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困人會自動報警,高清探頭可“車臉識別”違規渣土車,在河湖內悄悄排污根本逃不掉……一種高度集成的智慧管理體系——“城市大腦”正在以科技領先的海淀區“生根發芽”。今天上午,海淀區政府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中心舉行“城市大腦”階段性建設成果展示會,海淀區副區長張若冰介紹說,海淀“城市大腦”建設已經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及城市交通四大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悉,今年海淀區將啓動40個智慧小區的建設。到2020年底,海淀“城市大腦”將初步建成,爲市民提供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現代化、智慧化生活環境。

  解詞

  “城市大腦”是什麼?

  隨着智慧時代的到來,智能化成果和大數據信息的利用被當作是推動城市治理、解決城市病的一大機遇,“城市大腦”應運而生。它以互聯網爲基礎設施,基於城市所產生的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即時分析、指揮、調動、管理,最終實現對城市的精準分析、整體研判、協同指揮。如果把交通、能源、供水等這些散落在城市各個單元裏的數據比作“神經元”,那麼“城市大腦”就能將這些數據連接起來,相當於打通了“神經元系統”。

  只要井蓋傾斜超過15度,感應裝置就會發

  海淀區開發的“城市大腦”綜合系統總體架構爲“1+1+2+N”模式,即一張感知神經網、一個智能雲平臺、兩個中心(大數據中心、AI計算處理中心)、N個創新應用,該系統綜合運用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區內公共安全、城市環境、交通出行、環保生態等問題進行全感知、全互聯、全分析、全響應,“對症下藥”。

  展示

  “城市大腦”如何動腦

  應急指揮3分鐘出預案

  在海淀區的應急指揮平臺,一套全新的智慧系統正在應用。“以往,如果在某個小區發生了緊急情況,往往需要通過電話等傳統手段來溝通信息,指派任務。有了這套系統,當緊急情況發生之後,報警人的信息可在60秒內通過語音識別系統轉換成文字,系統會將文字‘消化’‘理解’之後,提取出關鍵詞,在3分鐘中之內‘寫’出預案,交由管理人員決策。”技術負責人說,智慧系統不僅能完成分析和報告,還可以通過調動事發現場周邊500米範圍內的攝像頭,實時播報現場情況,讓指揮者“身臨其境”,如同在現場指揮。

  消防安全遠程監控

  在公共安全領域 ,爲提高消防安全管理和滅火救援行動的效能,海淀區建立物聯網消防安全遠程監控系統,通過覆蓋全區976家重點單位的消防物聯網監控系統,形成了“四張圖”消防管理機制:即全區消防態勢一張圖、滅火聯動一張圖、防火管理一張圖、消防大數據一張圖,“確保在全區實現火災防控和隱患處置的最優化配置。”

  空氣水質實時監測

  在生態環保領域,海淀區已建立生態環境智慧環保政務雲平臺,在全區29個鄉鎮街道建立300餘臺監測基站,實現海淀空氣質量實時監測預警,並通過溯源地圖平臺,對揚塵、餐飲、移動等污染源進行200餘次溯源溯點定位,提供不同污染源管控治理方案。

  此外,海淀區還利用光譜傳感芯片技術,對水域進行全時段、全方位的水質監測。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20釐米左右的小設備,安裝在排水口、排污口等河道的節點位置,通過光譜傳感芯片技術,來判斷水質是否發生變化,並及時傳輸監測信息。“相當於給河長在河裏安裝了‘眼睛’,可24小時監測水質變化。”

  “車臉識別”抓拍違規

  海淀區利用視頻智能分析算法,實現渣土車不按規定上路、機動車佔用公交車道、應急車道等多種違章行爲分析、抓拍,實現了對道路交通的全天候24小時不間斷監控。“我們通過對全區渣土車違法運輸行爲的研判跟蹤,平均每天能抓拍1500餘輛渣土車,識別率超過90%,實現了渣土車無運輸資質、闖紅燈、未苫蓋遺撒、號牌污損、號牌遮擋等行爲的識別。”相關負責人說。

