係一直都是很難的事。很小年紀開始,我就在各種異性身上尋找缺失的父愛,也很幸運在我人生的不同階段都遇到對我很好的男生,談的男朋友十幾個,曖昧的更多,閱男無數,但是單身。為什麼?因為在親密關係中會不斷重現我和父親關係的傷痕,沒有自信,沒有安全感,敏感,害怕被不喜歡,被不要,無法建立正常持久安全穩定的親密關係,總是上演各種狗血劇情,又十分渴望被愛。一句話,五行缺愛。

--我媽人很好,但是很軟弱,在父親的威嚴面前一句話也不敢說,就像《都挺好》裏的蘇大強。她始終默許我爸對我的方式,我爸打我罵我的時候,她就若無其事的在那洗碗做飯。在家裡,我是絕對的孤單,無依無靠,自此鍛煉了獨立的性格,也不信任任何人,也不讓任何人走進我的內心。在那種壓抑的環境裏,除了拚命讀書為了長大離開家,沒有別的可以做的了。

-吳謝宇一定是立志要去美國留學,在美國定居,遠離那個控制他的母親,這是他不斷努力的動力,這是他人生最大的希望,最美的期許。就像我立志要考大學到北京上海離開家,離得遠遠的一樣。然而母親要麼以金錢為理由阻止他出國,要麼想跟他一起出國陪讀,都是在破滅他這個人生最大的希望,這對他是致命的。就像當年絕望的我沒有自殺,是想著總有一天考上大學可以離開,這個信念支撐著我,一天天在那個痛苦的地方支撐下去,忍,一直忍。如果我不能上大學,只能在縣城陪著我父母繼續生活在那個家庭裏,我是活不下去的!

-我爸爸有顯著的」偏執型人格障礙症「 偏執型人格障礙 - 搜索結果 這種父母很可怕,並且外人很難發現,只對家裡人使壞,他們不斷地控制別人樹立自己的權威,以貶低、鄙視、批評、辱罵別人為己任,粗暴對待家人。 謝天琴很可能也有這種人格障礙。

-讀過埃隆馬斯克的傳記,從他的隻言片語裏可以拼湊出他的父親大概也跟我父親一樣,「可以連續3,4個小時不間斷辱罵他們四個孩子」, 在埃隆剛去加拿大的時候,詛咒他「半年內一定得滾回去」(大意),我爸也是這樣從小詛咒我。十分理解鋼鐵俠那種工作狂不斷追求遠大目標的個性,我在以前的單位,帶的人,團隊的文化,也是一個工作狂加遠大的目標優異的成績。因為我們從小努力,能力過人,能取得超越凡人的成績,也正是在工作中能讓我們找到那份缺失的自我價值。我們停不下來,無法停下來看到父親眼裡(最後成為自己眼裡)那不堪的自己,無法看見自己,只能一直向外追求,在外面找到自己的定義。

跟吳謝宇不同的是,我是女孩子,從小都很怕我爸,從來沒想過要對他施加暴力,只想躲得越遠越好。曾經跟他鬧過幾次,他很固執,完全不認為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問題,說「你看看,如果沒有我你能有今天?「,還反過來指責我不懂感恩。後來我明白了,鬧是還在乎這段關係,是想拯救,想解決問題,等到有一天不鬧了,是不在乎了,無所謂了,徹底放棄了。 現在過年回一次家,跟我爸的對話只有」爸我回來了「和「爸我走了」兩句話,從不給他打電話,也再沒什麼好說的。 我人生最大的一次成長,是當我跟我爸徹底劃清界限的時候。

14年有過輕度抑鬱症,也是好幾個月以後百度了才知道自己抑鬱了,後來遇到一個很愛我的男友,慢慢好起來了。前年遇到一個渣男,對我各種欺負,貶損,鄙視,又複發了。這些年一直在治療自己,看了不下五十本身心靈書籍,上了很多心理課程,成長了很多。對我爸沒感情也沒恨意,由他去吧。我長大了,要過自己的生活,為自己爭氣!不能再和他們糾纏了。漫漫的自我救贖之路,看到了一絲曙光,是以為記。


收到了好多網友暖心的安慰,鼓勵和分享。真的謝謝你們,讓我知道自己不是一個人。能在這裡不帶情緒地記錄這段經歷,對我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從最開始完全無法啟齒。我心裡一直有幸福家庭的樣子,和自己幸福快樂陽光燦爛的笑容,所以始終向著陽光,努力生長。謝謝你們,因為你們的祝福,我會好好愛自己,放下過去,讓自己幸福。也祝福這裡的每一個人,幸福快樂,愛你們!


好多人問到有關的書籍,在此列出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給大家參考吧

張德芬系列:《遇見未知的自己》 《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

艾克哈特 托勒系列:《當下的力量》《一個新世界》

李雪《走齣劇情》 《當我遇見一個人》

M·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

尼爾?唐納德?沃爾什 《與神對話》 全套

除此之外,我還推薦下列作者的書籍:

Dr. Wayne Dyer, Deepak Chopra, Anita Moorjani, Abraham Hicks, Dolores Cannon等,身心靈相關的。

課程:Landmark Forum, 這個課國內已經停辦很多年了,最近的在香港泰國新加坡吧,美國澳洲英國也有。普通話課程在新加坡有。

Personal Professional Growth, Training Development - Landmark Worldwide?

www.landmarkworldwide.com圖標

(轉載請隨意。列明媒體平臺公眾號即可,謝謝)


哈哈哈哈哈分析了這麼久給大家分享個好笑的


贊同很多高票回答!個人覺得動機肯定是多種因素參雜的。這裡想補充一點關於雙重/多重人格的部分。很多人都有提到但是沒有深入討論,所以我更願意添加一個答案作為可能性補充進來。那麼我們來討論一下,雙重/多重人格, 或者更確切的說,叫解離性身份障礙 (DID),在本案中的可能性。

如果大致對本案有個瞭解,又是從高票或是微博那邊刷完了的,肯定就會注意到了幾個細節:

  • 在逃亡期間,吳謝宇化名,很少跟外人談論家裡情況,但據傳他稱「有個妹妹」。
  • 13年吳謝宇做過心理諮詢,並且向朋友吐露他」想自殺「。
  • 大部分網友論證,知乎網名為 Amanda ,此用戶回答問題之確切,透露細節之獨家,有極大可能為吳謝宇本人。而Amanda知乎的資料顯示,她是一個「16歲的小女孩」。而16歲恰巧是吳謝宇喪父之年。
  • 不少人也留意到了,吳購買過大量假陽具,猜測他有非常 (後見)的性取向和癖好。
  • 吳謝宇就讀於北大經濟學院,逃亡期間花了幾十萬用來買彩票。
  • 殺人之後並沒有繼續連環殺人。也沒有再進行別的高智商犯罪。
  • 不斷出現的凱撒宣言一樣的簽名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什麼Vuleisue Garlagiya如此重要?
  • 為什麼很多網友表示自己也有同樣壓抑的家庭背景和極端的心理狀態,但大家沒有像吳謝宇一樣真的動手殺人呢?
  • 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大部分人好奇的一點:人設顛覆極大。不論是和母親極好的關係社交網路表達愛媽媽VS對母親有非殺不可的仇恨和行為,還是禮貌陽光熱心腸VS殺人後冷靜處理的變態形象,還是和孟川的留言VS知乎Amanda的語言結構... 都差異巨大,甚至說,是沒有任何相似之處。這個後面詳談。
  • 初審八小時,吳謝宇除了供認殺母事實,對於細節,動機,心理狀態均迴避。

下面我們來詳細探討一下,吳謝宇疑似存在的幾種人格。


一,宇神和Amanda.

  • 宇神先來(不想重複看的跳過即可):

這是宇神(人格)的形象: 我必須說一句,為什麼有人會腦殘粉的佩服他,正是因為看到之前的宇神這一人格形象太強大無敵,哪怕是現在已經成為重大嫌疑人,只要是認識宇神的任何人,沒有說一句壞話。憑良心說,單獨抽離出的宇神這個人格,大家捫心自問有幾個人能做的到?

