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的草書有何特點?

這個比較有意思

于右任的第一大特點就是「標準」,讓別人認得清

古人寫草書,從沒有一個標準的寫法,之所以于右任寫的很標準,是因為他寫的不全屬於「今草」

而是以章草入今草。

章草比較容易辨認,因為章草是隸書的草寫,減省不如楷書多,轉折位置比較規整,也就是體勢沒有大開大合,所以比較好辨認。

于右任的草書,點畫連斷非常分明

全以結構呼應彰顯趣味。

用筆渾厚,不會出那種很多的牽絲引帶,要麼斷開,要麼實連,這就是比較有特徵的章草方法處理今草。

筆畫都斷開了,處理的和用草書筆畫寫楷書一樣,全靠結構筆勢呼應。

故而不會讓人難辨認。

尤其于右任法度規範,都是自古法結構中來,寫出一個字,只要學過草書就認識。

不會產生誤識。

也不用和現在國展一樣,寫行草書必須帶「譯文」

是評委們水平不夠嗎?

不是

而是可發揮空間太大,比如一行全連筆,寫出來可能只有自己認識。

這個是正常的。

評委一時間看不出,像看出來就得慢慢扣,太廢時間,所以讓帶譯文。

于右任草書就不需要,都認識。

筆力雄強,點畫渾厚。

這是于右任常年浸淫北碑的結果。

而且於右任多寫行草,全草的作品也不多。

運筆迅疾和沉著,會呈現出兩種氣質

而且於右任寫草書善用長鋒,有濃厚的金石氣。

沉著,質樸,圓潤,大氣,標準

這些都是于右任的特點。

于右任的草書是標準,固然不利於表現精神。

但是喻動於靜,也是一種表現方式。

能把草書寫的標準,還能體現出心境的人,著實不多。

這種草書,只能說腹無書卷氣,手無十年功,學也學不到。

標準只是外形而已,如果於老草書只因標準名世,那這個世界就太瘋狂了


于右任祖籍陝西三原縣,是國內上個世紀大師級的書法家,「當代草聖」和「近代書聖」是後人對他中肯的評價。同時,他在文學(詩詞)、教育等領域,也有突出成就。

鑒於在書法和文學領域有極高成就,連同是書法和文學大家的毛澤東,也很欣賞和仰慕,兩人常在一起探討書法和文學。

于右任作為陝西頂尖的文化名人,我平時對於右任關注較多,以我的理解和分析,他的書法最重要的特點就是:

剛柔並濟,虛實相生,沉穩中見瀟灑,平正中見奇崛。

無論是行草書,還是楷書,于右任都把魏碑作為基本骨架,真正做到了剛柔並濟,剛如鐵斧劈山,勢大力沉,勁健雄壯,尤其是楷書,在濃鬱的金石味中,又帶有一些樸拙味道。

而他的行書,柔若祥雲繚繞,飛灑靈動,氣息十足,卻又顯得入紙三分,沒有那種輕飄飄之感。

許多書法家寫楷書時,結構、章法、筆法都不錯,卻容易陷入呆板、僵硬的套路,寫出的楷書缺乏靈氣。

寫行書和草書時,給作品中灌注的氣息夠了,卻筆力達不到要求,沒有力透紙背的那種感覺,字體如浮在紙面,輕飄飄的。

于右任把剛和柔、輕和重、快和慢、虛和實,等等,這些對立的矛盾調和地恰到好處,讓各種對立因素和諧互補,讓作品煥發出不一樣的生機,呈現出耐人尋味的藝術美感。

他書法中的剛,來自於他對魏碑的消化和重鑄,他在魏碑的骨架上,把魏碑扁而方正的字體稍微變化了一些,變成體勢稍微窄長的平正,並且,把字體稍微向右傾斜那麼一點點,一下子讓字體變活了。

柔則來自於把魏碑的方筆變為圓筆寫出來,並且,把各種用筆方法相互交織在一起使用,同時,吸收歷代書法大師的營養,借屍還魂,最終形成自己柔中帶剛、沉穩中有逸宕的藝術風格。


于右任生於1879年(光緒五年),卒於1964年,陝西三原人,原名伯循,號騷心,字右任,別署劉學裕,筆名神州舊主等。他1903年中舉人,1906年赴日本加入同盟會。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1931年後長期任監察院院長。1964年在臺灣病逝。于右任擅長書法。

于右任《草書辭鬥口農場詩》(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于右任的書法有兩個特點:一是筆力雄健,筆法豐富;二是骨幹平正,穩中求險。他最初學書從趙孟頫入手,寫得熟而肥,後專攻北碑。北朝碑刻書法多用稜角森挺的方筆,六朝寫經墨跡中多見圓筆與隸法。于右任早期書法多用方筆,稍後漸用圓筆,再後來隨著結體上的放逸縱恣,在用筆方面有了大幅度的改變。他融篆、隸、草、楷筆法於一爐,以中鋒為主,綜合運用折鋒、斷筆、頓挫、波磔,於圓潤渾厚中多具波勢,形成他的行楷作品獨具的筆法特徵。在結字方法上,于右任首先取法北魏碑刻文字嚴謹扁方的體勢,建立了平正的骨幹,然後放縱變化,似斜反正,以氣貫、神足、結法奇險取勝。1927年前後,于右任開始研究草書,對草書進行收集和整理。到1940年,于右任開始對草書的創建完善階段,「碑體草書」基本完成。1950年以後的于右任書法則為自然升華階段。「碑體草書」的出現,可以說是于右任對清代碑學做出的最大貢獻,也有人將于右任稱為「草聖」。

于右任《行書七言聯》(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關於于右任,有書法家認為,他雖然創立了標準草書社,但其草書不如其楷書和行書。

但的草書失於標準化。他有把草書簡單化的傾向,只作表意的符號,而忘了書法更應該是表情的符號。後來學他的,只知依樣畫葫蘆,不知其產化的由來。

他的魏體楷、行書,深得魏碑神髓,並用新的形式發揚光大了。趙之謙的魏碑已經很好了,但未達到于右任這種化境。

更多文章及作品點評,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于右任先生的書法得力於魏碑。于右任早年臨摹《龍門二十品》,天資既高,用力又勤,功力深厚。晚年專寫懷素小草《千字文》,用筆由方入圓,勁力內斂,筆勢飛躍,深得向背使轉、抑揚頓挫之妙,為草書開拓出一個新局面。


于右任先生是近代的草聖`.人品不用多講.草書從漢至清代.各家的草法符號都規範.給後人們學習草書帶來很多不變.也讓欣賞者難認識.使得草了書亂象叢生.無法認同.在於左任先生的帶領下.組織了草書規範團隊.使得後人學習草書有了規範寫法的可參照體.也使學習草書者少走了很多彎路.感謝於老先生


對於書法我是外行,但非常喜歡於老先生的草書,整篇看,字就像是飛起來了,有靈動的美感,很有靈氣,內斂有勢,感覺就是舒服。


陝西在中國出名的名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于右任、劉自櫝,開創了長安畫派的石魯、趙望雲、何海霞。後來是方濟眾、黃胄等人。這幾年、劉文西、王西京、吳三大、雷珍民、吳修、鍾明善、江文湛、王金嶺、陳國勇、趙振川、王海力、張之光、馬繼忠、王有政、崔振寬、郭全忠等名氣很大,還有些名家已故,賈平凹算名人書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