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晚9點,當所有人都沉浸在人類拍出第一張黑洞照片的時候,這些奔走相告的自媒體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公眾號發出的黑洞圖片,可能已經構成了「侵權」。

在視覺中國的網站,這張圖片上面清楚地用紅色字體標明瞭「此圖片是編輯圖片,如用於商業用途,請致電400-818-2525或諮詢客服代表。」

但事實上,根據12日每日經濟新聞的獨家報道,歐洲南方天文臺稱:

視覺中國的這種版權主張不合法,ESO從未,也不能將他們的圖片版權轉讓給任何其他個人或組織,且視覺中國從未就黑洞圖片聯繫過ESO。m.nbd.com.cn/articles/2

消息還遠不止於此,昨日下午,共青團中央發微博,斥責國旗和國徽都屬於視覺中國的:

接下來還有更多企業過來申訴,其中包括海爾、鳳凰傳媒、聯想、360等,發現其LOGO均納入視覺中國的版權:

甚至還包括韓國國旗也是他們的版權:

一時之間,網上風生水起,到處都是討伐視覺中國的聲音。目前為止,視覺中國官方網站已經打不開。

看過我公眾號的朋友都知道,跟風謾罵並不是我的調性,要罵一個人太容易,要挖掘有意思的觀點難。我更感興趣的是,在這一系列事件的背後所發生的事情,這纔是最有趣的。經過我長達兩天的挖掘,果然我發現,視覺中國這件事也不例外,背後的故事,比我們看到的要有趣得多。

1.

圖片,從來不是一門賺錢的生意

事實上,靠積累版權、販賣版權為生的模式,全世界並非視覺中國先起頭,而是要追溯到世界在線圖片庫第一巨頭——Getty Images。這家公司於1995年在美國西雅圖成立,雖然穩坐圖庫龍頭老大的位置,但其盈利並不樂觀。

Getty Images 從1988年於紐交所上市,2008年退市,20年期間,公司總市值僅僅翻了3倍,從7億美金變成了20億。而且凈利潤波動巨大,以下是彭博,廣發證券發展研究中心給出的數據:

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出,在凈利潤方面,尤其是2000-2001年虧損巨大,主要是由於其收購的子品牌業績未達目標造成商譽減值所致。

講到收購,Getty Images之所以有目前這麼龐大,和其不停地收購不無關係,我們追溯其時間軸,發現其共計收購了超過100家圖片社。其中還包括電影電視相關領域:

2000年,在《中國青年報》擔任5年圖片編輯的柴繼軍,每天需要處理大量的圖片。但是這其中,絕大部分是用不到的,而其他媒體很多又缺乏圖片。

李學凌(著名電腦軟體YY創始人)在一次喫飯的時候提議:「把這麼多照片聚在一起,應該可以搞個賺錢的生意。」

於是,一個月之後,視覺中國的前身:photocome.com 成立了。

有了Getty Images 的美國模式在前面當燈塔,視覺中國的模式幾乎是照搬,通過不停地收購來達到一家獨大的地位:

尤其是2014年A股借殼上市,當有了錢以後,更是一口氣花了8083萬美元(約5.25億元人民幣)收購了Getty Images 的老對手:Corbis Images。

Corbis Images,由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於1989年成立,曾經是全球第三大高級視覺內容版權服務供應商。在Corbis Images 的圖庫裏,有著愛因斯坦、夢露等一系列的珍貴歷史圖片(在此由於版權問題,我就不放圖片了)。

然而,種種跡象表明:視覺中國將這個第三大圖片版權商收購過來,並不是用於其海外拓展業務的。

柴繼軍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的採訪時強調:「我們只收購了Corbis的資產。」

我們百度一下,就會看到這樣的一行關於Corbis Images 的介紹:

服務網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baike.baidu.com/item/Co

然而,視覺中國收購他以後,做的第一件事是:將其網站關閉。

最有意思的是:現在,如果你身在國外,再去打開 corbisimages.com 這個網站,你會發現,他並不是空的,而是指向他的老對手 Getty Images 的主頁:

然而,Corbis名下其實有262個有效域名、158個商標權,這是一項極為寶貴的重要資產,視覺中國卻完全棄之而不顧。上游不再接新的圖片,下游也不再向下推廣其圖片業務。

