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看见一些优秀的建筑,会十分佩服建筑师的匠心。除了外观吸引之外,其实内里还有非常多的学问,建筑师还要顾及用料及风水等各方面。常人可能一时间不能察觉到其中妙处,但一经理解后,便更能明白当中的博大精深。建筑师苏子崴(Tszwai So)更以「情感建筑」为理念,设计最适合当地人与文化的建筑,并赢得了不少奖项与掌声。就让他为我们娓娓道来何谓「情感建筑」吧。

建筑师成长之路

苏子崴毕业自香港大学建筑系,随后负笈到英国深造。他说,自己当初入读建筑系其实也算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因为他原以为建筑系是一个理科的学科,谁知原来它更贴近文科,后来才慢慢培养起对建筑学的兴趣。他形容建筑为一项艺术,建筑物就是建筑师的艺术品。被问到建筑师最需要具备的条件是甚么,子崴不是回答需要高超的艺术触觉和创意,而是说需要一颗聆听别人的心,因为这才可以构造真正的「情感建筑」。

只从普通美学角度出发的话,子崴认为是远远不够的。他最为推崇的情感建筑,说白了就是「集体回忆」四字。他说以前在香港读大学的时候,住在宿舍的三年间是一个非常快乐的回忆。虽然宿舍并非有任何非常特别的建筑特色,但若然让他从一些伟大建筑例如巴黎铁塔和宿舍两者中作选择的话,他会选择后者,这就是情感建筑的迷人之处。

子崴说自己每接到一个项目后,往往会花非常多的时间去做资料搜集,例如他曾参加了一个为纪念欧洲二十世纪专制政权受害者的布鲁塞尔纪念碑设计大赛,他的作品名为《An Echo In Time》,在事前收集了当时受害人在行刑前向亲人亲笔书写的信件、画作和诗词多达四万封,然后将这些情感融入自己的设计当中,最后感动了一众评审,赢得了比赛。

感动白俄罗斯人的木制教堂

当谈到自己最喜欢的设计,他选取了自己在2017年为英国伦敦白俄罗斯社区设计的第一座木制教堂。当时他亲自飞到当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情感上的需要。原来现时居住在英国的白俄罗斯人的先辈,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移居英国,到他们这一代已是在英国土生土长,只是在种族上有分别而已。子崴通过访谈和资料搜集,得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很多白俄罗斯人均被纳粹德军锁在木制教堂内活活烧死,这对于他们是一个非常惨痛的经历。在过往70年间,居英的白俄罗斯人一直也想拥有一间木制教堂,这已非单单是作宗教崇拜的用途,还有是心灵上的安慰。

子崴得悉后,便决定为这群白俄罗斯人设计一座木制教堂。他犹记得在教堂开幕当日,不少白俄罗斯人也有前来观礼,甚至感动落泪。教堂保留最重情感的当然是木制元素,但子崴亦尽量保留了他们旧式教堂的经典元素,例如还原了希腊天主教教堂塔上的巴洛克式圆顶设计和太阳十字架,因为战乱的原因,即使是亲到白俄罗斯当地也鲜见这种设计,更多的是东正教的洋葱头圆顶,但其实前者才是他们一直信奉的教派。所以子崴这个窝心的设计勾起了白俄罗斯人的集体回忆,意义非凡。

除了情感建筑外,这座木制教堂尚有其他建筑特色,例如选用了不少环保物料,再加上设计的心思,令教堂用电量更少,达到环保功效。子崴坦言当时他也有挣扎是否选用近似「复刻式」的圆顶设计,因为建筑界一向讲求原创性和创意,并不推崇这类参照或还原历史的设计。不要说得不到专家的青睐,甚至会引来批评,但他最后仍坚持以白俄罗斯人的情感为优先。最后这座木制教堂除了让白俄罗斯人心灵上得到富足外,更为子崴赢得不少建筑界的认可和奖项,使子崴对自己一直所坚持的「情感建筑」理念更添信心。前文提及过的《An Echo In Time》便是子崴之后另一个情感建筑的代表作。

「情感建筑」回归香港

在今年8月到11月举办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坚持「情感建筑」的子崴将会与强调「以人为本」的华懋集团合作,双方理念一拍即合,将会在接下来的双年展带领各位从荃湾出发,反思在数码化都市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作品十分具本土性,也正好让子崴重新认识这个他已阔别了多年的香港。

看到香港出了一位这样杰出的建筑师当然值得高兴,何况子崴一直坚持的情感建筑,也与香港的核心价值相近。他说若能为香港设计一个建筑,他希望是一个公园或博物馆之类的公共设施,能够与香港人的集体回忆有关。不过由于他已离开了香港一段不短的时间,到真正设计时也需重新认识这个老朋友。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香港见到子崴的作品。

你可能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Marvel超级英雄榜 美国队长竟然不上三甲

今次有食神! 「任点任食」到饱为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