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导读:采石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5公里处的长江东岸,南接著名米乡芜湖,北连六朝古都南京,突兀江中,绝壁临空,扼据大江要冲,水流湍急,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与南京燕子矶、岳阳城陵矶并称“长江三大名矶”。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发动侵宋战争,宋金双方在采石矶进行了一场决定性的水战,宋军在虞允文的指挥下,以万余残兵力挫17万金军,阻止了金军继续南下,一战奠定了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夕阳下的采石矶


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汴梁,灭亡北宋。南宋建立后,金军数次南下,追击南宋统治者,宋高宗赵构曾一度被完颜宗翰下海追赶三百余里。直至以岳家军为代表的抵抗势力的崛起,宋金之间的战略态势才慢慢趋向平衡。襄汉之战后,宋军收复大片领土,对金开始表现出反攻态势。1140年,金军又向南宋大举进攻,南宋派军分路抵抗。岳飞部在郾城大败金的主力骑兵,乘胜收复了许多失地,并着手北伐中原,然而此时南宋内部矛盾激化,宋高宗在紧要关头召回岳飞,旋即解除其兵权并杀之。结果“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南宋反攻中原形势图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签订《绍兴和议》,规定:南宋向金称臣;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为界,以北为金统治区,以南为宋统治区;南宋向金送纳岁币。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绍兴和议》使宋朝永久失去了山西和关中养马的马场,从此岳家军的背嵬战士万骑马军成为南宋一朝的绝唱,宋朝直至覆灭,都只能靠步兵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精骑对阵。后来南宋的「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以步兵逆击金国精骑大败而归,原因之一就是《绍兴和议》后导致南宋骑兵力量缺失,无法和绍兴年间的南宋军队相提并论。

《绍兴和议》后,宋金之间大致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期间双方虽然偶有冲突,但冲突规模不大,直至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规模侵宋。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金与宋南北对峙局面


完颜亮,金朝的第四位皇帝,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完颜亮自幼聪敏好学,汉文化功底甚深,他雅歌儒服,能诗善文,喜欢与留居于金地的辽宋名士交往。凭借宗室身份和个人能力,完颜亮在官场一路平步青云,1148年拜右丞相,1149年正月兼都元帅,三月拜太保、领三省事,权倾朝野。

1149年十二月,完颜亮发动政变,杀死了荒于酒色、嗜杀成性的金熙宗自立。上位之初,完颜亮将金朝都城由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区)迁到了燕京(今北京),推行政治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印钞铸钱,改革币制,大量起用异族人才,金国国力持续增强。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南宋疆域


强大的国力激起了完颜亮的勃勃野心,他曾对大臣高怀贞说他的志向:“吾有三志,国家大事,皆我所出,一也; 帅师伐远,执其君长而问罪于前,二也; 无论亲疏,尽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灭宋是其一贯主张,这一点从侵宋前他写下的一首诗里可以看出:“万里车书一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

1158年,宋朝贺金正旦使孙道夫察觉到金国上下弥漫的战争气氛,回国后上奏金国有南侵之意。宰相汤思退疑心孙道夫借题发挥,想推主战派上台,便压下了奏报,把孙道夫贬知绵州。1159年末,金国贴出榜文,禁止百姓议论南侵,不料这一消息很快传到了南宋,金朝贺宋正旦使施宜生心向故国,也向宋透露了金兵南侵的情报。

宋金局势越来越紧张,宋高宗一方面立赵瑗为皇子,以便在抗金形势不利时退位逃走;另一方面派同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使金朝,探侦虚实。叶义问证实金军即将南侵的消息后,右相陈康伯、兵部尚书杨椿立即布置两淮守备。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五月,金使到临安,当面辱骂宋高宗,要求宋派大臣到开封商议割淮汉流域土地给金,两国以长江为界,否则唯有开战。战争一触即发,主和派又主张逃跑,右相陈康伯坚决反对:“敌国败盟,天人共愤。今日之事,有进无退。”主张抗金。一些太学生也积极请战。高宗才抛弃幻想,下令宋军备战。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秋,完颜亮征女真、契丹、奚三部24万壮丁,另又强征汉族壮丁,番汉合编,编为三十二军,另征水手3万,兵分四路,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其主要部署如下:

中路,刘萼、仆散乌者率领,自蔡州南攻荆襄。

西路,徒单合喜、张中彦率领,自凤翔攻大散关。

海路,苏保衡、完颜郑家率水军由海道直取临安。

东路,完颜亮亲自率领,由寿春攻淮南。

四路南下,前三路更多是吸引南宋的注意,起牵制作用。主力是完颜亮亲率的三十二总管兵17万大军。金军“众六十万,号百万,毡帐相望,钲鼓之声不绝,远近大震。”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金军四路攻宋


金军四路入侵,南宋作了四路应对部署:

西路,以吴璘为四川宣抚使,负责川、陕防务。

中路,以成闵为京湖制置使,率兵3万戍鄂州,与守襄阳的吴拱犄角相应,防守长江中游。

海路,以原岳飞属下大将李宝为沿海制置使,率海舟120艘由海道北进,袭击金国水军。

东路,以老将刘锜为淮南、江南、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担负江淮地区抗击金军主力的重任。

海路方面,宋军水军规模和战术水平可以碾压金军,何况金军水手均为汉人,不愿意为金人卖命,陈家岛一战,宋军全歼金军水军,斩金将完颜郑家奴等六人;西线方面,吴玠、吴璘兄弟经营四川多年,在西线构建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在这次战争中,吴玠部将李彦仙在黄牛堡击退了金兵,吴玠又派兵夜袭宝鸡渭河,相继收复了秦州、陇州、洮州等地,并向金兵发起了新一轮的反攻;中路并非金军主力,只需战略性牵制即可。

东路,完颜亮率领的17万大军在战争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战绩。

金军南侵后,南宋方面主持江淮防线的是刘锜和副手王权,刘锜由扬州赶赴淮阴守淮东,王权由建康进驻寿春守淮西。刘锜此时已年老体衰,受命后抱病从镇江渡江进驻扬州,随即派兵北上,进驻宝应、盱眙、淮阴,加强淮东的防务。但负责淮西防务的王权却逗留建康,不肯进军,在刘锜几次督催下,才与妻子泣别,进驻长江北岸的和州,不再前进。又在刘锜再三命令之下,才进驻庐州。

十月初,当刘锜赶到淮阴时,金军已到达淮河北岸。金军畏惧名将刘锜,先以偏师佯攻淮东,吸引宋军注意,正当淮东宋军准备迎敌时,金军主力直扑淮西。由于王权畏敌避战、不思进取,淮西事实上没有设防,金军由北军传统的南渡地点——涡口渡过淮河。王权得知金军已过淮河,二话不说又弃庐州南逃。金军迅速推进到了滁县,即将临江。此时,在淮阴抗击金军的刘锜几乎成了孤军,只得撤军,退保长江防线。

金军临江消息传到临安,京城乱作一团,文武官员纷纷把家属送走,宋高宗也要“浮海避敌”。只有陈康伯和黄中将家属留在了临安,反对高宗逃海,并请求高宗御驾亲征,以稳定军心民心。经过主战派的说服,高宗最终同意继续抵抗,并承诺御驾亲临建康。此时,金军已占领真州(今江苏六合),王权从和州逃到采石,不久扬州失守,刘锜退守瓜州,后又退回镇江,战局持续恶化。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金军(影视剧照)


两淮防线完全奔溃,金军再次饮马长江,完颜亮的17万大军到达了长江北岸的和州督战练兵,窥视江南。南宋朝延更加惶恐,眼见高宗的抵抗意志又快动摇,主战派决定临阵换将:派同知枢密院事叶问义督军,李显忠替换王权,成闵替换刘琦。

