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密歐與朱麗葉雖然不是是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但是通篇都充滿悲劇的色彩。讀罷,讓人忍不住扼腕嘆息,宿仇、恩怨、賭氣、衝動,這都是些沒有人性的魔鬼。人的生命在它們面前一文不值,為了一句空話,為了堵口氣,就能刀劍相向,一條鮮活的生命就此隕滅。

在《羅密歐與朱麗葉》中能體現出悲劇氛圍的有這樣幾個場景:

1、 同住維羅納的兩家名門望族世代為仇,而且愈演愈烈。兩家的奴僕在街道相遇,都會做出各種挑釁的舉動,僅僅是為了口頭上的妄言,鬥嘴,就多次格鬥,引發整條街上的市民羣體械鬥,血染長街。愚昧的人們啊,主人尚且沒怎麼著,首先搖頭擺尾,齜牙狂吠的永遠是家狗。

2、 羅密歐為了一個不婚的女孩把自己深陷入黑暗的沼澤,不願意讓陽光照進自己的心裡。這說明羅密歐並不是一個開朗、穩重、有擔待的男人。遇事願意尊鑽牛角尖,不懂得變通。這本身就充滿悲劇色彩。

3、 羅密歐與朱麗葉初次見面就對她一見傾心,馬上感覺到「以前的戀愛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見絕世佳人」。看上了仇家的女兒,註定了這場戀愛從開始就埋下了禍根。衝動的男女私自去教堂訂了婚,卻都沒有想到通知自己的父母。如果能夠爭取父母的同意,是不是後面的悲劇就會避免了呢?畢竟他們都是望門大族,有涵養懂禮數,而不是那種冥頑不化的小市民。

4、 朱麗葉的表哥身懷對羅密歐的仇恨主動找上門去尋釁鬧事,羅密歐竭力勸解,驕橫的表哥還是殺死了親王的親戚、羅密歐的朋友。羅密歐衝動之下,在格鬥中將表哥殺死。有好多事情都壞在熱心的外人身上,作為凱普萊特的主人尚且能夠容忍仇人的兒子來自家參加舞會,你一個外姓侄子逞的什麼強啊,非要與「惡賊」羅密歐一較高下,讓無辜的邁丘西奧丟掉了性命,把自己的命也賠上了,還給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蒙上悲劇的色彩。

5、 痛失侄子的朱麗葉的父母為了緩解自己和女兒的悲痛,倉促決定在兩天內就將女兒出嫁他 人,朱麗葉誓死不從。自古父母逼婚造成了多少愛情悲劇啊,中國經典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都成了不朽的愛情豐碑。

6、 在神父的幫助下,朱麗葉詐死。送信的神父卻因為意外情況沒有將詐死的信息及時傳遞給羅密歐,致使羅密歐因朱麗葉的死悲痛欲絕,不管不顧來到墓地,挖掘出朱麗葉的屍體後毅然喝毒藥自殺而亡。這期間還殺死了來墓地祭奠朱麗葉的巴里斯公爵。衝動是魔鬼一點都不假,古時候的西方貴族就是這樣衝動好戰的嗎?生命如同螻蟻一樣不值錢,看著不順眼就搏鬥,一搏鬥就死人。

7、 詐死的朱麗葉醒來後看到的是情人飲毒而亡的屍體,痛不欲生,絕不肯苟活,拔出匕首插進自己的胸膛,撲在羅密歐身上死去。忠貞的情人啊,盲從的愛情,這或許正是這場悲劇得以流芳百世的動人之處。愛人之間,不能生相伴,只好死相隨。想起詩經裏那句著名的「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多麼美好的愛情誓言。

8、 累世的宿怨讓兩家名門白髮人送黑髮人。因為仇恨,大家都受到了懲罰,血的代價換來了那份遲到的和解。可是,該失去的都已經失去了,正是古往今來多少悲歡離合,譜寫了一首首感天憾地的人間悲劇。

