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歷史

一、古代新加坡與“獅城”傳說

關於新加坡早期的歷史文獻記載非常少,往往只有寥寥數語且稱謂各不相同。關於新加坡的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在3世紀的中國文獻中,新加坡被稱爲蒲羅中,意爲“半島末端的島嶼”。在8~14世紀,新加坡是蘇門答臘的古帝國室利佛逝王朝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貿易中心。長期以來,不斷有中國舢板、印度船、阿拉伯獨桅帆船、葡萄牙戰艦和武吉士人的縱帆船造訪新加坡。據史料記載,1320年,中國元朝曾派人到“龍牙門”尋找大象,1325年“龍牙門”派使臣到中國。“龍牙門”就在今新加坡南岸的岌巴港。1330年,中國元代航海家汪大淵首次來到新加坡島,在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將之稱爲“單馬錫”,當時已經有華人居住。

15世紀,新加坡曾經是室利佛逝王朝的王子拜裏米蘇剌所建立的馬六甲蘇丹國的一個組成部分。

1511年,葡萄牙人佔領了馬六甲,馬六甲蘇丹國滅亡。馬六甲蘇丹馬哈茂德·沙阿率領軍民轉移到了柔佛等地,後來建立了柔佛王國。18~19世紀,新加坡處於柔佛王國的統治之下。

二、英國殖民統治時期(1819~1942年)

18世紀中葉,英國正在擴張其在印度的版圖以及與中國的貿易。他們急需找到一個能夠讓其船隻停泊、維修的港口,以利於在與荷蘭人的貿易競爭中取得優勢。因此,他們通過東印度公司分別在檳榔嶼(現馬來西亞檳城)和馬六甲建立了貿易據點。1805年,託馬斯·斯坦福·萊佛士爵士被派往檳榔嶼,作爲東印度公司在該地的代表。1819年1月29日,萊佛士出發去廖內羣島尋找一個可供從英國或印度前往中國的英國商船停靠的港口,途中他登上了新加坡島。同年2月6日,他和柔佛蘇丹(當時新加坡的統治者)及天猛公簽訂了一個正式的條約,規定英國每年付給這兩個人各8000西班牙元(當時通用的貨幣),以獲得在這裏建立一個貿易港並在島上定居的權利。正是由於萊佛士的遠見,他被尊爲新加坡的奠基人。

到1823年,新加坡已經大大超過英國政府的預計,躍居檳榔嶼之上成爲往來該地區船隻的首要停泊港口。1824年英國和荷蘭簽訂條約,對該地區的勢力範圍進行了劃分,規定馬來亞和新加坡歸屬英國,之後新加坡島由柔佛蘇丹轉讓給英國,新加坡淪爲英國殖民地。此後新加坡的自由貿易政策吸引了亞洲各地甚至美國和中東的商人,成爲英國在遠東地區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當地人口也從150人猛增至1萬人。到1825年,在這個島上進行的交易總值已經超過了馬六甲和檳榔嶼的總和。新加坡作爲著名的自由貿易港,吸引了來自中東、歐洲和美國的貿易商。1826年,新加坡、檳榔嶼和馬六甲合併成爲海峽殖民地,使得這三個港口的貿易都得到快速發展。1832年,新加坡成爲這個殖民地的行政中心。

此時,新加坡的經濟已得到繁榮發展,吸引了大量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到此淘金。新加坡人口開始快速增長,到1860年人口已達到8萬。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爲東西方貿易中心的地位。1870年以後,新加坡成爲世界主要橡膠集散中心。

到了20世紀,隨着包裝工業和汽車業的發展,西方各國對錫和橡膠的需求日漸增長。新加坡有利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爲全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

三、日本佔領時期(1942~1945年)

1941年12月8日,新加坡遭到日本炸彈的轟擊。1942年2月,日軍穿過柔佛海峽進入新加坡,英軍不敵日軍,新加坡落入日本人手中。日本人將新加坡改名爲昭南島(南國之光的意思),開始了爲期三年零六個月的殖民統治。由於新加坡華人華僑曾大力援助中國抗日,又組織義勇軍進行抵抗日軍入侵新加坡,因而遭到日軍的忌恨和瘋狂報復,大量新加坡華人在日本人的大肅清運動中被殺。期間,由於日用必需品短缺,很多人死於營養不良和疾病。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5日,英軍東南亞戰區統帥蒙巴頓將軍以“接受日軍投降”和“維持秩序”爲由,率軍佔領新加坡,重新恢復英國的殖民統治。