之所以惋惜 是有惋惜之處——一個完美的宇神人格

宇神和之後失去主導人格

上面的事情說的是熱心助人,無私,和善,下面這段描述更出現了一句話:

生活中接觸的人幾乎沒有不喜歡他的。

可以說我上次讀到這句話,是在紅樓夢裡對薛寶釵的描寫,可見其雙商之高。

宇神為人格的形象

另外還有很多很多例子,包括老師說

硬要說他有什麼缺點,就是沒有缺點。

火車上別人問他在那個大學時

」北京大學。「他說話聲音很輕,是要照顧到大家的情緒,怕給別人壓力。

同鄉的梅子來北大聽講座,從一個女生的描述裏,我看到的是,微微一笑很傾城裡一笑奈何的形象:

一笑奈何不過如此

.......

嗯,圖片可能大家都看膩了,高票圖都差不多反覆重複,我也不多列舉了。 但是注意一下兩點:

a. 宇神人格下的母子關係是很健康的:

包括親友鄰裏的證明,平時跟任何人都沒有爭吵包括母親,還有大學初期社交網人人不止一次轉發的動態。都互相認證了,宇神人格下的母子關係是和諧的,宇神是很孝順的,起碼是有孝心的。

隨便截一個圖吧(其實截圖耽誤了我很長的時間,因為這幾天看的報道很多,都沒有順手截圖,截圖要重新回去翻一遍,所以我就找其中一個來說明)

他的不止一個同學也提到而他也絕不是會被母親支配的人,他根本不用督促,他能做到的比媽媽的要求高很多。爸爸死後宇神的安慰等等,都證明這是一個非常健康的母子關係。

此時的孝順和他人評價是互相印證吻合的

b. 宇神人格下的性向是正常 的:

不止一個同班同學否認其同性戀或厭女證的可能,有女生同學很早的微博採訪裏提到,

他暗戀的女孩子是那種臉圓圓的類型

關於性,高中的男生同學這樣回憶:

他從來不主動談性,別人提起這個話題,他臉會微微泛紅。

我認為以上都符合一個家教良好,學習優秀,16,17歲的乖孩子的形象。並不能看出有宇神有猥瑣之處。

這裡只列舉一個圖:

性向為女無明顯癖好

P. S. 這裡應部分讀者需求說一下,上文裏正常和非常 兩詞。

什麼叫非常: Deviant.

行為的正常和非常是相對的,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上下文(context), 即人所處的環境。

I. 首先這個案子吸引我思考,正是因為案子本身反應出來一件明顯的非常性的殺人。在刑事案件裏,事件讀起來流暢順利,在多數觀者理解起來合情合理的範圍內,一般稱為正常。而過於匪夷所思,或有明顯、重大矛盾,而反映出來某些非主流非健康的傾向,稱為Deviant,以前會有人為了噱頭把這個詞翻譯成「變態」,我個人在這裡傾向於翻譯為」非常「一詞,更中性也更符合我對此類學術的理解。

II. 我這裡說的性向正常,指的是:

  1. 目前吳謝宇在性向上的明確單純,對應的是後文中」多個人格不同性向或超出預期的性行為「這一非常態的性向特徵。
  2. 目前吳謝宇對性事的態度和習慣,是符合這個年齡段的普遍心態和作為的,對應的與是殺人後逃亡期間這個上下文不太吻合的性行為和嗜好。

III. 我挺高興有評論,以為我說正常指的是吳的性取向為女,非常指的是同/雙性戀——雖然這只是個誤解:作為一個系統學習過此類以及」LGBTQQIP2SAA…「的人,我本人很難犯這種低級別的政治錯誤——但是我想借這個評論提醒大家,跟我一起探討DID時請不要忘記一個思路:也就是為什麼說正常和非常是相對的:舉個例子,我們在1973年之前,依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疾病並伴隨病理性:有誘因的、非常的、可以被治癒的。今天,我們探討的DID,目前也被認為是一種病症,但也就是目前的最前沿而已。為什麼說到這茬,文末會提。


好了,宇神這個人格,完整貫穿了吳謝宇0-16歲的生涯,並作為他在16-22歲大學案發前的主導人格就說到這裡。接下來我們看一下,他還有哪些其他人格。

在說之前,我先找到解離性身份障礙 (DID)的定義,讓我們瞭解一下,二,什麼是俗稱的多重人格。


二,多重人格是(MPD) 舊稱,在之後被歸納為解離性身份障礙 (DID).

簡單通俗的說,大部分人大約是這樣理解的: 就是分裂出來的兩種或以上的完全不同的人格,存在與一個身體之內。專業定義比這個複雜很多:

解離性身份障礙(DID)是一種罕見的病症,其中兩個或多個不同的身份或人格狀態存在於 - 並且交替地控制個體。有些人將此描述為擁有經驗。這個人也會經歷記憶喪失,這種記憶喪失太廣泛而無法用普通的健忘來解釋。直到1994年,DID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當時改名以反映對病情的更好理解 - 即,其特徵是身份的分裂或分裂,而不是單獨人格的擴散或增長。DID的癥狀不能解釋為物質或一般疾病的直接心理影響。DID反映了未能將身份,記憶和意識的各個方面整合到單個多維自我中。

那麼,為什麼不同的人格是不同的呢? 身份又是怎麼界定的呢?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句話,也是為什麼把MPD歸結為DID:

分離性疾病涉及記憶,身份,情感,感知,行為和自我意識的問題。分離癥狀可能會破壞心理功能的每個方面。

這句話比較嚴肅的闡明瞭學術意義上的多重人格,不是什麼大多數人都有的多重性格。也許很多人覺得醫學很發達,這種精神疾病也會被研究的很透徹。恰恰相反,涉及到記憶,身份 ,情感,感知,行為,意識這種事情,在科學裡的複雜性,和在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裏的複雜性,都是一片尚且模糊的地帶。因此會有很多聲音質疑其病症是否真實存在。 比如wiki把DID歸結到抑鬱症裡面,也有醫學網站把DID直接歸到精神疾病裡面……僅僅在醫學裡就這麼複雜了,那麼在刑事案件的犯罪心理解析上就更複雜了:

多種人格之間的記憶會保留和共享多少?怎麼判斷人格間的互相殘殺孰勝孰亡?假設其中一人格犯罪,人格之間會不會依賴於共生性而會形成結盟共犯?

這些問題顯然並不能是一部致命ID電影那樣簡單直接的。人只要涉及到靈魂的東西就是複雜的。我之前有了解過兩個真實的人患有PTSD和DID, 她們都有其中1/5和1/3的人格是具有攻擊性的(但不至於犯罪)。關於人格之間共享和融合的部分我完全無法探討,只是提出來大家討論吧,我們這裡馬上就要言歸正傳了。

P.S.想多瞭解的同學可以看看這連個鏈接,其中第一個鏈接裏的兇殺案簡直和本案如出一轍,這裡面討論了在法律上讓MPD作為辯護手段的爭論,(除此之外我還看過一篇美國著名的弒母案報道,開始因為MPD是另一人格Catherine所殺而被判無罪,但後來證實了其主人格知曉並有明確犯罪意圖所以得以翻案重申,否認了原判無罪):

一個討論多重人格作為無罪辯護的論文
http://jaapl.org/content/jaapl/19/2/203.full.pdf?

jaapl.org

What Are Dissociative Disorders??

www.psychiatry.org

好,現在我們馬上回到對吳謝宇除了宇神外,另外的人格Amanda的探討。


  • 說完宇神後說說 Amanda:

我就按照知乎的名字,稱她為Amanda吧,其實我不太傾向於這是一個殺戮人格,但是很明顯,Amanda和宇神的風格完全不同。關於知乎用戶Amanda是不是就是吳謝宇本尊還不能百分百確定,這一部分的探討請移步其他高票回答。

先接著上個學術定義,我們來看一下,分裂出的人格和之前的人格可以有哪些不同:

分裂的人格會有什麼不同?

