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期八路軍有兩個特點最爲出名,一個是意志力頑強,不論身處多麼艱苦的作戰環境,戰士們依舊能奮勇爭先,拼死對抗日軍。另一個就是寬容,即便再仇恨敵人,但只要他們放下武器選擇投降,我們就會寬容以待,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

  其實中國人的這些特點,並不是到了近代纔有的。就拿第二點來說,自古以來我們就對殺俘虜比較忌諱,主要是覺得殺孽太重恐遭報應,尤其是殺那些沒有反抗能力的人,更是不合適。

  歷史上曾有不少名將殺過俘虜,無一例外都被人罵了個狗血噴頭,即便之前有再多戰功,一個殺俘就足以抹殺所有的功勞。

  最典型的就是名將白起,長平坑殺戰俘四十萬這件事,不知道讓後人指指點點了多少年,即便現在大家對白起已經大有改觀,但仍有人揪着這根小辮子不撒手。

  鑑於古人的慘痛教訓,近代的將領們一般都不會輕易殺俘虜,更不會大規模的屠殺。特別心狠手辣的,譬如軍閥馬步芳那一類不提,正常人反正是不會這麼幹的,因爲做了這種事,基本就留不下好名聲了。

  但在1928年,馮玉祥手下的一員悍將就幹了這種事,在剿匪的時候,將五千俘虜統統殺掉了。若是個兇殘之輩也就罷了,但令人不解的是,此人素有賢名,那他爲什麼要這麼幹?

  屠殺五千俘虜的將領名叫宋哲元,是馮玉祥的得力幹將。他帶兵有方,勇猛忠厚,不管是上級還是同僚,對他的評價都很不錯。

  1928年,宋哲元奉命在陝西地區剿匪,由於指揮高超,用兵得當,他前期的剿匪計劃實施得很順利,很多土匪都抵擋不了幾日就選擇了投降。

  然而,剿匪再順利,也有一些硬茬子難收拾,鳳翔地區的土匪黨玉琨就是塊硬骨頭,宋哲元打了許久都沒拿下,最後只能請馮玉祥派兵支援。

  在多般努力之後,宋哲元用挖地道爆破的方法,炸燬了鳳翔城城牆,成功率領部隊攻了進去,不僅擊斃了匪首黨玉琨,還俘虜了五千土匪。

  按照一般人的做法,會將這些土匪要麼押回後方收編,要麼教育後放走,因爲除了一些頭目之外,大部分的都是小嘍囉,罪不至死。但宋哲元一反常態,直接將這五千俘虜都殺了。

  爲什麼寧願揹負罵名也要殺俘?首先,黨玉琨手下的土匪危害當地百姓多年,都是悍匪亡命徒,遠非一般小土匪可比,即便是殺了也不冤枉。若是改造收編,成功的機率不大,放走恐怕也會繼續作亂。

  其次,陝西地區仍有不少悍匪,之後剿匪可能還要付出更大的代價。而殺掉這些人可以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震懾那些土匪餘孽。

  基於這些考慮,宋哲元下了殺手,將五千俘虜全部槍殺,雖然被人詬病了多年,但對當時的剿匪工作來說,確實起到了不錯的效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