四、邁向自治與合併(1945~1962年)

英國殖民者雖然捲土重來,但他們面對的是與戰前完全不同的局面。經過抗日戰爭的洗禮,新加坡人民痛恨殖民統治,強烈要求掌握自己的命運。1946年1月,英國發表《馬來亞和新加坡——關於未來的憲法的聲明》,當年12月又發表《馬來亞政制建議書》,其內容是實行“新馬分治”,新加坡成爲英國的直屬殖民地,而馬來半島(包括檳榔嶼和馬六甲)則成爲馬來亞聯盟。

隨着民族主義反抗情緒的不斷增長,反殖民統治的鬥爭風起雲湧,不斷推動新加坡走向民族獨立。1948年3月,新加坡舉行立法議會大選。4月立法議會成立,在22個席位中擁有6位民選議員。1955年4月,由社會黨和工黨聯合成立的勞工陣線成立了首屆民選政府,勞工陣線領袖大衛·馬紹爾任首席部長。

1956年3月12~18日,新加坡爆發“獨立運動周”,20多萬各族人民在獨立意見書上簽名,要求結束殖民統治,實現獨立。由馬紹爾率領新加坡各黨派聯合組成的13人獨立代表團赴倫敦與英國政府就獨立問題進行談判,但沒有取得成果。馬紹爾回國後辭職,他的副手林有福接替他任首席部長,並繼續與英國政府就新加坡自治問題進行談判。1958年4月1日,雙方達成協議,簽訂《關於新加坡自治談判報告書》。1958年5月,英國和新加坡共同起草了《新加坡自治法案》;8月1日,《新加坡自治法案》通過;11月,英國女王頒佈了該法案。

1959年新加坡再次舉行大選。人民行動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在51個議席中佔據了43席。6月5日,新加坡自治邦政府成立。人民行動黨祕書長李光耀律師出任新加坡首位總理。

1961年5月,馬來亞首相東古·阿卜杜爾·拉赫曼提出建立馬來西亞聯邦的主張。馬來西亞聯邦將包括馬來亞聯邦、新加坡、沙撈越、沙巴(北婆羅洲)和文萊。李光耀欣然接受了這一主張。李光耀認爲,在政治上,通過參加馬來西亞聯邦,新加坡可以儘快結束殖民統治,贏得獨立;在經濟上,有利於鞏固和發展新加坡與馬來亞的密切的經濟聯繫,利用馬來亞的原料和市場,加快新加坡實現工業化的步伐。1962年9月1日,新加坡就是否併入馬來西亞聯邦進行公民投票,結果73.8%的人贊成合併。

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聯邦成立,原先計劃中的文萊沒有加入。新加坡成爲聯邦中的一個州,但享有教育和勞工方面的一些自治權。

五、獨立建國後的新加坡

新加坡和馬來亞在爭取民族獨立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合併,但合併後雙方的分歧逐漸明顯,最終導致分離。

新加坡是馬來西亞聯邦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但它的經濟發展嚴重依賴馬來半島這一腹地。合併以後,因爲害怕來自新加坡的競爭,馬來西亞聯邦內遲遲沒有取消各地區的關稅,建立共同市場。中央政府投資興建的企業一般都安排在馬來亞部分,引起新加坡的不滿。按照合併前達成的協議,合併後新加坡收入的40%應上繳中央政府,60%留給自己支配。但中央政府覺得新加坡在這方面太特殊,一直企圖拿走這60%的留成。

在中央政府領導人選、聯邦中央議會議席分配上,新加坡認爲自己的代表性不夠。新加坡的政黨是人民行動黨,馬來亞的執政黨是由馬來人、華人和印度人的三個主要政黨組成的聯盟黨。新馬合併後,這兩大政黨都到對方的地域開展活動。雙方雖然沒有動搖對方的政治地位,但憂慮和不安在增長。馬來亞方面尤其擔心人民行動黨的影響力。在1964年4月馬來亞的選舉中,馬來亞民族統一機構的一些領導人誣稱李光耀“搞中國沙文主義”、“敵視馬來人”,企圖在馬來亞建立華人統治。當年的7月和9月,在一些馬來民族主義者的鼓動下,新加坡的馬、華兩族連續發生流血衝突事件,經拉赫曼和李光耀會晤協調後衝突雖然停止,但兩族間的關係依然緊張。最核心的問題是,雙方在關於建立聯邦國家的一些根本性問題上的看法截然不同。