与和州一江之隔的采石矶,自古以来都是南北争夺的焦点,此地靠近巢湖,江面狭窄,水流平缓,适合北军渡江。南北朝时期侯景攻破石头城,隋灭陈,宋灭南唐,北军都是从采石矶附近横渡长江的。这一次,完颜亮也把渡江地点选在了此地。此外,这次南征他还考虑了气候和水文方面的因素,选择冬天出兵,可以避开南方湿热的天气,还能利用长江的枯水期,方便渡江。

采石矶对岸,金军旌旗遮空,喊声震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采石矶的宋军士气低落、组织涣散。此时,淮西副帅王权被撤职,新任指挥官李显忠还未抵达,如果金军趁宋军新旧将领交替的空档期发动渡江战役,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金军铁浮屠


好在金军也刚到不久,不清楚对岸宋军的虚实,而且他们也需要做渡江准备。宋军方面,十一月初六,宋廷派来的虞允文到达了采石矶。虞允文当时是中书舍人、督视江淮军马府参谋军事,此行的任务是犒军,也就是给军队送福利送温暖,鼓舞士气。

虞允文来到江边,见王权残部士气低落,零散坐于路旁,皆作逃遁之计。虞允文明白:情况已万分危急!采石一旦失守,长江天险将不复存在,金国骑兵一旦过江,便会如入无人之境,大宋危矣!

虞允文认为坐等李显忠已然不及了,必须立即将游兵散勇组织起来,进行战备。

于是他召集宋军诸将做思想工作:“金钱和任免书都在此,就等有功的人。”金帛、告命皆在此,待有功。)除了金钱官位刺激之外,虞允文还提醒他们:朝廷养兵三十年,就是为了今日一战,如果放任金人过江,家国将毁于一旦,父母妻儿难以幸免。

众将表态:现在既然有人领头,愿意死战。

有人对虞允文说:你的任务是犒师,不是督师,如果有人参你,你就惨了。虞允文回答:关乎社稷安危,我不能逃避!

采石宋军终于群龙有首,七聚八拢,集结了一万八千余人,而对面的金军是宋军的十倍。

虞允文将宋军水军分作五队:两队沿东西江岸部署(采石矶段的长江是南北走向),西边舰队是第一道防线,承受金军的第一波攻击,东边舰队与岸上宋军配合,水陆夹击登岸的金军;一队停驻在江心,埋伏精兵,作为水战主力;剩下的两队藏在港汊里,作为战略预备队。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宋军布防


为了增加胜算,虞允文动员了熟悉当地水文的当涂县渔民驾驶战船,又在金军可能渡江和登岸地点凿沉船只,设置障碍物,还下令附近州县组织民兵巡逻,对付金人的斥候,防止金军发动突袭。此外,所有骑兵被组织起来,作为机动支援力量,随时准备填补防线上的缺口。为了给金军造成压力,虞允文还让人在江边丘陵设置旗帜金鼓,虚张声势,让金军摸不清宋军虚实。

十一月初八,完颜亮杀牲祭天,下令大军渡江。

完颜亮手持小红旗,指挥数百艘战船浮江而来,一会便有70艘抵达南岸,宋军一度被金军的气势压倒,有所退却,但是在将领的监督和指挥下,避免了全面崩盘。最关键的时候,虞允文甚至进入战阵中,拍着将军时俊的背鼓励杀敌,时俊备受鼓舞,挥舞双刀出阵,宋军拼死力战。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江心的宋军也用海鳅船冲击金军战船,金军渡江的船只,基本都是拆百姓房屋临时建造的平底沙船,便于通过江中的沙洲和泥泞地区,但是这种船底阔如箱,行动笨拙,结构比较脆弱,跟宋军的战船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此时宋军水军已普遍装备车船。

车船是唐末荆南节度使李皋最早发明的,是现代海军战舰的雏形和始祖。最初的车船有两个木轮桨,每侧一个,一轮叫一车,以人力用脚踩踏,带动轮桨转动使船行驶,前进速度很快,史称“翔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旧唐书·李皋传》)。到南宋朝时,船只轮桨增多,有四轮、六轮、八轮、二十轮、二十四轮以至三十二轮之多。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古代车船


