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快遞業,順豐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快遞行業龍頭,拿下了快遞業很大的市場佔有率,其他“三通一達”則處於挑戰者位置,一直在努力追趕。但是如今,這種情況有所改變,順豐的龍頭位置被“撼動”的風險。從公佈的年報來看,三通一達在部分數據上已經逼近甚至超過順豐。2018順豐完成38.7億件次的快遞投送量,扣非後淨利潤爲34.84億元;中通完成85.2億件次的快遞投送量,調整後淨利潤42.01億元,市場份額達到16.8%,已經領跑快遞行業。

  業務量增速低於同行

  2018年全國範圍內所有快遞企業的總業務量達到507.1億件,比2017年增長了26.6%。在這塊大蛋糕中,順豐取得了38.7億件次的快遞投送量,比2017年增長了26.8%,和行業發展增速基本持平。

  單看順豐,發展速度似乎也還可以,但是讓順豐擔心的是,同行的挑戰者們增速太快。以中通爲例,中通在2018年投送量達到85.2億件次,業務量是順豐的2.2倍,比2017年增長36.98%,遠遠高於行業增速,也高於順豐的增速,其他包括韻達、圓通、申通以及百世匯通的業務量增速也都高於順豐的業務增速,

  順豐的營收高居第一?

  2018年,順豐全年營業收入總額達到909.43億元,中通2018全年營收總額只有176.04億元,其他包括申通、圓通在內的快遞企業更低,從營收來說,順豐的確遠超中通等快遞企業,甚至比三通一達的總和都要多。

  事實上,這樣的對比毫無意義。順豐的快遞網點大多都是直營性質,而“三通一達”除了少部分直營,很大一部分網點都是加盟的性質。而在統計營收數據時,一般只統計直營性質的網點營收情況,加盟的則沒有參與計算。所以,單純的比較營收最終得出順豐的營收遠高於“三通一達”是不合理的,事實上順豐和中通的營收差距並沒有報表顯示的這麼大。

  淨利潤是王道

  業務量代表潛力,營收有點虛,說一千道一萬,只有賺了多少錢纔是真真切切的,因此淨利潤的對比才最能說明問題。

  衆所周知,順豐的網點拓展基本採用直營的形式,而直營網點的成本是要高於加盟網點的,因此,三通一達通過加盟降低了自己的運營成本。

  本來順豐在市場份額和業務量的爭奪上就沒有優勢,現在連淨利潤這一最關鍵的指標都被中通趕超,王衛的順豐遇到麻煩了。

  順豐的“買買買”政策

  快遞業其實是處於產業鏈下游的,上游的大業務量很大部分都是來自於電商以及大物流。三通一達背靠阿里,大樹底下好乘涼,業務量大幅增長自然不是問題。由於阿里、京東把持了產業鏈上游,順豐無奈之下只好進軍電子商務以期解決上游問題。

  順豐投資研發了順豐優選,順豐優選不僅可以解決上游問題,還能帶來一定的潛在用戶,更能解決“最後一公里”的物流,一舉多得。但是順豐本質還是一家快遞公司,電商界水又太深,阿里、京東豈容順豐這個後來者插足電商業務。目前,順豐優選已經陸續關閉了上海、青島等地的門店。

  其他諸如無人貨架、跨境電商等業務也曾開發過,最終都是不了了之,E商圈、豐E食品等電商平臺的推出也沒有很好的效果。僅在2015年到2017年這短短兩三年時間裏,順豐的電子商務非但沒有創造出利潤,反而給順豐帶來了16億元的虧損額。

  電商水太深,順豐進不去,解決產業鏈上游是擺在順豐面前的頭道難題。2018年,順豐重新規劃了發展方向,希望通過收購之路解決上游問題。

  1億美元投資美國物流平臺,55億元收購DHL,大手筆不斷,採購不停。2019年4月1日,順豐又於深之藍達成合作協議。據相關消息,華爲的手機倉庫也將由順豐爲其打造。

  順豐目前雖然遇上了麻煩,但是之前的收購也讓順豐有一定的國際業務,而且順豐在物流、倉儲等方面依然是一流水準。物流對於經濟發展而言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設施,目前國內物流總量還是很大且還有一定的增速發展,順豐和三通一達到底到底誰能搶得先機,還是要看各自的發展規劃以及努力程度了,你們認爲順豐能再順起來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