1964年11月,李光耀在人民行動黨成立10週年紀念大會上提出建立統一的馬來西亞民族,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權利。這一主張遭到馬來亞統治集團的堅決反對。馬來亞民族統一機構一貫強調馬來人特權,要求建立馬來人的馬來西亞,他們甚至提出要逮捕李光耀。至此,雙方矛盾已經無法調和。爲避免發生民族衝突的悲劇,拉赫曼政府斷然決定讓新加坡分離出去。1965年8月9日,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聯邦,宣佈成爲獨立的新加坡共和國。新加坡共和國成立以來,實行議會共和制,一直由人民行動黨執政。

新加坡獨立後,一直表示要在適當的時候與中國建交。1990年10月3日,中新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新加坡主要旅遊景區景點

(1)聖淘沙。位於新加坡島南面5000米,東西長4000米,南北寬1600米,面積3.47平方千米,是新加坡第三大島。曾是英國海軍基地,原名絕後島,1972年開闢爲旅遊區後改成現名。“聖淘沙”是馬來語“寧靜”、“和平安寧”的意思。熱帶陽光、海灘海浪、魚類、蝴蝶、歷史遺蹟、藝術表演等,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地的遊客,使聖淘沙成爲新加坡具有代表性的旅遊名勝之一。島上的主要景點包括英國海軍遺蹟西洛索堡,展示新加坡人航海業發展和新加坡港成長曆史的海洋博物館,擁有各種海洋動物的珊瑚博物館,收藏3000多種蝴蝶的昆蟲館,每半小時人工噴發一次的火焰山,藝術中心,噴泉花園,亞洲村,夢幻水上樂園,以及表現先驅人物、傳統習俗、二戰中英軍向日軍投降和後來日軍向盟軍投降場景的蠟像館。2000年底又增設太空遊樂園,遊客可乘氣球升空鳥瞰新加坡市景。

東南亞各國曆史與文化(4)新加坡篇

(2)魚尾獅公園。位於新加坡河口左岸,建於1972年。這裏矗立着一尊獅頭魚尾塑像,高8米,重40噸,是新加坡雕刻家林浪新1964年爲旅遊局設計的形象性標誌。口噴泉水的獅子象徵新加坡是座“獅城”。魚尾象徵古城“淡馬錫”,代表新加坡是由一個小漁村發展起來的。遊客站在塑像底下,既可遠眺海面,也可回望新加坡繁華迷人的市景。公園周圍地帶聚集了新加坡著名的地標性建築如濱海藝術中心、政府大廈、高等法院、維多利亞劇院、萊佛士銅像等,爲遊客必到之處。

東南亞各國曆史與文化(4)新加坡篇

(3)新加坡植物園。位於新加坡東陵區荷蘭路附近,是世界聞名的熱帶植物園之一。它建於1859年,因爲是英國人萊佛士所創辦,故當地人稱爲“紅毛花園”。植物園佔地3200平方米,以研究和收集熱帶植物、園藝花卉而著稱。胡姬花是園內最有特色、最吸引遊人的一個植物品種。園中有專門種植胡姬花的花圃,花圃內展出有2萬多種胡姬花。

新加坡植物園曾見證過一次載入史冊的、植物學研究領域的重大事件。該園曾把原產於巴西的三葉橡膠引進,併成功地培植起來,從而一舉改變了東南亞經濟,使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成爲世界主要的橡膠生產地。

東南亞各國曆史與文化(4)新加坡篇

(4)裕廊飛禽公園。位於新加坡西部裕廊鎮貴賓山坡,是世界著名的鳥禽公園之一。1971年開放,佔地20多公頃,設有95個鳥舍、6個池塘和10個鳥禽可以隨意飛翔棲息的園地,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360多種、8500多隻不同的鳥禽,甚至有來自南極大陸的企鵝。在這個人工的“世界最大鳥籠”裏,各種鳥類自由覓食,盡情嬉戲。遊客可徒步觀賞,也可乘車遊玩。公園每天舉行4場飛禽表演。