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海鳅船就是一种小型车船。海鳅船设有弩炮和投石机,船体有加固木板防护,攻击力和防御力十分强大,还有恐怖的机动能力。在熟悉的水手操作下,海鳅船犹如铁甲舰,在江中横冲直撞,金军战船或沉入江,或半浮水面。《宋史·虞允文传》:“中流官军亦以海䲡船冲敌,舟皆平沉。”少数突破防线的战船,也因滩涂障碍物的阻拦而乱了阵型,结果上岸的金军被宋军轻松剿灭。《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 允文 即与 俊 等谋,整步骑阵于江 岸,而以海鳅及战船载兵驻中流击之……﹝ 蔡甲 、 韩乙 ﹞乃急命 当涂 民兵登海鳅船踏车。”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车船作战示意图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水战,金军除了人多船多,其他都不占优势。运输船(平底船)怎么能打过驱逐舰(海鳅船)?以武器为例,金军的远程水战武器只有弓箭,反观宋军,不仅装备了投石机、神臂弩、拍杆(可撞碎敌船),还有霹雳炮(陶瓷罐装火药和铁屑)和轰天雷(一种延时漂雷)。即使近战,金军也占不到便宜,宋军船舷高,装备钩枪和利斧,可以轻易推开和斩断金军的绳索,阻止金军接舷战。

战至黄昏,金兵死战不退。此时,恰好有一支溃散的部队自光州而来,虞允文交给他们军旗和战鼓,让他们从后面杀出来,金军怀疑是宋军增援部队赶到,这才恨恨退去。

初战告捷,但虞允文很清醒:金兵主力并未受损,不久就会发动更大规模的进攻,必须提前准备。第二天,趁清晨大雾,虞允文命令将一队战船拉往上游地区,又分出部分兵力在杨林河口(金军驶入长江的入口)布防。

上午,金军准备在杨林河登船入江,遭到宋军舰队的弩炮和炸弹袭击,金军难以靠近船只,被封锁在河港无法动弹。此外,宋军还用神臂弓射杀岸上的金军骑兵,金军被神臂弓的威力所震惊。(“神臂弓,实巨弩也,立于地而踏其机,可三百步外贯铁甲。”《阅微草堂笔记》)。而早先埋伏在上游的宋军,也准备了满载易燃物的火攻筏,顺流而下,焚烧金军战船。金军经此打击,渐渐放弃了从采石矶渡江的企图。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神臂弓


完颜亮见强攻不行,于是给王权写了一封劝降信。虞允文接到信后,明白这是反间计,于是回书完颜亮:王权因为不战而逃已经撤职,现在的统帅是李显忠,以及去年出使金国的虞允文。

完颜亮见采石矶无懈可击,又误以为对岸是宋军淮西主力,军心动摇,无可奈何。此时,金军在瓜州方面取得了突破,完颜亮听到消息后,决定率军前往扬州,进而在瓜州渡江。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采石之战示意图


不好的消息也传来:西路,金军被吴氏兄弟击败,只得退守凤翔府和大散关一线;中路,金军粮草被岳飞旧部焚毁,已失去再战能力。最糟心的是,金国朝廷有变,完颜雍造反了。

当初,完颜亮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女真族完成封建化奠定了基础,他统治的十二年里,金国经济稳步发展,吏治清明。然而改革必然会触及大批女真旧贵族的利益,为了推行改革,完颜亮不惜以残酷手段镇压旧贵族和反对势力,对原金太宗一系、宗翰一系及其其他宗室亲贵大开杀戒,而迁都移民也让大部分女真贵族敢怒而不敢言,加之完颜亮生性荒淫,肆意淫虐宗室大臣妻女,早已声名狼藉,四处树敌。反对完颜亮的政变逐渐酝酿而成。