基本上,性別,種族,性取向,年齡,能力,興趣,個性,信仰等等,都可以不同。成因剛才已經解釋了,不同的記憶,身份,情感,感知,行為和自我意識,塑造出來完全不同的人格。

那麼Amanda的資料如下:

年齡:16歲(據說很多分裂出的人格的年齡是不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的), 吳稱其為「妹妹」。

性別: 女學校:福州一中文科生。

Amanda把吳謝宇通緝時候的照片作為頭像,表示是女生。

Amanda這一人格年齡定在16歲,而吳稱其為妹妹,則推測可能Amanda的出現是在吳謝宇16歲之後,也就是說16歲喪父之後。根據一般精神性疾病的原理,16歲時的喪父,很可能對吳謝宇分裂Amanda這個人格產生了契機,我也傾向於這是吳謝宇的第一次人格分裂。

分離性身份障礙與童年時期發生的壓倒性經歷,創傷事件和/或虐待有關。解離性身份障礙以前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

其特徵是身份的分裂或分裂,而不是單獨人格的擴散或增長。

對宇神已有個性的瞭解,讓我覺得喪父期過後,吳謝宇所表現出來的堅強和一如既往的優秀,是宇神這一人格的表現。因為宇神太完美,足以讓他:

安慰媽媽:「別難過了,爸爸在天上看著我們呢。」

那學期的成績甚至還提高了一點點。到學校非常客氣禮貌地解釋說明瞭不需要特殊的慰問金和照顧。

可以理解為吳謝宇因喪父而來的悲傷情緒,並沒有融合在宇神的人格里被消化掉,而是度過了此後幾年的潛伏期,一個記載著歷史性的16歲年齡的獨立的小女孩,慢慢成形了。

在化名期間,他沒有談論過家裡的任何人,鮮少和人交換聯繫方式,來自湖南或許是身份作假的必要,但是妹妹?僅僅透露的身份信息是有個妹妹。難道不奇怪嗎。

接下來,我們就看看這位Amanda的小姑娘是個怎樣的人(格)呢?吳謝宇本人是在福州一中上學,他給Amanda這個分裂人格的設定,也是在福州一中,不僅是妹妹,還是學妹,讀文科,應該是對文史更感興趣的孩子。那我們再來看看Amanda的文學素養和人品:

相比宇神,Amanda沒有什麼大神的能力,她是以吳謝宇成績好而驕傲甚至有點自以為是的,這點和宇神的謙遜,友愛,一視同仁有很大的不同。

Amanda能想到的世界

再看看她能想到的新聞和司法關係,就是一個高中生應有的水平,大約我上高中的時候也會寫寫這種「說說社評」。

我們來回顧一下宇神的正確水準,取自宇神的朋友圈(為什麼說是宇神的朋友圈之後會探討到):

宇神朋友圈文章1 《人生副本和銀河秩序:多世界理論還有哪些待解決的問題》

什麼?你說這是科學所以高大上?那我們再來看一下另一篇社科類文章,宇神的對社科類論述的審美和思維的格局:

宇神朋友圈文章2 《捋不完的教育痛點》

我個人覺得, Amanda和宇神能力上的不同已經很明顯了。

另外,從道德觀和意識形態上,Amanda有明顯指向三處:

  1. 她有一個明確表示吳謝宇的案件影響惡劣建議死刑的基本觀念。
  2. 她對吳謝宇尚在逃跑和高智商表現出些許的自豪情緒。
  3. 最重要的一點,從頭到尾第三人稱,即基本上保持了很大的抽離感/人格獨立感。

縱觀Amanda的知乎記錄,她的心理路程基本符合上面三點:我有一個關係不錯的朋友;我有點小崇拜他;但是我知道他犯了事罪大惡極,所以立場上我覺得他是不對的,這沒什麼可爭辯的,也建議大家快點把他抓住繩之以法;雖然我大是大非分的清,但是讓我幫著抓人?不行的,我畢竟還是得向著他的。

禮貌和非常濃鬱的旁人視角

Amanda的是非觀

看她其他回答,語句通順,情緒平穩,沒有和任何人發生過爭執,對人也算客氣稱您。其實所有問題、回答、點贊、甚至流露出一些信息,都是幫助破案的。也非常符合一個未成年女孩,弱弱的,不成熟的,有模糊的是非觀,但沒有戰鬥力的形象。也符合16歲

有人看到吳謝宇自己在陽臺上哭過幾次。後來知道就是喪父期間。

這一個形象。

關於其性取向裏,最接近的一項,是其簽名 I love wolfgang.這裡其引申含義就不多談,但是wolfgang是個男性的姓名,所以透露出Amanda的性取向是男。也許為後來埋下了某些伏筆。

關於名字的一些發散

關於名字的一些發散2

這樣一個妹妹,在兇殺案中,有什麼作用呢?我覺得Amanda是旁觀,或瞭解了整個兇殺過程的。她的存在,是一個橋樑和互相的證明,人格上接近於普通女生,存在感非常弱,以至於後來的殺戮人格並沒有敵對她,使得她可以在17-18年, 也就是非常後來有機會斷斷續續瞭解到了整個經過。也得以在知乎上抒發一下目擊的事實和立場,甚至隱晦透露地址。值得一提的是,吳謝宇說她是妹妹,可是她似乎並不認為吳謝宇是哥哥,並未流露出對親哥哥的情緒或親蜜度。似乎她分裂出來的很早,那麼,是否她知道宇神的人際關係呢?在河南給舅舅非常隱晦的發送自首傾向簡訊的是她嗎?

17年開始纔有知乎記錄的Amanda

話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想起了同樣在知乎上被稱為吳謝宇本人的另一個網紅回答。答案是一個匿名用戶。這是不是第三個人格呢?如果是的話,是男是女呢?什麼時候出現的呢?Amanda知不知道他呢?


三, 真正的 Predator. 是另一個人格,還是另一個人?

標題 「三」 似乎很符合將要探討的這個身份——第三個人格,或是夾在了吳謝宇和母親之間有可能存在的第三個人——也是我覺得存在於宇神和Amanda之後的真正的predator. 捕食者:我們該怎麼稱呼他呢?

我們先說另一個人或另一個人格的可能性。甚至,我們把DID放到一邊不談,單說單人格的假設:

除了弒母這一犯罪行為, 吳謝宇在弒母時間線之後的行為,即弒母事件後據鄰居同學老師回憶,保留了很多宇神的樣子的行為:無論是借錢,還是請喫飯,幫忙請假,回校詢問補考事宜,跟孟川等好友回復,逃跑三年,等等,都可以用冷靜來形容。

是什麼樣的事情,可以讓人面對變故保持如此冷靜??就算他是宇神。

除非,宇神和這個真正弒母的實施者,不是一個人(格)。

人不是宇神殺的,或者宇神壓根兒就沒有共享殺人的情緒,動機,甚至記憶。

我們這樣想一下,假設我的好朋友殺了我媽媽,我也為了共同利益幫他隱瞞,和他一起逃亡,那麼,這時,我是不是有一種難得的坦然和自若?即使選擇逃亡,但是面對親朋好友,是不是也算能沉得住氣,甚至無愧?