東南亞各國曆史與文化(4)新加坡篇

裕廊飛禽公園的鸚鵡

(5)天福宮。位於市區源順街,是新加坡最古老的中國式廟宇之一。1821年先有了土廟,1839年正式建殿。宮內正殿供奉天妃,也就是海神“媽祖”,因此又稱媽祖宮。此外還祭祀千手觀音、孔子、伽藍、開漳聖王和城隍爺等。懸掛中國光緒皇帝御筆“波靖南溟”匾額,另有一塊中國清朝駐新加坡領事左秉隆題寫的“顯徹幽明”匾額。這裏很長時間都是福建會館的所在地,今仍屬福建會館管轄。天福宮於1906年和1976年兩次大規模修繕,1998年又耗資380萬新元進行修復,並新增了釋迦牟尼像,於2001年1月23日即當年的農曆除夕重新開放。

東南亞各國曆史與文化(4)新加坡篇

(6)1819年,萊佛士來到新加坡時,因爲開墾之需,從中國的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招募了大批的勞工。這些勞工也是今天的新加坡華人的先輩。最早的華工就聚集在牛車水。“牛車水”因華人每日都得用牛車運來淡水洗澡、飲用和沖刷街道而得名。

牛車水的建築都是兩三層高的舊樓房,大都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屋頂覆蓋中國式的瓦,柱子呈中國廣東風格,而窗戶和房屋上的裝飾及一層的走廊卻是18世紀古羅馬的樣式,這種奇特的建築混合體被稱爲“巴拉斯式風格”。

如今的牛車水,已成爲遊客感受新加坡“唐人街”文化內涵的某種形象標誌。

東南亞各國曆史與文化(4)新加坡篇

(7)小印度。小印度指的是新加坡市區實龍崗路及其周圍一些街巷在內的印度移民聚居地。20世紀20年代時,美國人貝里斯提擁有並控制着這一地區。當時爲了開墾甘蔗園,他從印度招來了很多泰米爾裔勞工,後來他的生意失敗了,這片土地也被廢棄,印度勞工們便在此建立他們的家園,將其看作自己的鄉土,“小印度”之名便由此而得。

東南亞各國曆史與文化(4)新加坡篇

小印度成爲新加坡的一大旅遊熱點,是因爲這裏有濃鬱的印度生活氣息。一進入小印度,耳畔是風格獨特的印度音樂,周圍是那種讓人沉迷的強烈的香料氣味。商店裏陳列着銀器、銅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寶、茉莉花環和絲制紗麗等,其價廉物美讓遊客滿心歡喜。小印度區域還有兩處勝蹟,即維拉瑪卡里雅曼興都廟與千燈寺。

新加坡飲食文化習俗

許多新加坡華人是中國東南沿海移民及其後裔,因而在飲食上比較喜歡甜食,尤其是廣東菜。高層知識家庭早點喜歡喫西餐,主食愛喫米飯和包子,不喫饅頭,下午一般要喫些點心。橘子蛋糕是華人喜愛的甜食。華人愛喫的菜有鯊魚片、油炸魚、炒蝦仁、咖喱牛肉、魚香茄子等。新加坡鄉土菜“娘惹菜”是用豬肉和曬乾的蕈加上椰子果乳、紅辣椒等調製而成。

馬來人遵從伊斯蘭教習俗,禁酒,不喫紅肉,不喫宰殺前已死的動物的肉和血,愛喝咖啡和紅茶,愛嚼檳榔。他們以大米爲主食,愛喫帶辣椒的菜,尤其愛喫咖喱牛肉,還愛喫一種發酵過的臭豆。馬來菜常用椰奶和辣椒作配料。有一種“三巴”辣椒糊,是用番茄、蒜、胡椒、鹽等製成,味道刺激。著名的小喫有沙嗲烤肉串,它是將一串串醃好的牛肉、羊肉或雞肉在火炭上烤熟後,再蘸上用花生及椰漿調製而成的沙嗲醬,喫起來非常美味。

