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及1960年代时,一般普遍认为管理是可以跨国界、具有同质性及世界通用的,认为健全的管理是让各个社会变得更接近的方式,而这样子的思维支配了70年代以前的管理,并称呼这样子的模式为「汇流假说」(Convergence Hypothesis)。但是这却在各个环节上被发觉是与事实不符,仍然在不同的社会中存在文化的差异,造成管理的关键性问题。
而在管理之中,对于国籍属性的重要性则有三个原因,第一为政治性的,如在法律的见解上,不同国家就有不同的认知;第二为社会性的,认为国籍即为辨认的符号;第三为心理性的,如因为自己的经验,所看到、所认知不同国家及人的情况就可能有所不同。
此篇在「各国人的性格」(National Character)之定义限制在国家的文化上,并排除基于地区性、社会阶层、职业、宗教、年龄、性别、家庭等在团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并且这里先坦白从宽,对于「文化」并无科学性的用语,而且有时对于各国人的性格之陈述是流于印象。不过此篇是个长时间的调查研究(1967-1978),调查范围横跨50个国家,发了超过116000份问卷 ,对于以往的刻板印象仍旧具有实证意义,其目的之一在于运用较佳的定义及基于实验性的专门术语来描述文化的概念,并且使用系统性搜集的资料,而不只用印象来解释。
在实证过后,作者发现有四个国家文化的面向来解释各国人的不同,分别为:1、个人主义、集体主义;2、大、小的权力距离;3、强与弱的不确定性之避免;4、阳性与阴性的结构。以下分别简介之。
一、首先以是否为个人主义及国家人民财富指标GNP来观察各国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个人主义高者,GNP越高,反之亦然。二、以权力距离的远近(上层主管与下层员工在权力上所感受的亲疏远近)及个人主义高低来观察各国是否有差异,结果呈现四种型态的国家;但比较呈现权力距离越近,个人主义主义越高之情势,反之亦然。三、以不确定性避免之强弱(如工作的安定性)及权力距离的远近来观察各国是否有差异,结果明显发现呈现四种型态的国家。四、以社会中阳性阴性孰重孰轻与不确定性避免之强弱来观察各国是否有差异,结果发现呈现四种型态的国家。
这四种面向在三个层面-领导方式、组织架构、动机行为-显示出各国不同的文化性。在领导方式上,美国则是个人主义高、权力距离近,显示出基于私利而缺乏对于社会及他人的「责任」,在美国的领导理论中显然是没有出现的。在组织架构上,法国的权力距离远、不确定性的避免强,导致出金字塔的阶层型态,与英国的权力距离近、不确定性的避免弱而呈现的聚落型市场型态明显不同。在动机行为上,则结合个人主义、不确定性之避免、阳阴性结构来探讨,也发现出各国人在一些环节上的特质确实不同。
总之,三十年前全球化议题正在萌芽之时,已开始有实证研究来佐证各国在「美国管理」理论上的不切实际,需针对各国自有的背景来作适度的调整,例如日本对于品管圈的调整使用则让美国重新审思自己使用上的瑕疵,而一些国家直接套用美国式管理之失败,则是文化敏感性上的不足的可能。此篇研究正好对症下药,提出例案来对于既有的现象得出有力证据,并且对于日后在比较政治及比较文化上有相当之助益。


1.Hofstede, Geer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Washington: Fall 1983. Vol. 14, Iss. 2; p. 75 (15 pages)
2.Hofstede, Geert. National Cultures in Four Dimensions: A Research-Based Theor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Nations.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anagement & Organization. White Plains: Spring/Summer 1983. Vol. 13, Iss. 1,2; p. 46 (29 page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