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綠皮書》上映了,很多觀衆對此影片深有感觸。不僅因爲它獲得了美國奧斯卡獎,更因爲它講的是一個曲折人性的故事。說起黑人種族電影,您可能看過這樣幾種“搭配”:比如白人拯救黑人的老梗,《被解放的姜戈》中德國賞金獵人舒爾茨買下黑奴姜戈,讓其重獲自由的故事;黑人自我救贖的新梗,《黑色黨徒》中一位黑人警官,爲了打破種族歧視,加入3K黨開啓臥底生涯,成功破壞多起惡性活動的故事;《觸不可及》中黑人混混和白人富翁之間的友情故事。還有熱播的另一部影片《三個廣告牌》,但無論哪部,都沒有一部像《綠皮書》那樣,令我們感到人性的複雜多變和矛盾交織。

  電影結束,走出影院,一人問另一個,你什麼感受。他說,挺複雜,像教育片。看似講了一個種族歧視的故事,但又不全是,劇情簡單,一開始就能聯想到故事的發展和結局。但很耐看,120分鐘一點都不覺着長,有些意猶未盡。這是電影最吸引我的地方,它能在短短兩個小時演繹一段耐人尋味的故事,讓我們穿越時空,來到一個不曾去過的國家,感受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和他們如何面對與度過。

  以下是一位網友對此影片的感受和深度解析:

  影片《綠皮書》很俏皮地讓司機與僱主頻頻發生摩擦。不是針尖對麥芒的對峙,而是雜糅着挑釁、無奈、好奇與容忍,把彼此的“進犯”,轉變爲一種極富感染力的瞭解與接納。

  歧視和偏見並不僅存在某一方某一類,而是存在於每一個人心中,存在於世界的各個角落,存在於每個不對等身份的人身上。

  “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儘管唐利處處受限,處處被歧視,可他依然活得體面,充滿勇氣,像個戰士,絕不能丟了尊嚴。

  在經歷了被歧視後,卻依然面帶微笑的和歧視他的人握手,就連託尼都忍不住問同行的音樂家:他是怎麼做到還能笑着跟他們握手的?音樂家回答道:“因爲除去偏見需要勇氣,成爲天才還不夠,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

  在外人看來,雪利是一個有知識有涵養,最受尊重的偉大鋼琴家。但事實是他既沒有被白人接受也沒有被黑人同胞理解。於是他與誰都疏遠,陷入自我的孤獨中。幸運的是,他遇見了一位不那麼高雅的託尼。“如果我不像黑人,又不是白人,你告訴我,我到底算什麼?!”世界上孤獨的人,都是因爲害怕邁出第一步。

  自始至終,一些觀衆一直盯着白人託尼,看他說話大咧咧的神態,看他喫漢堡滿嘴流油的樣子。他很招人喜歡,因爲他活的真實,高興就高興,生氣就生氣,喜歡就喜歡,對發生在身邊的事反應直接,表現直白。但是,他沒錢。爲養活老婆孩子,他什麼都幹,與別人賭錢喫熱狗,一連喫下26個,他贏了。只要能掙錢,他願意幫人處理任何棘手問題。他身上有種磁石般的吸引力,他不裝,不假,自由自在,彷彿沒有煩惱,除了沒錢。

  雪利博士,黑人音樂家找到託尼,希望他能成爲自己南方巡演的司機兼管家。託尼答應了,只負責開車,不負責其他。故事在巡演途中展開,因爲種族歧視,黑人音樂家一路遭遇各種不公待遇,託尼用暴力一一化解。雪利教會託尼給老婆寫情書,教會他體面的生活,如何活的有尊嚴。三分之一時間,他們坐在車裏,觀念衝突不斷。8個星期巡演之路,兩個朝夕相處的男人彼此影響,相互改造,結下深厚友情。

  坐在同一部車裏的兩個人。雪利是鋼琴家,與總統是好朋友,但他來到南部地區卻像所有黑人,活的低下而卑微,哪怕他有身份,還有錢,卻無法走進白人出入的餐廳,正常享用美食。託尼是街頭混混,無正當職業,靠打工掙錢,但他在南部地區活的像個老闆,哪怕他是被僱用的臨時工。

  通過這些我們看到,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奇怪,人與人就是這麼不同,但人與人之間同時也會有一種很奇妙的相遇。

  原本應該是與他們有相同境遇的黑人唐,卻西裝革履,享受着白人的服務,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上流社會裏。田野裏的那些黑人農民的眼神特別的真實,那種疑惑,如針一般扎着他的心,也在觀衆的心裏重重一擊……

  沒有太多宣言或者口號,《綠皮書》對於種族歧視與反抗的展現幾乎都依靠着簡潔的鏡頭語言來完成,既沒有說教也沒有大道理,一切盡在不言中卻足夠發人深省。而在託尼與雪利之間,導演還巧妙的安排了後者幫助前者給妻子寫信的橋段,爲電影最後那場聖誕聚餐的情感高潮做出了非常充分的鋪墊,這也是整部電影的高明之處,用溫暖人心的力量去展現嘗試包容或許會事半功倍。

  電影的那一個經典片段令人難以忘懷,音樂的符號屬性被摧毀了,再也不是身份的象徵,而成了真正的需要;精英和勞動者之間也處於平等地位,雪利被自己的同胞所接納。更重要的是,作爲勞動者的黑人、被歧視的黑人、以藝術爲樂的黑人在即興演奏中得到聯合,爵士樂也不像流行樂中標準化的身份消費,而是迴歸原本的屬性。

  在這一刻,影片的意義就不僅僅是簡單的人物成長、角色和解,而更多地代表着:儘管社會仍充斥着各種各樣的歧視,但人並非不可改變,氛圍也並非不可戰勝。就算平權之路還是“道阻且長”,未來也並非遙不可期。

  結語——

  人類的祖先從非洲大草原一路走來,足跡遍佈世界各個角落,因地域、氣候和食物的變化,逐漸演化爲不同的人種,呈現完全不同的膚色。人類同宗同源,本無任何差別,沒有國家,沒有民族,沒有種族,是一羣從樹上跳下,直立行走的猴子。後來,人類創造了勞動工具,有了果腹的食物,有了社會和階層,有了戰爭與殺戮,有了歷史與文明。人類越來越進步,也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難懂。

  《綠皮書》讓我們看見不曾去到的過去,無法抵達的未來和可以改變的現在。靜靜坐下來,回想整部影片,最大的感受是改變。一個人觀唸的改變,習慣的改變,認識的改變和生活的改變。如果沒有種族歧視,也就不會有“綠皮書”,不會有這個真實故事的發生。正如我們的生活,充滿變數,充滿希望,充滿溫情,但同時也會有磨難,挫折,痛苦,地位歧視。

  如同我們每天的生活一樣,我們會因爲某個人,某件事,某部電影,做出一些不易察覺的改變,究竟改變的是什麼?大概是自己想要成爲,卻還未抵達的樣子。

  每天思考20句話,多讀開悟踐行,遇見最好的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