這也就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為什麼和孟川說,

最近很忙,睡得很少,

記憶力也不如以前了很多瑣事需要處理螞蟻多了啃死象啊但是別為我擔心

也是為什麼在機場被捕時

他對女生非常抱歉的說,對不起,是我騙了你們。表現的很有禮貌。

因為與孟川對話的,可以從語氣裏極度的客氣和細膩體會出來,是及其接近宇神的。但是這個時候的吳謝宇記憶力不如以前,很可能是正在進行大量的人格轉換。宇神可能甚至都分不清弒母時到底發生了什麼,只能被動的去理解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在此期間,受到主人格或真兇壓迫。

那麼真正的predator, 到底是另外一個人,還是人格呢? 是誰殺死了謝天琴呢。吳謝宇還有沒有另外的人格呢? 好,讓我們繼續回到人格假說。

我說是人格,因為 1. 真的很難從中提取出一個更加冷血且理智的第三者,去還原弒母過程,並被吳謝宇主動包庇。但是也是有這種可能的,比如那名性工作者。 2. 吳謝宇慢慢流露出的逃亡情緒,和宇神逐漸被吞噬的過程都非常明顯:包括匿名小號的知乎回答、被警方逮捕後的初審八小時、甚至包括Amanda,都一直在自首的情緒裏。

既然繼續人格假說,這個人格我們叫他什麼呢?我想了很久,似乎30多張身份證不足以描繪一個這樣的人,無論是小龍,還是張某晉。這個人格,最有指向性的是反覆出現的一句話,或者一個詞。

veni, vidi, vici, vuleisue garlagiya.

vuleisue garlagiya

前一處非常好理解,是凱撒的名言。後面一句歷史上並無記載,網路無可查詢,應該是宇神懂拉丁文後造的一個詞。但從對宇神的人格描述裏,並沒有人提到他從小膜拜凱撒大帝。故而,這個詞真正的人格化後,變成了第三個殺戮型人格的烙記,多次重複不斷地出現,直到成為吳謝宇殺人魔的一個標記。(我想Amanda反覆強調這一點和用殺人後的頭像做頭像,指向兩者在時間上的對應),所以我這裡想簡稱這個人格為VG

關於名字的發散3

關於名字的發散4

關於名字的發散5

P.S. 我不懂拉丁文,如果是按照詞根所做的也有限(即vuleisue是自我生機自我繁衍的意思,garlagiya可能是萬物原始始祖的意思)。但是如果按照veni vidi vici是Venimus,Vidimus,Deus vicit 這種簡寫的話,還是應該有人來把vu le i sue gar la gi ya 補全猜測一下。

現在,你可能和我一樣,順著這個邏輯,大約能猜到,VG是什麼時候融入,宇神是什麼時候漸漸被吞噬掉的。

北大。

沒錯,如果宇神一生只有兩次比較艱難,一次是喪父,另一次就是考入北大之後了。這次創傷的原因比較綜合,我也傾向於列位網友分析的讀北大後外界環境的刺激,自身成長獨立和母親強悍的性情等:對宇神沒有造成什麼影響,可是對VG造成了非常大的影響。

創傷後應激障礙,即PTSD,是一個常見的入門級心理疾病。很多人只有PTSD,只會呈現亞健康狀態,之後會自行恢復。但是很多更嚴重的精神疾病是由它切入的,所以提醒有PTSD的在座,不要長期忽視治療或自我壓抑,而只要積極疏通排解,是非常容易被治癒的。

和Amanda有潛伏期一樣,我覺得VG的出現是在宇神考入北大之後,獨立之前有至少1-2年的潛伏期:是VG——不是Amanda,也不是宇神——和母親產生了尖銳的矛盾。

那麼,宇神感覺到VG的存在了嗎?為什麼我說VG是和宇神單獨不同的人格呢?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為什麼很多網友表示自己也有同樣壓抑的家庭背景和極端的心理狀態,但大家沒有像吳謝宇一樣真的動手殺人呢?

唔,這恰恰是為什麼我認為,只有放在DID裏,才能比較好解釋吳謝宇弒母。再來回顧這句值得反覆揣摩的話:

其特徵是身份的分裂或分裂,而不是單獨人格的擴散或增長。

(兩個分裂是兩個同義英文單詞的翻譯)就是說可以理解為,DID沒有人格上的成長機制。一般人經歷挫折和痛苦,經歷會融合在單獨的人格里使人"成長", 而DID則是保持原人格不變,分裂出完全不同的人格,具有完全不同的三觀。

分裂出的新人格面對社會時不是建立在原有人格經驗的基礎上,真是意味深長。這就是DID列為精神疾病的很重要的原因了。

也可能是為什麼同樣壓抑下,大多數人想自殺和殺人只是想想,吳謝宇(VG)提刀就幹了。


四,被VG吞噬的宇神

還是先說宇神。可能很多人會問,宇神這麼強大,怎麼會被吞噬?

可惜,人格的偉大和堅毅,與其在靈魂上的強度不能等同。還記得致命ID上,最善良最好也最有智慧的警察人格,為了保護他人而在中途就犧牲了。宇神可能會這樣嗎?

會的。還記得嗎:

宇神是一個非常善良,為別人付出不求回報,從來不和任何人發生衝突,處處為別人著想的,會無私犧牲自己時間幫助別人,積極向上,君子風度,算是陽光開朗的性格。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性格的人,要多軟有多軟。宇神之前過的還不錯,那只是因為:

  1. 小時候上學,成績足夠優秀以至於無人敢欺。
  2. 宇神一直在一個主動給與,和學有餘力的狀態,從沒有陷入過被動。
  3. 經歷單純,善有善報。交了一羣不錯的朋友。

換句話說,去掉能力和成績加持的宇神,單憑性格,就是一個」好人「,別說攻擊性了,連權威都沒有。唉。既然之前也提到了薛寶釵,那麼宇神的結局,也似乎很像寶釵那樣被冷香丸慢慢凝固在了時間裡。

上大學後,跟孟川提到過「想自殺」

有抑鬱傾向。做過心理諮詢。跟其他高中同學也流露出來,大學過的挺壓抑的

這裡明確探討下他為什麼想自殺。


  • 13年宇神為什麼想自殺(抑鬱)

a. 是因為宇神有學業和人際壓力嗎?不像。宇神學習好,即使北大都在年年拿獎學金,即使學習有壓力,應該也沒到那麼想自殺的地步吧?看宇神這一個人格在大學還關注哪些事情?也是為什麼我認為宇神沒有變壞:他沒有變壞的過程:

感覺很熱心,一天室友瞭解到,他在為公共廁所裏的水漏了想解決的辦法。

寢室其他室友都是學到四點才睡,只有宇神可以非常自律地12點睡早上7點起。招待老鄉很早就到,可見安排時間合理。在走廊上遇到同學打招呼,並熱情的拍肩膀。上過一節公共課的同學,生日都會記得發簡訊祝福。連續兩年獎學金,GRE取得前5%的好成績。

很明顯,宇神對在北大學習,簡直就是扶搖直上之勢。

b.是因為母親的管束嗎?不像。可以回看第一部分的總結。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提到,宇神從小和家裡沒有爭執,喪父後高中和母親共同生話了那麼久都沒有矛盾,大一大二也沒有明顯矛盾,一些高票的答主的家庭是發生了很大的衝突而導致關係長期不和的,而吳謝宇母子似乎並沒有,相反,熟人評價他們關係很好。怎麼突然大三爆發了呢?那麼宇神輕鬆handle媽媽的情緒整整20年,感覺宇神人格里這兩點都不足以讓他出現自殺情緒。謝媽媽沒變,就只能是吳謝宇(人格)變了吧?


那麼,學習安好,吳謝宇為什麼跟孟川提到要自殺呢?我認為,這是VG的人格漸漸顯示出來並對宇神人格有了矛盾衝突。抑鬱是伴隨DID而來的。

顯然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母親之於宇神和VG,宇神是可以接受而VG是接受不了的。無論是宇神人格陷入抑鬱「自殺」,還是一場VG主導的「謀殺」,最後在殘酷的人格鬥爭裏,變成了VG主人格的吳謝宇。在大一到大二的這兩年,這種衝突顯然是內部的。

他表示好多了。

後來就沒有再聽吳謝宇提到過,自殺的事情了。

顯然,這裡沒有再提到自殺,並不是因為抑鬱好了,而是更加惡化了——宇神這個神一樣的人格,基本被扼殺了,徒留非常模糊的一絲絲印象,只在討論學術的時候可以出來苟延殘喘。什麼時候被殺的顯而易見,14年下半年左右,取之而代的,是VG這個大boss.

