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談到西遊記往往將它與奮鬥、創業聯繫在一起,畢竟整部故事似乎在講師徒四人懷着共同的夢想,一路經過妖怪們設置的重重磨難,最終達到夢想的終點取得真經的故事。可小編所看到的西遊記卻是另一重樣子,那就是裏邊蘊藏着諸勢力之間複雜的博弈,恰恰這也是西遊記最精彩的地方。今日小編就來爲大家分析一下涇河龍王爲何因“小事而死”,它的死是咎由自取還是幾大勢力博弈下的必然結果?

  想要理清“魏徵斬龍”這件事背後的脈絡,必須要了解整件事情中不同登場的人物到底都歸屬於哪一方勢力,我們不妨先來從這涇河龍王說起。在原著中小白龍因爲揍了武德星君的寶貝兒子,不得已之下找到自己舅舅涇河龍王這裏尋求庇護。雖說小白龍是西海龍王的公子,但他畢竟是一個“白衣”,真被武德星君抓去問罪就算不死也要掉塊肉。

  看到自己侄子投奔自己求庇護,涇河龍王還是很夠意思的,於是想出一計,那就是就拜託九天應元府給小白龍一個“官辦身份”,封他爲涇河區域內的龍兵統領,相當於類似“城管”差不多大的官職。別看官位不大,但好歹也是一個正式的“官員”。如此一來,武德星君一來動手前要考慮下“揍官員”的下場。二來即便武德星君真敢動手,官方也有理由插手保護小白龍的安全。而龍兵統領此職務歸屬於道教的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管轄,換而言之涇河龍王是道教一方,委託的也是道教的關係對小白龍加以護持。而當時的涇河龍王還有另一重身份,那就是八河都總管,負責管理長安城周邊的八條河,而當時總共才九條河,可見涇河龍王絕非什麼“小河渠”裏的小角色,而是有實權的龍王。涇河龍王到這裏先告一段落,再來說說當時的大唐。

  當時的大唐一直以道教李耳後裔自居,可見當時的大唐是道教盛行而佛教相對式微。而唐朝龐大的人口基數,卻是佛教極爲在意眼饞的,怎會甘心把這塊“市場”讓給道教呢?對道教念念不忘的可不只是佛教,同樣還有天庭上的那位玉帝。玉帝對於道教始終存在警惕防範,從每次找幫手,聯繫的一定是佛祖而非元始天尊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追其原因是因爲自從封神榜過後,其實天庭最大的實力並非玉帝一系,而是元始天尊背後的闡教。封神榜的勝出,讓闡教無論在天庭還是人間都有做大的趨勢,顯然玉帝不願意看到這樣的結果,於是與佛教不約而同的合演了一齣戲。

  看來涇河龍王被斬與佛教和天庭那位玉帝脫不開幹係,這有何依據呢?先是觀音菩薩去長安,引得金鯉魚跟隨。神算袁守城纔有了安排漁夫專捉金鯉魚的橋段,而金鯉魚可以說是涇河流域中最有潛質化形的“神魚”,卻被袁守城算計下大量捕撈,涇河龍王怎可不氣,纔有了後來的賭約。與袁守城的賭約賭的是下雨量的多少,卻不料被袁守城猜中。可涇河龍王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才偷偷篡改了下雨量,違反了天條而被玉帝下旨“斬了”。雖然涇河龍王違反天條可罪不至死,而且孫悟空西天取經途中可是多次請四海龍王“額外降雨”卻怎麼不見玉帝派人下來問罪呢?可見此處顯然是一個“圈套”,等的就是涇河龍王一犯錯就見他拿下。

  這個局到這裏纔剛剛過去一半,最精彩的是安排魏徵來負責“斬龍”事宜,其實背後在逼着涇河龍王向李世民求救。當時正所謂天下之大莫非王土,涇河龍王雖然貴爲龍王,但其實也是屬於李世民的下屬,再加上李世民又是魏徵的君王,只要李世民下兆不讓魏徵斬殺龍王,那就真的很可能把龍王救下來。可問題是李世民向來對魏徵有些心虛,最後想出一招纏魏徵下棋的手段想要拖住魏徵,卻不料魏徵打盹之間夢中斬了龍王。也纔有了後邊龍王索命,以及超度取經的橋段。

  涇河龍王一除,其實是削弱了道教的實力,這一點令玉帝和佛教都很滿意。同時,因爲龍王索命一事,李世民開始態度轉變,變得親近佛教一系,於是此事之後佛教纔有了超越道教的機會。種種跡象表明,這場戲絕非偶然,而是以佛教、天庭合謀算計道教的結果。從此事中小編悟出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勢力之間的爭鬥不存在誰纔是正義的,最終看的只有利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