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石成金》由浙江大學財稅大數據與政策研究中心彙集每日財訊商情,邀請專家深度點評,配合財經小知識和延伸閱讀,爲您呈現有態度、有價值的新聞。

  【每日金語】

  來而不可失者,時也;蹈而不可失者,機也。——蘇軾《代侯公說項羽辭》

  【基因編輯食品將在日本上市,和轉基因是一回事嗎?】

  來源:中國之聲

  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一個專家小組發佈的報告指出,基因編輯食品不用經嚴格安全性審查,只需向政府登記即可上市銷售。報告認爲,與轉基因食品不同,基因編輯食品只是通過基因編輯手段編輯物種本身的基因,不轉入其他物種的基因。目前未發現基因編輯食品誘發癌症或者其他安全問題。不久前,美國明尼蘇達州的一家公司宣佈,其基因編輯大豆油3月1日在美國上市銷售。關於基因編輯的食品是否安全問題,有專家表示,一萬年以來,幾乎所有人類可食用的植物都經過了選擇性培育,否則這些植物只是草。我們喫的黃瓜、麥子、水稻等都經過良種選育方式才變成今天的樣子。

  點評:另一則新聞顯示,近日,中國科研人員開發出一種“基因剪刀”工具的新型載體,可實現基因編輯可控,在癌症等重大疾病治療方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人們對基因問題特別敏感,認爲這與科技倫理密切相關。確實,人類因科技進步而不斷進步,但是部分科學技術也被人比喻爲“潘多拉魔盒”。“魔盒”裏裝了很多好東西,但不一定都產生正面作用,不當地利用科學技術可能帶來戰爭、環境污染和生存條件惡化。因此,在科技發展和科技活動中,必須重視倫理規範。以人類的切身利益爲核心,發揮技術進步的正面作用,扼制其負面影響。對“基因編輯食品”,專家應該按照科技倫理規範對它進行深入研究,給民衆一個滿意的答案。

  【小知識】

  科技倫理是指科技創新活動中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人與人關係的思想與行爲準則,它規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體應恪守的價值觀念、社會責任和行爲規範,從觀念和道德層面上規範人們從事科技活動的行爲,其核心原則是,技術進步不能損害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生命健康,要保障人類的切身利益,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科學倫理作爲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事關整個社會的發展前途。

  【IMF最新報告:全球增長近期內將會放緩】

  來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4月9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表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2019年70%的全球經濟體增速將會下降。全球經濟增長在2017年達到接近4%的峯值,2018年放緩至3.6%, 預計2019年進一步降至3.3%。很多國家的經濟前景仍極具挑戰性,短期內將面臨重大不確定性。報告稱,雖然2019年初的經濟增長疲軟,預計下半年增速將會回升。在2019年下半年回暖的預期下,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回升至3.6%。這是基於阿根廷和土耳其的經濟反彈以及一系列承壓的其他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改善,因此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2020年之後,全球增長將穩定在3.5%左右附近,主要驅動因素是中國、印度的增長及其在全球收入中權重的增加。

  點評:世界經濟增長速度再度出現減緩趨勢,原因之一是信息技術革命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被錯誤的做法抵消。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信息技術革命的成果已經顯現:由於技術進步,生產效率提高,1990年以來,與消費品價格相比,機器設備價格大幅下降。根據市場規律,對價格下降產品的需求應該相應增加。中國踐行了這條市場規律,利用世界範圍的機器設備價格下降的大好機遇,實施鼓勵投資的宏觀經濟政策,展現了經濟活力,提升了經濟實力。但是,世界許多的其他經濟體,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卻錯失良機,採取了錯誤的做法,讓這個百年不遇的發展機遇擦身而過。他們的錯誤在於對資本力量過度放縱。大型資本集團以其強大的市場控制力賺取鉅額利潤,所產生的結果是,近30多年,其他類型的資本資產(如住房和商業地產)和消費品的相對價格降幅極其有限,有些甚至還在上升,致使投資與消費均受到不利影響。用於投資的機器設備很便宜,但企業就是不願投資;用於消費的產品價格高企,消費者購買力有限,不能放開消費。筆者認爲,因放縱資本導致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傳導受阻,是當前世界經濟的重要矛盾。