13年開始提起有抑鬱,14年上半年還在時不時分享love mom的東西,而14年下半年就沒有類似孝心了。同年(14年)沒有拿獎學金,15年上半年停課去殺人。

眾多網友們猜到的種種和母親的矛盾,我傾向於猜對了,只不過對象是VG。

我比較感慨,不少人都發現了他有抑鬱和自殺傾向,但是我更注意到一條是吳謝宇是有做過心理諮詢的(我在哪個地方看到的也忘了所以不截圖了,也許只是朋友間的,沒有那麼專業),說明他是想自救的。因為,接觸過這方面知識的人會知道,所有的人跟別人提到自己抑鬱想自殺,潛意識裡是求救行為。可惜,13年,所有的人,包括宇神自己,都低估了他需要介入的心理治療的程度。

@德拉A貢 在網路截圖上的標註:可看作是13年吳謝宇人格鬥爭時的精神狀態

當我們探討多個人格身份使用一個身體的時候,這種「自殺」的含義更是豐富的:是宇神在說想自殺還是VG在說想殺死宇神?如果是宇神想自殺,是指人格上的自殺,還是為了防止未來被VG脅迫而要殺死共同的肉身?

我學習DID,或者MPD,總會學到一點,就是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雖然從來不清楚各種disorder(人格失調)的確切成因,也不見得現在歸結的成因就是對的,但目前的主流醫學還是認為,人的種種心理疾病是受到外界刺激後創傷產生的,包括DID,基於此原因,多重人格最開始的時候也只是為了保護主要人格。次要人格消化、分流、儲藏、表達主要人格所不能認同和擁有的意識、記憶、情緒,從而提高人格或肉體生存的幾率。而很多意想不到的取而代之,則可能是人格之間優勝劣汰的結果。可惜,這種優勝劣汰比的不是誰更有學識和修養、社會歡迎度和親和力,而是誰力量更強、拳頭更硬、更有野心。身體選擇了這種強勢的人格,是此案禍水的源頭。

為什麼會分裂出來一個冷酷無情、弒母的人格?也許我們不知道,也許我們已經通過各種高票分析得出足夠多的理由了。那麼問題來了,VG的人格是怎樣的呢?為什麼VG殘忍弒母后並沒有繼續所謂的「高智商犯罪」呢?


五,VG.

我們就來看看VG是什麼人(格)吧。

來看學習態度:

  • 宇神:對自己非常有規劃,但不功利;有次沒有寫自己的成績優勢而沒有獲得某獎,其母親電話中還透露些許遺憾,但宇神對此毫無介意。
  • VG:必須而堅決的要去美國。和好友透露想一直學術,將來教書,條件就是去美國。
  • 宇神:可以照顧媽媽情緒,超標達到母親要求,並做到相對獨立。
  • VG:和媽媽相愛相殺,非常受媽媽影響的一個人。包括其他分析裏的打電話,出國的爭執等。
  • 宇神:以學習為主,自律極強,保持拿獎學金,分得清主次的孩子。
  • VG:一學期的課說退就退,沒有一點含糊。謊稱家裡有事,而預謀了一整學期荒唐事情。
  • 宇神:性情溫和,性向行為正常。
  • VG: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完成與宇神的顛覆。

注意14年後,VG逐漸無心學習,吳謝宇沒有再獲得獎學金;而15年退課殺了母親後,VG同樣再也沒有學過習。無從知曉VG的學習能力如何,但是可以確定:VG根本無心學術進步,教書也是深受母親影響,用以前學的一點知識混口飯喫這就是為什麼宇神還在的時候,考GRE前5%的成績落到VG手裡,就只被口口聲聲說想留學的他換了區區六千元人民幣買刀。也就是為什麼宇神堅持了兩年的獎學金,在VG手裡說退就退了整一學期的課。真正喜歡學習、以學習為樂的人,教書都是附加,得獎都是浮雲,飯都不怎麼所謂,20年都如此,這點我雖然學習不如宇神,但依然表示深有同感。VG在這點上可謂性情大變。

為什麼要先探討學習態度呢?這對理解VG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很重要。要知道,14年下半年VG掌管吳謝宇身體的時候,他還在北大里呢。北大對宇神這樣的學神是天堂,但是對VG這種不喜歡學習的人來說,天天在一座國家頂尖學府裏上課,在海量的作業和強大的難度下,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天天和同寢室同學每夜學到四點這種「無趣」的人呆在一起,VG雖然從內部戰勝了宇神,但他能接手好宇神的學業、生活、和家庭嗎?VG會因此遷怒到他和母親已有的矛盾裏嗎?

據大學同學講,吳謝宇並非傳說中的那麼自律,大學裡有段時間他就因迷戀網路小說而晚睡晚起,甚至逃課。

還有一個點,很多人沒注意,我覺得這個能體現出來VG的學識和對世界的認知:

在逃亡期間,VG花了幾十萬購買了很多彩票。

以宇神一個北大經濟學高材生的學識,在擁有144萬人民幣存款,和將要被通緝要準備逃亡的情況下,會選擇用其中的幾十萬買彩票嗎?不說領獎手續繁雜,我一介普通學生尚且知道買彩票中獎的概率大約是被雷劈到概率的251倍。在被通緝之前半年的時間裡,VG如果有宇神的全部學識和對世界的認知,144萬的本金可以有更好的理財方式。VG沒有,不光沒有,他也不可能讓宇神清醒過來幫他。所以,VG理解的世界,就是VG出現的幾年裡他能找到的他認為最墮落(愜意)的樣子:

世界上有彩票這種可以投機的東西。

有妓女的存在。有酒吧和歌廳的存在。即使最不濟在北大,也可以找網路小說消遣。

像墨西哥和東南亞有毒梟、印鈔機原理、黃金走私、人口販賣之類」高端黑「 的問題,需要更多宇神及以上認知的級別的,VG沒有:作為人格VG是不思」進取「的,也和世界是斷聯的;或許他壓根兒就沒打算有:顛覆宇神比做世界的凱撒更有吸引力。

什麼?你覺得學習態度和認知層面說明不了問題?沒關係,我們接著看:VG對宇神的記憶和情感的處理,即,VG的殺人動機是什麼?我首先覺得VG是一個牢牢把宇神捏在了手心的絕對掌控者,接替了宇神為主導的身體,繼承了一部分宇神的記憶,但沒有任何共情,對就是繼承這個詞。下面再來回顧一下那個匿名知乎的語言:

以前確實是愛過母親的,但是上了大學後還是沒有自由……

我相信回答的人不一定是吳謝宇本人但是非常真實的反應了VG的情況:他會使用髒話,咒罵,抱怨,對於母親他只有從宇神那裡得來的愛的記憶,而沒有愛的情感。相信VG存在的時候,正是宇神在大學、謝媽媽進入更年期、對吳謝宇未來規劃幹預最多的時候。如果大家的分析正確,謝天琴本就是控制慾和佔有慾很強的人,那麼我覺得VG的性格生硬的copy了一個謝天琴「把壞的一面帶回家」這個狀態。下面一段話完整清晰的描述了VG的動機:

網路流傳甚廣的吳謝宇殺人動機

能如此在外人面前只留下好的一面的,直到回家纔有壞的一面的,真是表演天賦很強啊。所以VG長江後浪推前浪,在變態了的掌控欲和征服欲

veni, vidi, vici

之後,就是強大的表演性人格狀態(注意表演性人格只是一種個性,不是病, 包括被Amanda旁觀記錄下來的:

他想秀智商,

一邊欺騙親朋好友,一邊覺得他們傻警察叔叔不努力哦

也包括後來白天老師,晚上男模的狀態:

一開始是做服務員買酒,他嘴比較笨,不會來事,所以並未賺很多錢。

男模期間,他很闊綽,很會討人喜歡。教英語時,稱自己是北大人,夜店裡,稱自己是清華人。

說完了認知和動機,這裡我們再不厭其煩的對比一次吧。我重複的認為,吳謝宇DID的極大可能性, 是建立在宇神和VG在殺人動機和世界認知的嚴重不匹配上的。

如果是宇神和母親發生衝突,他有的是比殺人更好的辦法逃避母親:單說出國不打算讓母親跟隨,就可以直接在簽證官面前用英文說明情況或遞交材料,讓簽證官駁回母親的簽證申請,就可以做到無風險的一個人出國;只要有身體(指紋,臉,瞳孔和DNA),任何身份都能重新辦理。如果是宇神想要更多的錢, 也有成千上萬種比借款跑路和買彩票更好的方式。而事實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宇神有任何做這兩種事情的情緒和動機——他不愛財到連GRE的獎學金都沒有著急要,撿到iPad主動尋找失主。只有VG作為單獨的人格才能產生宇神沒有的動機,並以一個非常沒有高學歷常識的狀態去完成這兩件事,才能說的通。

再來說智商。既然是想秀智商,那麼VG的智商應該也(起碼自認為)是繼承了宇神的。(認知和智商是兩個概念。認知:通過學習和生活經驗和經歷得到的知識。智商:用來衡量智力水平。兩者不相關:例,一個小孩的智商可能很高但認知會很低。)

但這也側面反映出來VG的情商:非常低。低到沒有人道,沒有人倫可言。他對人際關係裏所有狀態只能copy宇神曾經的樣子,或者脅迫宇神人格幫助, 而並未有真情。

是以,

今年(15年早些時候)同學並沒有收到生日祝福。

孟川給的祝福,也只回復一句謝啦。大學同學提起,會不會有一種人, 智商很高但情商很低,是以可以模仿別人的為人處世,但是沒有人可以模仿的時候,就呈現出來低情商的狀態?

VG什麼時候脅迫了宇神為其做事? 我覺得VG殺宇神,或者宇神的自殺,沒有到片甲不留的地步,只是讓宇神這一人格到了非常沒有自主意識的狀態。VG在面對吳謝宇熟悉的人際關係時,比如孟川、鄰居、北大同學等,是需要一絲宇神氣息的。後來可見,宇神僅存的一點存在感是在學術領域沒有被壓制。15年宇神人格被放出來的幾次,寥寥可數,也確實都是為VG服務(善後) 的,基於這種狀態,我想VG只讓宇神瞭解了一點需要撒謊和逃跑的概念,而並沒有讓他有關於弒母的細節。

一般有多種人格的人,其中都有一個「守護神」一樣的非常侵略性的形象,是守護最可愛的人格度過難關的。我想在吳謝宇身上的三個人格里,VG保護的角色是他的妹妹,Amanda:這個因為失去父親而產生的最脆弱的狀態,這個經歷過生死離別,因為天人相隔而在陽臺上傷心的角色。

VG殺了母親,從一定程度上,除了對母親的長期管制的反抗,大概還有Amanda "成全媽媽去見爸爸「 這樣的想法(但Amanda初衷肯定不是殺人)。我想他的媽媽一定是表達了最重要的人就是父親和你,現在父親走了,我只為你活著了,不聽我的還不如殺了我,讓我去和你爸爸團圓這樣的思維。這要是按照宇神,定是少一塊肉換母親10年壽命,自殺成全母親也不會去弒母的。但是估計是宇神的想法孝順和犧牲到了自我的潛意識都視其為敵的狀態了, 身體決定不交給宇神這個背叛自我ego的人。

人格標記母親為仇敵,於是VG誕生了,行動了,有個網友說的好

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提出問題的人。


六, 後來的事

我相信但凡宇神這一人格尚有一絲清明,就絕對不會有弒母,即便弒母之後也不會有之後三年逃亡的離奇經歷。

首先說招妓,與其說是殺人犯只能找妓女,不如說是反對宇神,自甘墮落的, 且情商很低的VG的性趣愛好。 可惜的是我們不知道VG是男是女,年齡多大,彷彿VG這個設定就沒明確這回事。 一方面驗證了 vulei sue 的詞根,一方面驗證了很多高票分析裏說的,不斷不斷的重複強調凱撒這個形象,是對個體性別感、甚至性取向的模糊,是對英雄和個人極度崇拜的粉刷。

Amanda 是不熟悉宇神的,喪父期間有宇神在Amanda是絕對非常弱的,因為宇神太積極向上。相反,倒是VG殺了母親,讓Amanda一定程度上釋懷(爸爸媽媽又團圓了);又是VG讓宇神減到最弱,使她漸漸有了強大的人格:可以在17-18年時獨自存在,上網翻看自己的案子,並對VG這個形象有一點點的小自豪感。

我相信這是為什麼,Amanda用了VG時期自己的頭像,而非宇神時期的。也是為什麼Amanda言辭上多有對VG逃跑的沾沾自喜。

VG是不完善的人格,他沒有感情。這是另一個和宇神徹底的區別:

VG在冒名做老師和做男模期間,沒有朋友。也沒有熱心幫過任何人。

因為沒有感情,他繼承不了宇神的領導力,執行力,親和力和自律。VG只有性慾,沒有愛。跳過了正常談戀愛這一步直接到性,除了約炮,只能妓女或男模了吧。

有人說VG最後也是貌似在追求一個女經理的,但是後有說他其實是想做小三。我不知道VG的這些,是不是與傳說中的吳原生家庭的莫須有有關,但很明顯這並不是一個健康的戀情。


(文末會解釋,為什麼我只確定了VG沒有感情——差一點點就要和另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語彙沾邊了——而沒有提 反社會人格。)


關於VG的性需求和癖好。由於吳謝宇本身身體是男士,而其購買大量陽具,我個人認為是有雙性戀傾向的。當然也許有Amanda這一直女的存在,到底性向需求上心理狀態是誰也會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不過Amanda有一句簽名大家還記得嗎:I love wolfgang. 說起來wolf和 volf 發音還挺像呢,所以有沒有可能……

VG主導下的一切看似美好。VG保護的Amanda逐漸成熟,我相信VG絕對不是在機場被捕時,有禮貌的跟女經理道歉的那個人格,我也相信VG是絕對不會自首的,他還要留在國內秀智商呢。

Amanda誕生的時候,人設其實是有禮貌的,她能稱呼問題貼主為您,可見一斑。我相信那條給舅舅的簡訊是Amanda發送的。畢竟Amanda是因為愛他人(爸爸)而分裂的,而VG是因為愛自己而分裂的。所以Amanda最後的,小心翼翼保存起來的良知,讓她最後

在審訊室裏,全身顫抖,跪在地上,嚎啕大哭。

真是開始也是哭,最後也是哭。

{完}

P.S.JK羅琳大法好,不理解愛的人(格),最後是會輸掉全盤的。

P.P.S.VG看到警察的一瞬間肯定跑路,在審訊室八個小時裏出現的人格,我更傾向於是宇神的些許殘留,但或是明白了自己三種人格博弈的吳謝宇,或是清楚事情經過的16歲的少女。到頭來都是自己的身體,相煎何太急呢。

P. P. P. S. 唏噓到這裡,終於又回到討論,DID怎麼治療呢??恩,我補幾句作為一個完整的結束吧。凡是心理疾病,都是心理治療和藥物幹預兩種方式合作進行治療,治療依賴臨牀經驗,以確保個人和他人安全為第一準則。DID少的時候能分離少數幾個人格,多的時候可以分離出上百個人格。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比如是否進行人格融合(merge)。關於人格融合,是嘗試讓不同的人格之間理解、接納彼此,嘗試讓每兩個人格自願合二為一,直至最後融合成一個——這個過程聽起來就很艱難了,自古奪舍易,還舍難,但考慮到DID病症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和不方便,也許融合是有必要的。不論融合與否,一定要解決的就是PTSD創傷後應激反應其實心理和精神疾病大都基於PTSD,通過藥物、談話、不同的心理療法和社羣關懷,去除創傷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DID的整個治療的過程可能會持續幾年,但是確實是被認為能治癒的。

想多瞭解的人可以參考下面谷歌學術的鏈接。提醒大家,網上會有很多心理醫生會宣稱自己能夠輕鬆治療好DID,所以有此方面需求的讀者選擇正規大型醫院。

https://scholar.google.com/scholar?hl=enas_sdt=0%2C5q=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treatment+btnG=?

scholar.google.com

{全劇終}

附錄:回饋一些熱門探討:

P.P.P.P.S 給一些粉絲的交代1: 為什麼我沒有提 反社會人格(ASPD)或反社會狀態(sociopathy ) ?

