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 | 组织 | 俱乐部 |

企业篇 04期 · 职场降燥

未来的组织模式一定是共享和共担,俱乐部会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

陈可 · 大碗茶执行总经理

?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专业;

?10年以上的俱乐部行业工作经历,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出于对行业的热爱和经营需要,参与行业媒体并担任顾问,2012年起开始总结行业投资、运营、管理理论,撰写行业文章并参与实际项目培训,对于行业有诸多独到见解,是一位难得的兼顾实操与总结相结合的意见领袖,行业里的翘楚。

选择俱乐部行业的初衷

沃:什么促使您2005年进入俱乐部行业?

陈:因为巧合进入到了宝马体系的4S店,了解到宝马车主的人群结构,他的财富、生活、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而会发现他们的一些是非观和价值取向,用现在的话说,具有很明显的社群特质,适合俱乐部的组织形态。

我们把传统的信息模式活化,组织出一种形态,带领大家以俱乐部的形式去促进、维护会员的一种体系。

当时我们看到静态的数据表较多,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却比较缺乏,而俱乐部恰好可以帮助到经销商与会员、会员与会员之间有效、及时的沟通,从购车、修车、用车到车以外的生活上。

也是从那时候起,了解到俱乐部是基于人与人的共同价值、偏生活化的活态组织。

抓住机会,你就是赢家

沃:促使您在俱乐部行业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是?

陈:就个人讲,我很喜爱这个行业,好像有一种召唤,所以始终围绕著它不愿意舍弃。

从5-10年的发展看,俱乐部是一种趋势,现在大家都希望用户可以自发的去经营俱乐部的这种模式,从而提供更好、更贴近的服务,最终转化消费,这恰好是和当下新零售的痛点不谋而合,而答案或许早已经摆在那里了。我预测俱乐部是新零售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5年前很多大的品牌都在想如何把客户装入自己的俱乐部,现在很多行业都把用户硬往俱乐部里面塞,俱乐部不是一蹴而就想上马就能见效的行业,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项目,起名字容易,运营难,最怕的是一窝蜂上来,把行业搞乱。

从行业特色看,虽然俱乐部始终经历著种种考验,但你会发现,一对一面对用户去沟通,你自己会吸取到非常多的、接近第一手的真实信息,这些信息是具有价值的数据资产,这也是为什么近来很多地产、商超等等传统行业都开始注重会员社群的原因。

所以,我还在,未曾走远。

人才稀缺的趋势里,你将如何发展

沃:人才稀缺,能做CEO的极少,俱乐部行业的组织结构将如何发展?

陈:从组织架构上来讲,需要有阴有阳的双面性,才能促使它成为一个完善的俱乐部。

「阳」指的是它的组织架构里一定要有会员中心体系,这个体系绝不仅仅是售后服务,商务型俱乐部可以用专业的促销手段、政策、数据支撑从吸引到用户自发的二次和多次消费,这里面不能有不情愿的成分。

「阴」的部分就是需要你精准的去寻找你的用户画像,要针对用户直接的刚性需求去满足,从他的生活、工作去真正了解他,让用户可以对你养成一种惯性习惯及信任,这样才能有后续的各种可能。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活在俱乐部行业的

沃:什么样的人才会在俱乐部行业持续发展下去?

陈:第一,面对会员,特别是中高端俱乐部的会员,要有公益心、要实在,另外需要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事物能作出理性判断,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对于未来的自己有详细规划。这样你工作的时候才能有乐趣,不累。

第二,应该具有非常强的提炼能力,精准提炼出用户的标签,形成客户在自我心中的画像,以这个画像为参照指导服务。不一定人人都能写文章,这个不现实,但是对于俱乐部成员的深入了解和总结,实时更新画像,确是必要的工作素质。

最后你需要有非常「毒」的「眼睛」去发现谁可以做俱乐部的共建者,他可以帮你更好的维护会员,并且他并不一定是你俱乐部里的会员或者员工。目前没有一个俱乐部仅靠自组织就能完成会员越来越高的各方面的要求,这点总是被俱乐部忽略,什么都自己搞,这个不现实也不具备实操性。

当下的组织模式会被未来所替代吗

沃:未来会是怎样的一种组织模式替代当下?

陈:我想应该是共享和共担。

这两个方面是需要共同存在,不可能是没有前提的共享,每个人都需要共同分担成本,换回来的就是共同享有的时间、收益和快乐。

未来老板和员工之间越来越模糊。老板在寻找你成为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而你就变成了合伙人,沟通效率也会提高,这是我对未来的展现和畅想。

现在不存在一个岗位、一个职责能满足充分满足一个人,企业需要把每个人激活,提供充分的土壤可以让每个人的天赋得以发挥。这个对于老板是挑战,国外的科技型企业有这样的案例,国内有可能是一个员工供职于两家公司,收入翻倍,每家公司用人成本减半,靠企业联盟而不是一家企业留住人才,除非企业的规模可以提供多种岗位,实行复合岗位制,吸纳有才华的「斜杠青年」。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