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有關阿拉伯地區的一些歷史人物經歷時,發現他們多有在多個阿拉伯國家生活工作的經歷,很多影視作品也反應了人民在阿拉伯國家之間往來頻繁。阿拉伯地區雖然沒有整合成為一個統一國家,各國之間也存在分歧,但是所有阿拉伯國家都是同一民族同一語言,大部分的國民信奉同一宗教,這為各國之間緊密的往來提供了物質基礎。有沒有比較了解情況的,介紹一下阿拉伯國家的人是如何看待阿拉伯世界的?同一個政黨是否會在多個國家議會中存在?人民往來各國之間上學,經商,旅遊是否頻繁?跨多個國家的公司是否普遍?如果要類比,是否可以類比為類似中國這樣的情況?中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居住的人民多為同一民族,說同一種語言。例如,阿拉伯地區的人民對於從大馬士革到開羅出差,是否類似中國人對於從成都到天津出差這樣的感覺?


在阿拉伯語世界,語言依舊定義著阿拉伯人的特點和精神,『阿拉伯人』實際上指的是說阿拉伯語的人。要把從直布羅陀海峽到霍爾木茲海峽的所有人一概稱為『阿拉伯人』,無異於無視來源地將所有北美人、南非人、澳大利亞人、愛爾蘭人和英國人稱為『英格蘭人』——甚或『盎格魯人』,他們也是這樣一系列流浪氏族,其共同的語言最終成了一個消逝已久的帝國的飄搖殘骸。

節選自Mackintosh Smith的《阿拉伯人:族群、部落與帝國的三千年歷史》。


喜歡這個問題,在阿拉伯國家呆過7-8年吧, 下面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

首先, 阿拉伯人是有整體概念和整體認同的, 除了語言和民族一樣,還有宗教上的認同和羈絆; 比如上世紀的多次中東戰爭,在大部分阿拉伯人看來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的佔領, 對於別的阿拉伯人來說,類似於四川人看待918日本人佔領東北。 這也是阿拉伯國家出錢出兵的原因。 對於現在的敘利亞戰爭,阿拉伯人的感覺還是和外人不一樣,他們對於敘利亞同胞的關懷和同情,也有點類似同胞情。

其次,在工作交流上, 貧窮國家會到富裕國家打工,做生意。 雖然從法律上也是和別的國家人一樣需要簽證,但是心裡上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 相互之間的工作,旅遊,上學也都比較頻繁。 我認識很多在科威特,阿聯酋出生長大的巴勒斯坦,埃及,敘利亞孩子,他們雖然拿著還是父母國的護照,但是他們更覺得自己是居住國的人,也更認同居住國一些。 這個和我們從西部省份到北京,上海打工的有點像。 但是一個巨大的區別是需要簽證,而且在富裕阿拉伯國家沒有移民的可能。 在迪拜的80%以上的居民是外來務工人人員,他們的孩子在18歲前可以辦父母的家屬簽證, 一旦滿18歲,找不到工作或者不能上當地的大學,就要離開出生長大的地方。在這裡長期工作一輩子,沒有工作就必須離開。 和中國西部省份來北上廣打工老了離開不同,不僅僅是房價和經濟原因,還有簽證這樣的法律規定。

再次, 其實阿拉伯人內心裡對於國家概念要弱一些, 更多的是家族,部落,老鄉這些。 很多時候國家其實就是一個大部落或者大部落的聯合。 當然,現在的阿拉伯國家對於國家概念開始發力,灌輸很強。

最後, 這些國家存在巨大的鄙視鏈和利益衝突。貧富差價巨大。這些都不是語言,文化和宗教能搞定的。 還有一點是阿拉伯國家的國體和政體差別巨大,國體有王國(沙特,約旦),蘇丹,共和制,伊斯蘭共和制,聯邦酋長制,聯邦共和制等; 政體有君主專制,議會制,總統制,半總統,君主立憲制 等等。 所以從政治上完全是割裂的,大部分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都不會讓合法的跨國家的阿拉伯政黨存在。


關於阿拉伯世界人民間具體的往來生活,我不夠清楚,但題主的這個疑惑其實我也有。所以我有問過一個來著以色列的阿拉伯人,她雖然拿著以色列的護照,但至今還堅信自己是巴勒斯坦人。阿拉伯世界跟中國不能類比。整個阿拉伯世界其實不是說同一種阿拉伯語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有自己的方言,官方的確存在統一的阿拉伯語但其實沒人講。我感覺阿拉伯世界其實不存在類似中華民族這樣的民族凝聚力,按那個巴勒斯坦姑娘的說法,他們從來沒覺得自己是同一個民族國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