我必須得說,在一些非常性的惡劣案件裏,兇手為反社會人格出現的頻率其實非常高。DID和ASPD都是人格失調的一種,並列屬性。反社會人格單獨拿出來講也能寫很長了。因為大眾對反社會人格的瞭解比解離型身份障礙多多了,所以我本來是想提一下的: 寫寫反社會人格的十大特徵 和目前的線索對比,並說明我為什麼不討論。 但是後來覺得本文篇幅實在太長,加上截圖不在此電腦裏就沒寫。不過評論裏越來越多提到,那我就簡單說一下。

  1. 首先,拿到所有的資料後,明顯察覺到不應該以單一人格來分析他,又加上有可以推測的行兇原因,例證並不足,讓我直接pass掉了吳是否為反社會的分析。反而更加懷疑他為DID。
  2. 最重要的一點,我認為,在解離性身份障礙(DID)的基礎上,例證其中一個人格是否為反社會人格(ASPD),或是否呈反社會狀態(sociopathy),是沒有必要的且有些荒謬的

DID反映了未能將身份,記憶和意識的各個方面整合到單個多維自我中。

分裂出的新人格面對社會時不是建立在原有人格經驗的基礎上,真是意味深長。這就是DID列為精神疾病的很重要的原因了。

好比和一個得小兒麻痹症的人,談他的小腦是否發達;和一個艾滋病患者,談他本身的抵抗力是否強大一樣,在人格已經不自主解離的狀態下,在連認知都解離、沒有多維自我的時候,探討其中的一片(split)是否具有完整的反社會形態,是一件空中樓閣的事情。換句話說,反社會人格是作為單獨的人格下的一種分類(相對於社會型人格),我認為只在單一人格的情況下探討纔有意義既然我已經在人格分裂假說裏了,就不再探討其反社會與否了。所以我對人格的描述只停留在應該分離的層面:認知,意識,記憶,性情、志趣、能力、性向等。

P.P.P.P.P.S 給一些粉絲的交代2: 我個人希望大家怎樣看待吳謝宇DID假說?

我是19年4月28日聽說的吳謝宇一案,之後刷了兩天的新聞報道,與4月30號晚上碼字寫的回答。我回答的時候並沒有看到提出吳謝宇或可能有」多重人格「的觀點裡有對DID相對規範的理解,也是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到目前此類觀點更是五花八門百家爭鳴。

我收穫了很多贊,真的非常感謝大家的支持。相比其他觀點,最讓我自豪的是我非常注意留有餘地,不僅是推理上,更是學術上。這也是我個人希望大家,尤其是那些同樣提出吳謝宇MPD/DID的專業人士對此類假說抱有的心態。

遙想當年,1973年美國去除了同性戀為疾病,1990年國際衛生組織WHO消除了同性戀為疾病,2001年我國正式把同性戀從疾病分類裏去除,但現在仍有國家和地區法律和文化上認為同性戀是「變態」。

反過來說,有些不在前沿的專家們,在同性戀被認為是性取向障礙(Disorder)的時候,咬定這是病,是變態的,得治,並且無數診所宣稱可以用多少療法治療好;而現在又因為醫學不斷演化的定論咬定同性戀不是病,無需治療,並被簡單演化為政治正確。——這些專業人員盲目跟風一邊倒的態度,我個人認為是很可怕的。本來一個病症可不可以稱之為病症,就是由專業人員不斷探索研究界定的,現在我看到的很多報道里他們不是去做領頭羊而是在後面撿漏跟風,噫籲嚱。

同樣的可怕是在探討吳謝宇可能為DID的時候,把大量的辭彙累疊一起,卻不考察辭彙是通俗說法還是專業說法,不考慮疾病分類和疊加的可能,就膚淺的定性,非專業小夥伴這樣說情有可原,可是專家也這樣說,會讓大家很替學術悲哀。

我想在自己的回答裏,盡量給各位營造出一個開放的氛圍。

下附不相關內容。謹慎瀏覽。


P.P.P.P.P.P.S 給一些粉絲的交代3: 一些非常性(Deviant )案件的資料

不喜歡的人請不要接著閱讀:極可能會引起不適

不喜歡的人請不要接著閱讀:極可能會引起不適

不喜歡的人請不要接著閱讀:極可能會引起不適

不喜歡的人請不要接著閱讀:極可能會引起不適

之前文中放了不少介紹DID/MPD 的閱讀。另外有評論提到想要一些同樣」雞皮疙瘩系列「的案件,這裡列舉一些非常知名的非常性案子,喜歡的人可以搜索關鍵字找到:

  • 一個關於賣淫妓女對男嫖客的連環殺人案,因為證實是嫖客在妓女神志不清時用了強暴,且該妓女性取向為同性戀,而被判定無罪的案子: Aileen Wuorons
  • 一個在NASA工作過的高知家庭主婦親手溺死自己的三個孩子,因產後抑鬱和宗教信仰等證明瞭精神疾病而被判減刑了的案子:Yates VS Taxes.
  • 一個監獄裡警察虐殺囚犯,甚至競賽虐殺囚犯為樂了很多年,才被報道重視的案子:Corcoran Prison.


看到評論區好多人跟我有相似的經歷。我一向是想要直面問題的,和父母相處不融洽,沒有一個處處帶給你精神支持的美滿家庭都不是我們的錯。處理的方式也可以有千千萬,選擇你認為合適的就可以了,畢竟人生是自己的。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不要讓自己成為討厭的人。

好多熱心、善良的人給予我各種各樣的鼓勵和建議,真的很感激你們能有一顆即使互不相識的但依然保持熱忱善良的心。

其實作為一個不喜歡經營社交帳號的人來說,這算是我在知乎上回答最認真的一次了。每一個評論我都有盡量回復。

非常抱歉的是,我在這個回答下面較為自私的分享了自己的經歷,其實跟吳謝宇沒有太大關係...我沒有過多寫吳謝宇的心理,一是因為我不想去揣測太多沒有根據的東西;二是網上有太多的討論把這件事情複雜化,神祕化了。誇大了他的「神」,甚至引導了一部分心智還不夠成熟的人成為他的粉絲。最近《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熱議的話題,裡面的律師堅持讓殺人犯說出動機可以警戒後人,及時做出改變,也許是有一定道理的。在這裡申明,無論我分享我不快樂的童年還是下文裏的亂七八糟想法並不是為了給他脫罪,殺人犯還是殺人犯,如果每個人都只能看到殺人犯的隱情樂於挖掘他的苦衷,那對與錯的界限就太模糊了。

我閱讀了大部分關於這起案件的報道和資料,看完的想法就是,大概率是母親教育的壓抑使他心理出了問題(大部分人在壓抑的充滿矛盾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心理都不會很健康)。畢竟大部分正常人在遭遇痛苦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自我了結。結束自己的生命都需要莫大的勇氣,更別說親手殺了母親,想像一下那個場景都覺得過於黑暗和扭曲了。更不用說吳謝宇並不是激情殺人,而是有精心策劃過,一面和母親正常相處,看起來還是孝順和陽光的樣子,實則花了2個月的時間去規劃如何殺人和脫罪。這種狀態已經不能從常人的角度去理解了。也許他過於壓抑天性,反噬來的很強烈,人不是非黑即白的,是有善也有惡的,他壓抑了自己的邪惡想法沒有任何叛逆的行為在母親的塑造下成了一個完美人設,那就絕對有問題。就像如果我在不快樂的家庭環境中聽著我父母的謾罵還要裝作無動於衷或者笑顏相對,那我得心理多扭曲啊。我的抗爭是給了我的負面情緒一個發泄的出口,而他也許沒有找到合適的出口。他父親過世要強的母親要支撐一個家庭還要給他讀書出國的錢,其實是很偉大的。他明白自己的母親是值得他感恩的,所以不想讓她失望或者忤逆他與他爭吵。