馬來人招待客人只用冰水或茶水作飲料,而不用酒。就餐時,男子兩腳交叉在前,盤腿而坐,婦女則屈腿而坐。用餐時,馬來人習慣用右手取物,不用左手。在馬來人的文化中,左手被認爲是不潔淨的。因此,用手取食,一是不能用錯手,二是用餐前必須洗手。忽視這些細節,會被人認爲不禮貌。

印度人愛喫大米飯和印度羅提(Roti)餅,飲紅茶、咖啡、冷開水,禁食牛肉,也不食蛇肉。麪粉加紅糖、用油炸做成的“甜肉”,是印度人尤其是老年人喜食的風味小喫。印度菜大部分使用一種叫馬沙拉的調味品,它主要是提取植物的根、葉、果實、種子製成,放入食物中以增加香味。

印度菜有15種以上的傳統烹調方法,大體可分北印度菜和南印度菜兩大菜系。北印度菜味道比較溫和,辣味適度,主要與蝦、羊肉、雞肉、蔬菜等和咖喱飯一起喫。宮廷菜坦德利雞(用酸奶酪炙烤的小雞肉)是北印度菜的代表之一。泰米爾人常喫的南印度菜味道強烈、辛辣,將蝦、羊肉、蔬菜放在香蕉葉子上和咖喱飯一起喫。

新加坡人有喫午茶的習慣,這是當年英國人傳入的習俗,但新加坡人又加入當地的特色。午茶除傳統的蛋糕、三明治、紅茶外,點心還有面類、比薩餅、炸雞、馬來點心,飲料還有中國綠茶、咖啡、豆奶等。

新加坡餐飲業首創的一大特色就是“小販中心”。這是一種類似中國夜市的美食中心。它把售賣各式各樣熟食的小販攤點都集合到一個屋檐下,食客們在一個地方,就可以同時喫到新加坡幾乎所有種類的地道美食。“小販中心”一般都有上百個攤位。一個個食攤依次排列,提供不同菜餚,現做現賣,確保新鮮。

“小販中心”的前身就是路邊攤。政府出於衛生和管理的角度,逐漸將所有的路邊攤歸攏,統一集中起來。其實從路邊攤到“小販中心”,不單是多了遮風擋雨的堅固頂蓋和潔淨的環境,有了整齊劃一的坐椅和攤位,也無形中發展出了新加坡獨有的庶民飲食文化。

新加坡民族傳統節日風俗

新加坡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節日也豐富多彩。在新加坡,各個民族大都保持着各自的傳統習俗,並相互融合。新加坡的法定節日有10個,分別是元旦、春節、勞動節、國慶節、衛塞節、開齋節、哈芝節、聖誕節、耶穌受難節和屠妖節。春節放假兩天,其他節日放假1天。全年帶薪假日共11天。

1.春節

春節是中國的農曆新年,也是華人最大的傳統節日。因新加坡華人主要是中國東南沿海移民及其後裔,所以新加坡的春節習俗與中國福建、廣東、海南比較相似。節前大掃除,裝飾房間。門上貼春聯,貼“福”字,寄託對新年的期盼和祝願。在客廳擺上一盆桃花、銀柳或橘子樹,桃花象徵幸福,銀柳象徵生意興隆、財源廣進,橘子象徵大吉大利。臘月二十四日送竈王。大年三十日喫團圓飯,給小孩壓歲錢,守歲。初一拜年,給紅包,喫甜花糕。春節期間,一般公司、商店也貼春聯和擺放桃花、銀柳或橘子樹,祈求新的一年生意發達、萬事如意。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加坡每逢春節都要舉行大型的“春到河畔迎新年”的活動。

2.端午節

端午節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是爲了紀念中國著名愛國詩人和傑出政治家屈原。每年端午節到來之時,人們把米團扔進大海,據說是爲了吸引那些魚和海怪,以防止他的軀體被吞食。在新加坡,端午節慶祝活動最出色的部分就是東海岸公園的國際龍舟邀請賽。在這一年一度的節日中,來自世界各地的龍舟隊伍雲集於此。

3.中秋節

華人在農曆八月十五慶祝中秋節。節日期間,當地的孩子們拿起傳統的五顏六色的燈籠到處遊玩,而各種各樣的月餅是人們自己享用或送禮的應節食品。到了夜晚,裕華園就成了節日焦點,因爲這裏通常有傳統燈籠展和猜燈謎的活動。