所以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冤冤相報何時了。展顏笑夙願,一笑泯恩仇。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113f20004c7148d05a297", "vname": "", "vid": "v020193e0000bgcqologhl0kh7atv500",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149de00086e6c477e95c8",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113f20004c7148d05a297",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329.28,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7327742}, "ultra": {"duration": 329.28,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33904721}, "normal": {"duration": 329.28,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12198097}}, "md5": "fa20f9431fe08a07bb784b0c2fd55132", "duration": 329.28, "file_sign": "fa20f9431fe08a07bb784b0c2fd55132", "thumb_uri": "113f20004c7148d05a297", "vu": "v020193e0000bgcqologhl0kh7atv500"} --}


說到《羅密歐與朱麗葉》,幾乎很少人對它會一無所知。

即便你沒有讀過原著,也一定在影視作品中或者人們的談論中知道它。

自《羅密歐與朱麗葉》1595年問世至今,它一直是世界各地戲劇舞臺上的保留劇目,長盛不衰。

自19世紀晚期人類發明電影開始到2017年底,各國根據它改編的默片有11部,有聲電影41部,在世界文學名著的電影改編排行榜中名列前茅。

故事中的男女主角一見鍾情,熱烈相愛,又在命運的捉弄下,雙雙殉情,把真愛的力量和美演繹得淋漓盡致,被人們認為是真愛得典範。

其實,《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並不是莎士比亞的原創,而是取材自英國詩人亞瑟·布魯克1562年出版的長詩《羅密歐與朱麗葉衰史》——但這長詩也不是原創,而是取材自義大利小說家班戴洛1554年的短篇小說《羅密歐與朱麗葉》和1559年法國人貝爾弗雷的法文翻譯本。

莎士比亞在借鑒前人素材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用華美的文辭點石成金,創造出了《羅密歐與朱麗葉》。它是莎士比亞第一個時期的作品(1590年到1600年,莎士比亞26歲到36歲之間,主要創作的是歷史劇和喜劇),雖然是一部悲劇,但仍然洋溢著第一時期喜劇的抒情氣氛和浪漫色彩,戲劇衝突主要源於外部環境,而不像第二個時期的悲劇是源於內在的情感或性格。

最後,如果要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譯本,推薦朱生豪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莎士比亞全集》;以及方平主譯,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莎士比亞全集》;辜振坤主編,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的英漢雙語本《莎士比亞全集》。


謝邀。

莎士比亞那麼多的作品中,《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傳播度我不敢說第一(畢竟還有哈姆萊特),但至少也是第二的位置上穩穩地坐著。但在我看來,《羅密歐與朱麗葉》在莎劇的綜合排名中是很難排到前五的,可能是因為它的劇情太像現在的「肥皂剧始祖」了吧……

我的評價會分成如下幾個方面:

1、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永恆不變的愛情主題

《羅密歐與朱麗葉》之所以能那麼紅,紅上幾個世紀,浪漫主義一定是一個大功臣。人類幾千年過去了,愛情婚姻永遠還是文學中的「第一生產力」,花前月下,小兩口打情罵俏、生死相許,隨便發一波狗糧啥的,依然被人們津津樂道。換言之,浪漫主義的愛是莎士比亞最討喜的題材,甚至沒有之一。而在《羅與朱》中,莎士比亞將這種浪漫主義發揮到了骨子裡,呈現出一種無可救藥的瘋狂。

而這種瘋狂的源頭是詩情畫意的氛圍。除了最後一幕在墓地的悲劇,其餘所有的場景,無論是人物塑造、景物描寫還是情節推動,都充滿了詩情畫意。羅密歐第一次見到朱麗葉,他彷彿看到了一個童話世界飄飄欲仙的公主,而羅密歐漂亮的身形,使其猶如民間故事中神祕而瀟灑的白馬王子(不愧是情人眼裡出西施啊……)