一旦心理健康出了問題,偏激負面是不能避免的,他想不到解決矛盾的和平方式,只能看到死亡。既然他的心理有了問題,我們就沒有必要討論一個殺人犯殺人的導火索,可能只是很小的事,也可能是讓人啼笑皆非的古怪理由,相信在這麼多天的猜測中大概率已經在某個回答被提起過。沒有一對父母是花幾十年時間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殺人犯的,吳謝宇的母親也當然如此,那麼究竟是成長中的哪一環節出了問題呢?在評論區裏出現的和我有同感的朋友們,也許家庭更不幸一點,性格更消極一點,母親更強勢一點,種種因素加起來也會成為下個殺人犯。如果我們能小到關注到教師家庭的教育問題,大到更正家長子女不對等的家庭權力結構問題,也許就會少一些悲劇。

還有,我覺得性是人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吳謝宇後來的脫軌人生就包含了一些性解放,包括和性工作者戀愛,去做男模等等,這就反映了他內心的壓抑。既然母親都被自己殺了,既然被抓也是必然的,既然原來的人生道路都被自己一手摧毀了,那就嘗試以前覺得道德上緊緊約束著自己的,母親讓我千萬不要碰的東西吧。

最後還是感謝大家的回復。希望大家都能從陰影中走出來,從我們這代做起,更正致命的錯誤,時刻記住自省和換位思考,給下一代更好的成長空間和教育環境。


靜待最終的結果,誰也不是吳謝宇本人,他怎麼想的確實不好隨意猜測。

但我想講一講自己的經歷。

我父母都是中學教師,職業給他們帶來的不僅僅是咽喉炎,而是處處說教的習慣。

我父母的掌控欲真的很強。在上大學之前,我就已經很掙扎。

我上小學前,我的母親因為我頂嘴打了我無數次,她喜歡掐我的手臂和打我的頭;因為我愛美想穿裙子我的父親把我甩在地上;因為我想要週末去妹妹家玩,我的父母當街把我往樹上懟,腿上至今有一個疤。但是,他們好喫的都會給我喫,很關心我的學習,我的爸爸帶我看周星馳的電影,出去旅遊也會帶小禮物。

童年的陰影還包括我父母無盡的爭吵,到快要離婚的地步,我媽逼我承諾跟她。我永遠記得我到陽臺上抱著欄杆哭泣的絕望,樓梯上都是灑的到處都是的錢,還有斷了的椅子。

到了初中,我的父親在我的學習上幫助很大,因為作業提前他都會檢查,所以在學校我的作業一直都是範本。我媽媽會在我耳邊嘮叨「拳腳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初三的一個暑假,天氣很熱,我媽媽逼我扎頭髮,我很犟。她想打我,我用憤恨的眼神盯著她,抓住了她的手。那是我第一次反抗。為了宣洩,一開始會用手指甲狠狠抓自己,之後會用訂書機或者圓規劃手臂。

有天半夜,我偷偷起牀。在父母房門外聽到他們談話,他們說我是一個特別冷漠的人。

高中時期,我沒有非常多的學習壓力,因為我一直成績不錯。我的壓力來自於我的父母。晚自習下課,我在洗頭。我的母親覺得我是要漂亮變死相,不讓我洗。發生爭吵。我跑到廚房,拿起了菜刀,想自殺,被我爸看到,阻止了我。

我一向是一個很獨立的人。我沒有刻意為他們好好學習,但我也不知道為了什麼好好學習。反正我考上了全國top的大學。我的父親真的很開心,在謝師宴上喝的爛醉。但之後,這種掙扎和想要擺脫的感覺愈演愈烈。因為我嘗過了自由的感覺,因為我每次回家都會陷入壓抑的家庭環境和無止境的爭吵,因為我父母對我的否定。他們說我上了大學之後,變了,變得自以為是,滿腦子都是父母的不好。

我有了男朋友,我母親會不停盤問我們出門玩耍的內容,會偷看我丟在垃圾桶的小票。從學校寄回家的東西我母親從頭到尾都會翻一遍,我不喜歡告訴他們我的事情,我喜歡騙他們。我在家裡沒有個人空間,我的房間任何時間他們都可以隨意進來,我出門玩要經過我父母的同意,從不能在晚上出門,睡覺必須11點前。我特別喜歡不在家的日子,自由暢快。大學裡我除了寒暑假從不回家,我挺抗拒的。

在我爸媽的世界裡,我不被允許犯錯。小時候走路遇到變態,回到家我的母親不會安慰我,只會罵我看不出來他是變態;我痛經的時候,我的母親不會安慰我,會給我灌放了很多很多紅糖和姜的茶,讓我喝到吐,喝到胃疼;我不小心丟了身份證的時候,我的父母罵了我整整兩天,我在辦理補卡的地方哭了一下午。我已經22歲了,依然不明白為什麼這麼一個小錯誤,為什麼,為什麼我像是變成了一無是處的混蛋。

寫到這裡,我依然會覺得自己特別矯情。我從來不跟別人說這些,因為其實這些事情其實看起來都很不值一提。只有我知道,這些經歷對我有多大的影響,那個家對我來說很冷冰冰,很壓抑,我被我父母的控制慾壓榨著,逃也逃不掉,而且我知道這會是一輩子的戰役,最後的結果一定是我妥協。最可怕的是,我變成了自卑敏感的性格,活在自己世界裡,也真的變得越來越冷漠。我知道我的父母肯定是愛我的,我看著他們越來越老的臉和白頭髮也會難受,做父母過世的噩夢也會嚇醒然後慶幸。但是我感受不到一絲絲溫暖,這些以愛,以恨,以道德,以孝道編織的網就這麼牢牢地捆著我,我只有逃避,想著以後經濟獨立就好了。

我知道自己的心理狀態一直不算好,偶爾嚴重的時候有抑鬱症的傾向,有好幾次自殺的想法。但在外人看來,我是一個話嘮且愛笑樂觀的女孩。我設想過,從充斥著母親咒罵聲的車上跳下去,被車撞死;從陽臺上跳下去,要以什麼樣的姿勢。有時候覺得人生真的很沒意思,情緒會莫名的很差,我又從來不找別人傾訴。但,我沒有自殺的勇氣,我怕死。我也設想過一輩子該盡的孝道都盡,但做一個不親近的女兒。

以及,我真的做過反抗,試圖改變他們。但是一個人要改變另外一個人的想法是很難的,我已經失敗了。其實最難受的是,我掏心掏肺地說我的苦和痛,不停的流眼淚,我的父母會笑,會不以為意,會用看不懂事的小孩子哭鬧那樣看著我。這種不對等地位的溝通是無效的,只會讓我更加絕望。

我現在看到任何和父母教育有關的話題,還會看到默默地哭。我告訴自己。我要堅強。這世界上有同樣問題的家庭數不勝數,別人可以過去的坎我也可以,我沒有什麼特殊的,也沒有人迫害我。我受到的傷害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值一提。

看到吳謝宇的一些事兒,真的能夠感同身受,如果我的理解沒有錯,我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記得某個報道中說,吳謝宇喜歡女性氣質強的女生,而我想找男性氣質強的對象。

當然,無論有什麼苦痛,殺人,弒母都是罪人,無法開脫。只是這背後的原因,教育的失敗,教師職業的心理扭曲,如何保護家庭地位弱勢的孩子等等,不是網路上一句聲討就可以的。

最後,我很怕很怕我會變成我討厭的他們的樣子,我最怕別人跟我說你和你媽媽好像,你總是說「我媽說」。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