4.開齋節

馬來人最重要的節日當屬開齋節,每年回曆九月,穆斯林從日出到日落都要禁食,戒食一個月後見到新月纔可開齋。新加坡的開齋節極爲隆重,伊斯蘭教徒一大早就進行禱告,男女老少皆沐浴更衣,然後探親訪友,舉行慶祝活動。每個家庭還要向窮人施“開齋捐”,而且還會點亮一盞盞彩燈,準備好以椰葉包裹的米糕、以椰奶烹煮的牛肉、椰肉炒紅辣椒等豐盛的菜餚。和中國新年一樣,伊斯蘭教徒也在這期間打掃住屋、拜訪親友、添購新衣、準備特殊食品,並且懇求長輩原諒晚輩的過錯。

5.哈芝節

哈芝節也稱宰牲節、古爾邦節。按伊斯蘭教曆法,每年的12月10日是宰牲節,以紀念先知亞伯拉罕爲真主所作的奉獻。穆斯林聚集在清真寺祈禱後,便會舉行“獻祭”儀式。儀式中會將人們奉獻的羊宰殺,其中三分之二的肉分發給窮人,剩下的肉分給那些奉獻祭品的人。這種方式使整個穆斯林社會團結一心,互相照顧。餘下的時間穆斯林會用來走親訪友。

6.屠妖節

屠妖節,或稱爲燈節,是印度教教徒慶祝光明戰勝黑暗、正義擊敗邪惡的節日。屠妖節亮燈儀式標誌着慶祝活動的開始。節日期間,家家戶戶會把房屋打掃乾淨,在住屋周圍點上燈,迎接守護神和幸運女神。印度教教徒會舉行盛大慶典,用車載着神像遊行慶祝。有些教徒身上負着鐵架,刺着銀針,向神表示謝恩或贖罪。節日期間,人們去寺廟做禱告。每個家庭也會烹煮香濃四溢的節日佳餚。慶祝中心在小印度一帶,小印度的寺廟和街道用彩燈和花環精心裝飾,再加上五彩的拱門,整個地區被點綴得格外絢爛。

7.衛塞節

衛塞節是佛教的重要節日,時間是5月10日。佛教有佛誕節、佛成道節和佛涅槃節,分別紀唸佛祖釋迦牟尼的誕生、成佛和圓寂。東南亞國家把這三個節日合在一起,稱衛塞節。節日期間,佛寺要舉行法會等宗教活動。

8.聖誕節

聖誕節是紀念耶穌基督誕生的節日,時間是12月25日。節日前,人們用燈光和燭火裝飾房間和常青樹(聖誕樹),寄送賀卡,向小孩和窮人贈送禮物。節日期間,家人儘量團聚,並走親訪友,互相饋贈。聖誕節一般和公曆新年連在一起慶賀。

9.耶穌受難節與復活節

耶穌受難節是在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日,是紀念耶穌犧牲的節日,是一個莊重的節日,受難節之後的星期日便是復活節,慶祝耶穌的復活。受難節與復活節都是紀念和感恩的節日。

社交禮儀和禁忌習俗

去新加坡旅遊前應該知道當地人的社交禮儀和禁忌習俗,在新加坡這個多民族的國家裏,各民族都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生活習俗。獨立以後,政府奉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政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慣,同時發揚各民族優秀的文化,提倡文明禮貌,使新加坡社會逐漸形成相互尊重、民族和睦的良好風氣。

(一)社交禮儀習俗

1.日常交往禮節

在日常交往中,要注意衣着整潔,講究衛生。衣着邋遢,不刮鬍須,會被人輕視,或被認爲是對對方的不尊重。收到禮品時,要本着禮尚往來的原則,回贈同等價值的禮品。禮品要注意包裝。送禮應用右手以示鄭重。除非對方要求,一般不要當面打開禮品。

2.見面禮節

新加坡人見面時,通常互相握手。熟人見面也可以點頭示意。印度人見面時一般是雙手合十致意。馬來人則按伊斯蘭教習俗,雙手合在一起,互相在手面手背輕拍幾下,然後把手貼住額角或嘴脣。