幽靜的花園,披著黑紗的夜色,朦朧的月光,低語的微風,還有那散發著花香的氣息,戀人們用詩一樣的語言傾吐著內心深處的感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的理想境界。

2、生動細膩的心理描寫

莎士比亞是個特別善於運用細膩的手法,通過人物的抒情獨白,表現人物內心喜悅和哀愁、思想的矛盾和鬥爭(這一點哈姆雷特發揮到了極致)。其中,朱麗葉在月夜下的窗口對羅密歐那深沉愛情的抒發,以及為了逃婚而吞食安眠藥的複雜心情,一個感情真摯、心思單純又帶有幾分稚氣的少女心理活動躍然紙上。

當然除此以外,莎士比亞還很好地融入了他富有青春氣息的抒情語言、奇思妙想的華麗語言和含義深刻的哲學語言,充分反映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

3、人文主義的讚歌

《羅與朱》作為莎士比亞早期的作品之一,展現了真摯的愛情和扼殺愛情的封建道德與家族仇恨之間的衝突,歌頌了人文主義的思想。這種為了愛情而放下家仇與世俗的眼光的瘋狂作法,是一種人文主義情懷的大爆發,它關注的不再是一個家族,不再是一個羣體,而是集中到一個人兩個人的情感上,莎士比亞將這些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在當時封建勢力強大、資產階級力量弱小的時代,是有相當大的衝擊力的。但我個人看來,正是因為《羅與朱》是那個時代的一個特定產物,並且只能依靠愛情主題作為在未來發展並且留存的主要理由,這也導致它無法像《哈姆萊特》《麥克白》等著名悲劇作品一樣,給予人超越時代、超越時間甚至超越種族、人類的思考。


謝謝邀請。

很多人誤以為《羅》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其實不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是《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以及《哈姆雷特》)

可見他實際的文學地位。

但是《羅》絕對是莎士比亞作品中最出名的,流傳與改編最多的,可見他對世人的影響。

我想他的成功與出名可能在與本身愛情故事就有更多的吸引力,情節曲折,不斷的衝突與反轉到今日來看都是絕佳的,再加上有美的文字,火是必然的。

此外,在當時,就算現在來看,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勇敢愛情,衝破一切阻擾的愛情與反抗都具有很強的社會意義。

說到莎士比亞的作品,我最印象深刻的竟然是《雅典的泰門》,記得當年反覆看了多遍,現在回憶起來都對泰門的悲慘命運唏噓不已。


理想中的愛情,給人理想和神往。但要獲得真正愛情,在人類擺脫世俗物慾的漫漫長路中,愛情與世俗的衝突往往帶來的都是悲劇。可愛情與人類共生,美妙絕倫的,心心相通的,身心合一的,肉體的結合與精神的契合的一生一世的嚮往與神交,產生著亙久永恆的藝術一一神話、詩歌、繪畫、小說、戲劇……唯真人演繹,活靈活現,聲淚俱下,嬉笑怒罵的戲劇,使人沉浸在戲劇中的「真實「裏難以自拔,令人與人物命運同呼吸,共喜悅,齊生死。觀眾明知是戲,也願意入戲,這就是戲劇的感染力與魅力度。《羅密歐與朱麗葉》擷取二人的神聖愛情,及走向悲劇後的幡然悔悟,給人以美的享受中的悲的反思。可此劇的愛情得來的莫名與一見鍾情的輕易,又減弱了雙雙殉情的悲劇的分量。過於理想化的愛情從天而降,與家族世仇格格不入的悲劇的產生,在審美邏輯上減弱了悲劇的社會意義。一對戀人的雙雙死去的悲劇性力量,立馬緩解了家族世仇,不免把愛情的力量看得過於強大與理想,使人對莎翁戲劇太過理想化產生些微的遺憾。遺憾中不免對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的時代侷限性,產生出邏輯的必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