眾所周知的是:身為圖庫,需要的是上游不斷更新圖片,下游不斷開拓用戶,然而現在,一切停止了,曾經的第三大圖片版權商成了一個封存不動的檔案庫。

Corbis的旗下,本有15000多名簽約供稿人,這是一個圖庫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然而,視覺中國卻將其拱手讓給了他曾經的對手 Getty Images。就在收購後的3個月,所有與Corbis簽約的創作者均收到一封信件,只要簽署Getty Images 的合同,所有的作品遷移到Getty Images 直接代理:

2018年3月,同樣的手法再次上演,視覺中國花了1700萬美金(相當於人民幣1.079億元)完成對500px的收購,同樣,關閉其網站,國際銷售業務全部交給Getty Images 代理。

這很可能是視覺中國的一次知恩圖報。當初2014年借殼遠東股份上市A股,其中有一項重要的資質就是:Getty Images 的圖片代理商——最開始的時候,Getty Images的代理商並不是華蓋創意,而是深圳的一家名為超景的公司。

當然,視覺中國在與Getty Images 的合作中也嘗到了甜頭。2011年至2013年,視覺中國代理Getty Images 銷售素材的收入佔總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55.06%、43.79%、32.77%。可以說,當初視覺中國能借殼上市,Getty Images 功不可沒。而上市後收購這些Getty Images 競爭對手的錢,又是源自於A股,用來反哺Getty Images,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空手套白狼的案例。

但即便如此,圖庫行業的日子並不好過。

即使強如Getty Images ,通過收購幹掉了這麼多對手。我看了一下數據:2007年,公司圖片銷售額8.57億美元,而截至2017年9月30日的12個月,Getty總收入預估為8.368億美元。10年間,總體營收並沒有增加多少。

尤其是面對Shutterstock這種世界最大的微利圖庫,Getty的生存更是難上加難。所謂微利圖庫,就是靠價低量大取勝的圖片公司,相比單張圖片輕鬆賣到幾百美金的中高端圖庫,Shutterstock這種微利圖庫,單次單張圖片下載的平均費用僅為3.41美元。

視覺中國在中國的老對手,創意類圖片市場的老二:全景網,根據其2018年報快報摘要,去年利潤總額為虧損4700多萬,同比下降2184.87%。

收購海外圖片庫,但是完全沒有心思出海。耕耘國內市場,滋味並不好受,所以不難想像,視覺中國開始出昏招。

2.

鋌而走險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11日當天,視覺中國的創始人,柴繼軍在對話鞭牛士的時候,說出了一番非常大義凜然的話:

圖片內容產業在國內還是太初級,離國外的成熟產業差太遠。大部分人還是沒有意識到版權的重要性,以為到網上隨便找一個圖片就可以使用。

實際上,要去網上找一張好的圖片是比較困難的,而我們這裡有大量優質高質量的圖片,為你提供服務,降低你的製作成本、幫你解決版權問題,你為何要去盜版呢?toutiao.com/i6678548228

然而我發現,當他自己在侵犯別人權利時,他又說得非常輕描淡寫:

鞭牛士:也有媒體挖出你們把國旗、國徽等圖片聲明版權。

柴繼軍:這些照片很多都是供稿人上傳上來的,我們已經進行了撤銷版權聲明。toutiao.com/i6678548228

我是否可以理解為:別人侵權,那麼對不起,視覺中國是要找你算賬的。我侵權,那是供稿人上傳上來的,對不起,我進行撤銷版權不就行了嗎?

這不是典型的錢我來賺,責任你來背的混賬邏輯嗎?

在這次視覺中國將近百篇文章的調查中間,我還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些人反其道而行之,覺得幸虧有視覺中國,攝影師才避免被「白嫖」。在一篇名為《都說「苦視覺中國久矣」,但誰來拯救被「白嫖」的攝影師?》的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說道:

從攝影師的角度來說,他們也的確能通過這種維權行為得到一部分補償,在視覺中國提供給其簽約攝影師的付費賬單中,專門有「維權賠償稿酬」一項,會將追索回的費用跟其原作者進行一定比例的分成。

這筆錢不多,被一位我熟識的業內大咖調侃為「不夠電錢」,但因為平均每張圖能夠索賠回來的金額本就不高,目前又無從瞭解視覺中國和攝影師對這筆錢具體的分成比例,也不便再做過多評論。不過對於大批被「白嫖」已久的攝影師來說,多少算個心理安慰。曉爺,公眾號:有點逼格都說「苦視覺中國久矣」,但誰來拯救被「白嫖」的攝影師?