稱呼方面,對男性可稱先生。如果對方年齡較大,則年輕者應稱年長者爲老先生或某老。如果知道對方的職位,可直接稱呼某經理、某總經理、某董事長等。對女性可稱呼小姐,對年長女性可稱女士。如果知道她的職務,也可稱某經理、某總經理、某董事長等。

3.談話禮節

同人談話時,一定要認真傾聽,目視對方,以示尊重;不要東張西望,更不要隨意打斷對方說話。在新加坡,談話時雙手貼在臀部,是表示你在發怒的姿態。除非你真在發怒,否則千萬注意不要把雙手貼在臀部。

4.宴請和聚會禮節

新加坡人招待客人,一般是請喫午餐或晚餐。如果赴宴,可以帶一束鮮花或一盒巧克力作爲禮物。客人的言談舉止應穩重有禮。如果在主人家做客,喫完飯應主動幫助收拾和清洗餐具。與馬來人、印度人一起喫飯時,注意不要用左手。

(二)日常禁忌習俗

1.生活中的行爲舉止禁忌

新加坡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與人交往時,儘量不要詢問和談論個人的性格、配偶情況、宗教信仰等,因爲這些都屬於個人隱私。新加坡有自己的政治社會特色,所以也不要議論當地的政治或民族、宗教方面的問題。

新加坡人不喜歡聽“恭喜發財”的祝詞,因爲他們所理解的“發財”是發“不義之財”。和其他大多數東南亞國家一樣,新加坡人視頭部爲心靈所在,頭被人觸摸即被視爲受到侮辱。千萬不要摸別人的頭尤其是小孩的頭以示親熱和善意。

在色彩方面,絕大多數的新加坡人都非常喜歡紅色。他們認爲,豔麗奪目的紅色,是莊嚴、熱烈、喜慶、吉祥的象徵,而且還具有激勵人們奮發向上的作用。在一般情況下,黑色、紫色不爲新加坡人所歡迎。在他們的意識裏,黑色、紫色代表着不吉利。另外,新加坡人對白色也普遍看好,視之爲純潔與美德的象徵。新加坡目前的國旗,就是由紅色和白色兩種色彩構成的。

就數字而論,新加坡人對“4”與“7”這兩個數字的看法不太好。這主要是因爲,在華語中,“4”的發音與“死”相仿,而“7”則被視爲一個消極的數字。

在日常生活裏,新加坡華人對傳統民俗非常講究,吉祥字、吉祥畫在他們的周圍隨處可見。最受他們喜愛的吉祥字有“囍”、“福”、“吉”、“魚”等。最受他們歡迎的吉祥畫,則有表示“平安”的“蘋果”,表示“和平”的“荷花”,表示“力量”的“竹子”,表示“幸運”的“蝙蝠”等。

新加坡是多民族國家。馬來人多信奉伊斯蘭教,不養豬,不喫豬肉,只喫食草類動物,如牛羊肉。印度人則視牛爲聖物,不殺牛,不喫牛肉,而喫羊肉和豬肉。

2.宗教活動中的禁忌

清真寺是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非常神聖。非穆斯林如要進入,必須事先徵得同意,並由穆斯林陪同。進入時須脫鞋,並從右門進入。

新加坡注意維護宗教的嚴肅性,尊重各宗教的創始人,反對使用如來佛的形態和側面像,禁止在商業活動中使用宗教名稱或象徵性標誌。

3.政府禁令和民間避諱

在新加坡,人們普遍講究社會公德。政府通過採用“法”與“罰”這兩大法寶,去促使人們提高社會公德意識。在今日的新加坡,講究社會公德,可以說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去新加坡時,對於這方面的情況,必須心中有數。例如,在新加坡,公共場所不準嚼口香糖,過馬路時不能闖紅燈,“方便”之後必須拉水沖洗,在公共場合不準吸菸、吐痰和隨地亂扔廢棄物品。不然的話,就必受處罰,需要交納高額的罰金,搞不好還會喫官司,甚至被判笞刑鞭打。

新加坡提倡節約,在飯店喫自助餐,取到盤中的食品應全部喫完,否則會受到按餐費加倍的處罰。

新加坡政府廉潔,精英治國,勤奮高效,法制健全,政治穩定,種族和諧,人民安居樂業。政府推行自由貿易,不斷引進人才,積極發展科技、教育和經濟,加上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新加坡迅速崛起,成爲東盟國家的典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