  體驗

  社區“聰明”了 居民更安心

  智慧社區是“城市大腦”建設成果中最貼近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昨天,記者實地探訪了位於四季青鎮的一處試點社區,現場體驗了“智慧”成果帶來的安全和便利。

  走進樓門內的智慧電梯,只見轎廂上方安裝着攝像頭,牆壁上掛着電子屏,第一眼看上去,並沒有發現這部電梯的“過人之處”。“其實攝像頭和電子屏都不普通,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它們將發揮重要作用。”技術人員告訴記者,居民乘坐電梯最擔心的就是困人或墜梯等安全問題,“如果電梯處於靜止狀態,攝像頭的紅外感應監測到轎廂內有人,那麼兩分鐘左右的時間內,智慧電梯將自動報警,攝像頭能與後臺實時通話,電子屏上立刻會播放視頻語音,對被困人員進行安撫與引導。”技術人員說,系統會自動將異常信息通過短信、電話和手機APP推送給物業和維保人員,實現最快救援。

  “以前如果發現電梯出故障了,乘梯人會選擇按呼叫器或者電話報警,但是物業接到信息再通知電梯公司,公司再通知維修人員,這種接力通知的方式無疑會延誤救援時間。”如今,智慧電梯可以通過轎廂內多個傳感器、陀螺儀檢測等設備,自動識別電梯是否存在異常。記者試着在轎廂內多停留了一會兒,結果剛過一分多鐘,攝像頭就傳出了物業人員的詢問聲:“請問電梯出什麼故障了嗎?”電梯打開之後,維修人員已經揹着工具包出現在了單元門口,他的手機上收到了電梯異常的信息推送,所以第一時間也趕來了。一位住在樓裏的居民正巧跟記者一起目睹了“救援”全過程,不禁感嘆:“居然這麼快,電梯都變聰明瞭,我們感覺踏實多了。”

  電梯內的電子屏實時顯示電梯健康狀況,發生故障時會有安全提示。

  智慧電梯不僅能發出警報,還能對電梯的“健康”情況定期“體檢”。技術人員說,系統可通過大數據收集電梯的運行強度、故障次數等指標,對電梯進行打分和評價,爲管理方的維護保養提供依據。另外,如果乘梯人出現遮擋電梯門、反覆按開關、劇烈運動、電梯內抽菸等不文明乘梯行爲,系統也會自動識別,再通過電子屏進行提示。

  在部分樓層的房頂,記者還發現了一種圓形小盒子,技術人員介紹,小盒子是煙感報警器,一旦樓道內有煙霧飄散,煙霧上升並接近煙感報警器進煙口,系統就可以立即將報警信息發送到相關責任人的手機或電腦系統中,及時發現隱患。小區的井蓋也能實現類似功能,井蓋內設置了監測裝置,一旦井蓋的傾角超過15度,系統識別出井蓋可能已被移動,就會立即向相關責任人發送報警信息,避免危險的發生。

  除了電梯、井蓋、煙感報警,智慧小區還會在小區出入口、單元門、停車場、垃圾箱、消防通道、地下室等18個場景佈設智慧項目,通過前端採集、實時預警、多級聯動的方式,實現事前感知,高效協同的事件處理能力,有效提高社區治理能力,使社區公共服務、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聲音

  “城市大腦”須當心“腦溢血”

  海淀“城市大腦”專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我國的“城市大腦”建設分爲數據和場景兩個方面,而海淀正在打造的是場景類的“城市大腦”,也就是通過場景引入技術,將部門業務梳理之後,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進行支撐,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輔助決策。

  然而技術只懂技術的語言,管理也有管理的語言,決策者也會有自己在管理上的傳統經驗。“我們不能理想化地認爲技術就能和管理完全匹配,這也是我們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就是如何讓技術和管理能夠更好地融合。”

  業內人士也表示,城市大腦在建設過程中要關注“供血”問題,也就是數據和技術問題。應從城市的實際需求出發,利用“場景”和“雲”去預判城市,協同城市各子系統運營起來,最終使“城市大腦”健康發展。

  來源: 北京晚報 記者 葉曉彥 文並攝

  流程編輯:RB1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