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通訊員 胡洪濤 劉傳保

  4月9日中午12時10分,周口市鹿邑縣高集鄉張行莊行政村,42歲的殘疾人張常海的生命走到終點。4月10日上午,鄭州大學紅十字會的醫療專用車來到村裏,接走張常海的遺體。這位臥病35年的普通農民在離世後,用捐獻遺體的方式給世界留下最後一絲餘熱。

  據介紹,張常海在7歲那年不幸患上骨髓炎,由於家裏貧窮,沒有得到有效治療,導致全身癱瘓臥牀不起。這一躺,張常海竟在牀上躺了35個春秋,從童年躺到中年。但是,臥牀的張常海並沒有與社會完全脫節,喜歡看書、愛看新聞的他時刻關注着外面的世界,也是從新聞報道中張常海知道:無償捐獻遺體、器官以及眼角膜也是幫助別人的方式之一。

  2017年,在鹿邑道德公益志願者的幫助下,張常海遺體申請捐獻書上籤上自己的名字,並動員哥哥及親人同意自己去世後將遺體無償捐給國家。“能捐獻遺體在我們村是難以做工作的,況且常海的哥哥姐姐疼愛他,常海生前費勁周折做通親屬的思想工作,這對於鄉村文明來說,起了個好頭。”村支書告訴記者。

  村支書說,張常海雖然殘疾,但他善於幫助村民,快樂生活,村裏同齡人和年少者樂意和他交朋友,他心地善良。“真捨不得弟弟走,也不想讓他捐獻遺體,可這是弟弟的心願,我們兄弟姐妹疼他、愛他,最主要的還是他實現自己的願望。”張常海的三哥張永義說。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沈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