  【法國衆議院通過“數碼稅”提案 擬對科技巨頭徵稅】

  來源:中國新聞網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當地時間4月8日,法國衆議院以55票贊成、4票反對、5票棄權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一項新的稅法提案,同意向“臉書”和蘋果等科技巨頭徵稅。在法國參議院通過之後,該提案將正式成爲法律。根據這項稱爲“GAFA”的提案,法國將對那些在法國營運的大型網絡公司徵收3%的“數碼稅”,實施日期將會追溯到2019年1月1日。“GAFA”是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和蘋果(Apple)這四大科技巨頭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縮寫。據悉,全球營收只要超過7.5億歐元(約合56.7億元人民幣),在法國營收至少達2500萬歐元(約合1.9億元人民幣)的網絡公司都將被列爲徵稅對象。

  點評:法國對四家大型科技公司“開刀”,對其進行加稅,而不是減稅。這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訴這些大企業:不能再在市場上爲所欲爲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表明,大型企業具有支配市場的強大力量,這些企業對市場的操縱,損害了投資增長、創新發展和收入公平。技術確實在強化市場支配力中發揮了作用,但並不意味着政策制定者應該不作爲。任何削弱促進競爭的政策都可能放大“贏者通喫”的效應。政府應該確保所有公司享有公平的競爭環境;大力改革企業稅收制度,對憑藉市場支配力獲取的超額資本回報堅決徵稅。政府對大型企業的管理,包括加稅,不失爲緩解世界經濟重要矛盾的良方之一。但這不等於不鼓勵技術創新,而是防止大型企業妨害其他企業創新。此外,這些企業一般有國際避稅行爲,加強稅收徵管的國際合作也十分必要。

  【小知識】

  國際避稅是指跨國納稅人利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際稅法和國際稅收協定的差別、漏洞、特例和缺陷,規避或減輕其納稅義務的行爲。對於國際避稅,一般需要通過有關國家爲國內稅法或稅收協定作出相應的補充規定,完善稅收法規或增強管理手段等措施,來杜絕稅法漏洞,防範和制止避稅行爲的出現。同時,也需要國際稅收徵管合作。

  【紅酒、廁紙和意麪 英國民衆脫歐囤貨前三甲】

  來源:新華網

  一項調查顯示,由於擔心“無協議脫歐”可能導致商品短缺,英國民衆最近大量囤貨以備不時之需,其中購買最多的商品是紅酒、廁紙和意大利麪。除此之外,保質期較長的牛奶、咖啡、藥品、麪粉、罐裝西紅柿、豆類和茶也是英國民衆囤積較多的商品。英國作者安德魯 羅森爲此出版書籍《爲“脫歐”做準備:如何在食物短缺中生存》。他說,除常用食品外,自己還囤積了巧克力、餅乾和紅酒等,因爲困難時期更需要零食、酒精飲品等“提振士氣”。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英國三分之一食物通過一套複雜體系從歐盟成員國進口。萬一出現“無協議脫歐”局面,這套體系將無法運轉,導致英國商品短缺。

  點評:英國脫歐一拖再拖,看似不急,英國民衆卻十分着急,已經加緊囤貨。原因很簡單:脫歐之後,英國與歐盟成員國的“貿易紅利”將消失。所謂貿易紅利是指國際貿易可以平抑商品和服務價格,是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的結果。民衆是貿易自由化的最終受益者。英國脫歐是反其道而行之,是加劇世界經濟矛盾的行爲。脫歐尚未實現,不良後果已經顯現。英國幫助的歐盟成員國是農產品出口國,也是英國食品的供應國。英國硬要脫歐,不想再幫其他歐盟成員國,食品來源也就成了問題。看來,英國民衆可能要嚐到商品短缺之苦了。

  編寫:吳應好 點評:侯若石)(中新經緯APP)

  《點石成金》第81期。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