視覺中國是否有作者說的這麼好?拯救了被「白嫖」的攝影師?我從兩個方面來說一下:一個是上游,即攝影師。一個是下游,也就是圖片的購買方企業。

從宏觀上來看,我專門上視覺中國的官網去查了一下,根據視覺中國2017年年報(2018財年年報尚未公佈)分析,簽約供稿人所佔的版權服務費用成本為2.08億元:

這裡還不算下屬機構扣除稿費,我們滿打滿算,視覺中國30萬的攝影師,人均拿到的版權費用不足700元。

而他作為一個中間商,利潤卻驚人,達到了2.908億元:

根據相關報道,視覺中國賣一張圖片,創作者大概能從中獲得十幾塊錢的分成:

據一位已經很少向視覺中國傳圖的簽約攝影師表示,他此前預計每張圖片每次落地,能夠從視覺中國獲得十幾元到二十元不等的版權銷售分成,但是作品定價權和分成比例,包括銷售落地情況,由於攝影師的弱勢地位,攝影師並不能掌控真實情況,「給多少我們拿多少。」互聯網京日記,公眾號:互聯網京日記三十萬簽約供稿人,從視覺中國拿到人均版權費不足千元

在知乎問題「業餘攝影師如何通過像 Getty Images 這樣的圖庫賺錢?」下(剛剛我說了,視覺中國旗下的華蓋創意,是Getty Images 的中國代理商),我看到更多的是「銷售慘淡」幾個字。僅有一位答主非常興奮地回答,自己有一次收到了19000元,不過他是當作意外之財處理的,而且這種情況僅有一次。

給創作者十幾二十塊,視覺中國自己賣多少錢呢?根據一張客服截圖我們可以得出答案:大多數圖片的價格,大概在1500-2000之間:

成本大概是其售價的100倍。事實上,這還不是視覺中國最主要的業務,他的主要業務是靠起訴別人獲得報酬。

第二,我想說的是他的盈利模式。作為一家圖片版權公司,你的盈利模式應該是別人購買-你獲利-分給攝影師相應報酬這種模式,這纔是健康的商業模式。但視覺中國不是,從我看到的案例來看,通過「維權」來獲利的案件不少。在這些「維權」中,又有許多的貓膩。

據強韻數據統計,2013年以來,視覺中國及其子公司共涉訴訟1000多起,案件涉及主體主要是華蓋創意(北京)圖像技術有限公司和漢華易美(天津)圖像技術有限公司,案由均為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或網路傳播權糾紛。進入訴訟階段,則多為視覺中國依賴Getty提供版權證據的案例,案件共涉賠償約624萬元。

根據天眼查數據顯示:視覺中國在商業模式上的壟斷,「勒索」下游用戶索取高額的賠償費或要求與其簽訂合作協議的「流氓」行為比比皆是。

2016年12月起,視覺中國旗下公司漢華易美平均每天涉訴4.7起,且旗下兢兢業業的公司遠不止這一家:

我能查到的這些案件,僅僅是視覺中國申訴中的滄海一粟。

在一份深度的來自於上海證券的調查中,我看到更加驚人的數字:

在上海視覺中國表示,大多客戶會在訴訟判決前與其達成和解,成為長期合作客戶,最終通過法庭訴訟生效判決的金額不超過0.1%。夏子航 王雪青,公眾號:上海證券報深度調查│「視覺中國」,王者還是貢臣

與私了的情況比起來,「平均每天涉訴4.7起」只是冰山一角,可能兩者數據相差100倍。

當你被視覺中國盯上以後,那價格就是上天了,能達到1萬到5萬不等:

多位與視覺中國打過交道的互聯網從業者告訴PingWest品玩,視覺中國慣用的維權方式是:在發現某個賬號使用侵權圖片時不一定會馬上告知,而是累積收集多張圖之後才聯繫對方,要求對方賠償單張幾千到幾萬不等的價格,並要求長期合作。「從他們保留證據的標準流程來看,就是盯了你很久了」,林夢告訴品玩,2016年視覺中國曾聯繫他,表示需付費的侵權圖一共有1000多張,每張開價1萬到5萬不等,且必須簽第二年的年框。然而,最終雙方協調的結果是,其中只有20多張符合正規程序需要賠償——其中有很多圖片,視覺中國並不能提供作者授權。巫冬,公眾號:PingWest品玩深度丨要版權保護,不要視覺中國

並且這個裡面有很多圖片視覺中國並不能提供版權證明。最要命的是,即使你買了,過了一年,你的授權過期了,而文章忘記了刪,視覺中國又會再次找上門來:

但即使用戶出資購買圖片了,也不一定能規避侵權風險。另一位曾使用過購圖服務的公關從業者表示,視覺中國的圖片使用授權是按時間年限售賣的,也就是說過了這個時間之後沒續費的話,視覺中國依然可以拿著幾年前的記錄來索賠。在知乎上搜索「視覺中國」,還可以看到更多類似案例,其中不乏在發布圖片三四年之後才遭索賠的。有用戶表示,很多不帶水印的原圖就是視覺中國自己所散佈在網路上的,目的就是為了誤導其他公司將其誤認為免費圖片,等待使用後再高價索賠。還有知乎用戶分享,自己之前與大連分公司和解之後,不久上海分公司又繼續上門索要賠償了。巫冬,公眾號:PingWest品玩深度丨要版權保護,不要視覺中國

沒有版權,卻招搖過來要錢,這裡不止一個案例了。在去年的一家汽車媒體案例中,更是遇到了「自己拍的照片被視覺中國索賠」的奇葩案例。首先,他們收到視覺中國的溝通函:

比較搞笑的是,對方要求視覺中國出示原片證據,視覺中國出示的卻是一張電腦屏幕的翻拍照片:

最後沒辦法,視覺中國自認理虧,將責任推到攝影師身上:

首先索要賠償,索要不成推脫到攝影師身上,索要成功了,錢就掏兜裏了,這個套路是不是很熟悉?跟我們前面看到的鞭牛士的採訪是不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這個案例寫在了《單純的攝影師朋友們:視覺中國不是你們想的那麼無辜》這篇文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看一看。

另外一個十分嚴重的現象是:視覺中國中有大量的人物肖像的照片,在沒有取得本人許可的情況下,標註其有版權。比如微博裏的演員莫小奇,直到視覺中國向她索要賠償的時候,她才知道自己被侵權了:

還有微信大V六神磊磊,也是昨天事情給鬧大,才知道自己被侵權:

《民法通則》中明確規定:

未經公民同意,禁止以營利為目的利用其肖像。

視覺中國作為一家善用法律工具的企業,在未獲得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還謊稱自己有版權,到處索要賠償,這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從大量的案例中我們看到,視覺中國口口聲聲說自己保護版權,但其實自己又同時是版權的侵害者。他們上游壓榨創作者,下游欺騙企業。他們只是一個中間商,不做任何創作活動,卻從中攫取了最大的利潤。

難怪經緯中國的張穎這樣吐槽他:

3.

一個老掉牙的故事

這裡我們有一個問題:沒有版權假裝有版權、沒版權和有版權圖片混合收費、侵犯他人肖像權,這些應該是視覺中國都知道的問題。但凡一家以長遠利益為重的企業,都不會如此般刀尖上舔血。可是他為什麼要明知故犯、鋌而走險呢?

我們從下一段金融界的報道,或許能得出答案:

根據計劃,視覺中國4月12日將有3.88億股限售股上市流通,約合解禁市值103.30億元,佔公司總股本比例的55.39%。

此次解禁是五年前視覺中國借殼遠東股份所定向增發的股份,當時定增發行價為5.28元/股,五年期間未實施過股份送轉。公司最新股價26.62元較定增價格已有超過400%的收益。

結合上面一系列的事實,我們能看到一個老掉牙的故事:本來是一個沉悶乏味且艱難的老舊行業,通過包裝搖身一遍,成為新潮的互聯網企業。再通過和國外公司合作使其借殼上市,上市之後用股市裡的錢幫國外公司幹掉對手,下出一盤「空手套白狼」的絕妙好棋。上市後繼續鋌而走險,通過假裝有版權、到處勒索企業獲得超額收益,裝飾好利潤表,堅持5年,最後套現走人的故事。

但千算萬算沒算到,就在解禁的前一天,東窗事發了,將近20年的努力功虧一簣。正所謂:

機關算盡太聰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如果不是這次黑洞照片的事件發酵,我想這個故事將會照著他的劇本演下去。而網路上有些攝影師,還在傻傻地以為,這是一家保護他們版權利益的公司。而我們一旦起底下來,會發現不過又是一個「創業-圈錢-上市-套現走人」的老掉牙的故事。

縱觀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創業史,每個CEO都知道,站在臺上大喊自己不忘初心不忘初心,其實一個令人傷感的事實卻是:我們仔細想想,這個世界上不忘初心的人,真的挺少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