十月八日,完颜雍(金世宗)在金国贵族的支持下,在辽阳自立为帝,改元大定,下诏废除完颜亮。十一月二日,完颜雍登位的消息传到前线,军心动摇,加之两路大军被宋军击败,金军士气狂降。

完颜亮得知完颜雍在辽阳拥兵称帝的消息后,他也本想停止攻宋战争,率兵北归围剿大定政权。可是完颜亮却错误地听信了身边亲信红人李通的建议,即先行打过长江之后,直至南宋京都临安(今杭州),灭亡了南宋,再回兵攻打金世宗,可得双双全胜。

李显忠终于赶到了采石。虞允文估计完颜亮会从瓜洲渡江,在和李显忠商议后,决定派李捧率军赶赴京口。随后,虞允文来到镇江,探望了病中的刘锜。刘锜拉着允文的手说:“疾何必问!朝廷养兵三十年,大功乃出书生手,我辈愧死矣!”

此时杨存中、成闵、邵宏各路援军也已经达到了镇江,宋军淮东主力达到了20万人,并且以强大的水师控制了江面,各部都在修筑防御工事,打造战船武器,还在江面举行操练演习,向金军示威。金军擡眼望去,只见宋军巨大的车船在江中来回巡游,其速度之快金人从未见过,关键是这种船还没有划水的桨,金军疑为天兵水将降临,看得目瞪口呆。

自此,金军已不占优势。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古代车船


十一月二十六日,完颜亮在瓜州集结兵力,命令金军:“三日渡江不得,将随军大臣尽行处斩。”为了震慑兵士逃往,金军实行残酷的连坐法,完颜亮还杀了几个大臣立威,结果金军人人自危。

渡不渡江都是死,而金国的真正老板是谁,现在还是问号,金军部将们私下交换意见,认为还不如干掉完颜亮,拿完颜亮的人头向新老板完颜雍领赏。

十一月二十七日凌晨,兵马都统领耶律元宜与其子王祥,以及都总管徒单守素、猛安唐括乌野等,联合完颜亮的近卫军将士,发动兵变,冲击完颜亮的龙帐。

完颜亮闻变,以为是宋军劫营,急忙起身穿衣,直到看到射入帐内的箭矢,才意识到是部下叛乱,刚准备伸手取弓抵抗,便中箭倒地。完颜亮中箭后手足犹动,叛将们缢杀了他。耶律元宜代行左领军副大都督事,率军北还。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采石之战


金军虽然撤退,但大军依然秩序井然,此举令宋军将领大为赞叹,也断绝了追击的念头。待金军撤完,宋军收复两淮地区。之后,完颜雍为了稳定内部,派人到南宋议和,宋金战争结束。

采石之战是宋室南渡以来最振奋人心的一次胜利,凯歌传来,举国欢欣,著名词人张孝祥一气呵成,写就了名篇《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

[宋] 张孝祥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剩喜燃犀处,骇浪与天浮。

忆当年,周与谢,富春秋,小乔初嫁,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剩风去,击楫誓中流。

一代枭雄完颜亮为了他统一中国的理想,失去了他的江山和性命,成就了虞允文的千古英名。书生虞允文在风云际会之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即倒,使风雨飘摇的宋王朝转危为安,又一次拯救了汉人文明。八百多年后的今天,在四川仁寿县虞丞乡,宋克成一家13代人为虞允文默默守墓835年,“宋氏不绝,守墓不止”,这是宋氏家族的一句祖训。而这一切,只因为“为虞丞相守墓是宋家的荣耀。”

采石大战:宋军力挫17万金军渡江,一战奠定宋金南北对峙格局

宋克成一家守护虞允文墓


采石之战基本彻底奠定了宋金南北对峙的格局。此后,金国统治阶层几乎断绝了南侵的想法,而南宋在进行了几次不痒不痛的北伐后,也满足于偏安一隅。而随着女真的持续汉化,以及南宋日渐腐朽,两国实力同步衰退,直到被后起的蒙元逐一收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