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世英,本文為作者2000年4月在清華大學演講,錄音整理:戴輝,朱俊君,胡強,來自人文與社會網

大家可能對黑格爾都有所了解。他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的大哲學家,也是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各位學過馬克思主義哲學,都知道馬克思主義有三個來源,其中有一個就是德國古典哲學。而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有代表性的哲學家便是黑格爾。在西方哲學史上,他不僅是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古典哲學的最傑出的代表。或者也可以說他是西方傳統哲學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這意味著他是整個西方哲學的分水嶺,他之前的西方哲學都屬於西方傳統哲學,從他之後,一直到現在,就屬於西方現當代哲學。

哲學是講什麼的?恩格斯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哲學就是講思維和存在關係的問題。」或者也可以說是講主體和客體的關係問題,比如,人是思維者,是一個主體,所有外界的事物都是客體,都是對象,都是存在。哲學就是講主體怎麼去認識客體的規律,把握客體總的概念,最後去征服客體。打個比方說,我去認識自然,我對自然的某個東西得到一個總的概念,得到一個必然性、規律性的認識,這時我就可以利用自然,征服自然,使自然(客體)為我( 主體)所用。簡單地說,就是通過人的主體認識過程去征服客體,使客體為我所用,達到主體和客體的統一。

上面的這套思維方式,就是西方古典哲學的思維方式。但在2000多年前的古希臘,不是這樣的,特別是在蘇格拉底、柏拉圖(公元前5世紀)以前的古希臘。早期哲學還沒有把人和自然分成為主體和客體,那時二者是混為一談的。自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後,整個西方哲學思想就有了一個轉變,即轉變成為主、客體分離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從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後,經過1000多年的醞釀和發展,到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就演變成為西方近代哲學。文藝復興後,以笛卡爾的哲學為標誌,形成了「主體&客體,思維&存在」這種思維方式。

把人作為主體,把外界作為客體的思維方式,在歐洲是經過中世紀覺醒,宗教神學思想統治結束以後才確立起來的。從笛卡爾開始,經過康德、謝林,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發展到黑格爾,他就把以上提到的思維方式系統化、完備化了。在黑格爾去世後的一段時間,西方哲學的發展,一方面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一方面有馬克思哲學以外的西方現當代哲學。而西方當代哲學對「主體和客體」的思維方式都是採取批判的態度。我所要介紹的《精神現象學》這本書也主要是講古典哲學傳統的思維方式。我們只有明白黑格爾的哲學,才有可能明白西方現當代哲學的進展,否則你就很難了解西方當代人們的思維方式。

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是「主體和客體」思維方式的最主要代表作。黑格爾哲學體系是非常龐大的,其《精神現象學》是他早期的第一部系統的大部頭著作。它雖不是黑格爾的最後成熟的著作,但是他整個思想的誕生地。馬克思說,《精神現象學》是黑格爾哲學的秘密和誕生地。這也就是說黑格爾哲學思想的源泉就在這本書里。這本書以後的黑格爾哲學著作分為三大部分:一個叫做《邏輯學》;一個叫做《自然哲學》;一個叫做《精神哲學》。這三大部分就是黑格爾完全成熟了的哲學體系的代表作。

《精神現象學》這本書所講的內容是什麼呢?按黑格爾的講法,按照主體客體來考慮問題,人對客體的認識往往都是先認識個別的東西,然後再慢慢從個別的東西中抽取一個普遍的東西來形成一個概念。譬如說,我一開始看到桌子、椅子,這些都是有不同的顏色和形狀。人具有這種認識,並且這種認識(我們常說的感性認識)是非常零碎的。你如沒有認識到什麼叫桌子,什麼叫椅子,這是因為桌子、椅子的規律性和概念你沒有把握住。當認識再進一步,我們認識到桌子或椅子一定有很多共同的特性。不管顏色是怎樣的,形狀是怎樣的,我們都叫它桌子。這也就是說,我們抓住了桌子的普遍規律和概念。我們平常的認識都是這樣,從零碎的感性認識開始,一步一步發展,最後抓住規律性和普遍性。

對於科學,不管你是自然科學家、生物學家,還是物理學家,你所抓的普遍規律總是某個範圍里的普遍規律。生物學家研究的就是生物現象,抓的是生物學範圍內的普遍規律;物理學家所研究的物理現象也是在有限範圍內的。然而黑格爾認為,哲學家要抓的不僅是物理現象、自然現象等某一個領域內的普遍規律和本質概念,而是要抓世界萬物的普遍性。所以對於哲學家,他們所要抓的便是一個最大概念。社會這個最大概念也就是無所不包的宇宙整體的一個概念。按照黑格爾的觀點,人(主體)去認識萬物(客體),就是要認識客體最大概念,這也是哲學最高目的。這個「最大概念」有一個專門名字叫「絕對概念」,正式的名字叫「絕對理念」。有關「絕對理念」的知識叫做「絕對知識」或「哲學知識」,它和一般的自然科學知識是有區別的。可是,黑格爾有時把他的哲學稱為「科學」,而這個「科學」不同於我們平常所講的自然科學,他認為哲學是真正意義上唯一的「科學」(這個「科學」是以把握「絕對概念」或「絕對理念 」為主要目的的)。

但是,我們人(主體)並不是能夠一下子就抓住「絕對知識」的,是要從小範圍、零碎的事物開始認識,再逐漸擴大,逐漸深入到事物的內部。所以要把握「絕對知識」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光是一個個人思想發展的過程,還是整個人類社會、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我們要達到絕對概念,就得通過個人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意識的發展史。可以說「絕對概念」是高高在上的東西,我們人的認識要從最低的認識開始,就像爬梯子一樣,一步一步地向上爬,經過漫長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最後才達到那個最高點(「絕對概念」的境界)。

今天我講的《精神現象學》就是這樣的一個梯子,就是經過漫長的梯子,從最低級的認識發展到最高級的認識,抓住了「絕對概念」。「梯子」這個詞是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裡面使用的一個詞。他說:「我的《精神現象學》就是人們從最低級的認識抓住絕對概念的梯子。 」現在把這個「梯子」拿出來,就是指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史。因此,我所要介紹的便是這樣一個「梯子」。下面就來看看這個梯子。

黑格爾把《精神現象學》分為六大部分,這六大部分是一個從低級認識向高級認識,最後到 「絕對概念」認識的逐步上升的過程。這六部分分別是:第一部分叫做意識;第二部分叫做自我意識;第三部分叫做理性;第四部分叫做精神;第五部分叫做宗教;第六部分叫做絕對知識。

現在,我先來介紹一下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序言。這本書的序言在西方哲學界里一直被認為是經典名篇。它把黑格爾以後幾十年整個思想發展的內容都包括在其中,所以, 這個序言不僅僅是《精神現象學》這本書的序言,還是黑格爾整個哲學體系的一個導論。我在這裡就說說這個序言的基本思想,只要掌握了序言里的基本思想,也就能大概地了解到黑格爾哲學思想到底是怎麼回事了。

第一點,序言的基本思想是講真理,即所謂哲學,如果更具體點,便是他所用的「科學」這個詞。「真理」、「科學」是一個系統、一個過程,而不是我們平常對於一個簡單事實的判斷。恩格斯也說過,把一個正確判斷叫作真理,等於是對一個很小的簡單事實用了一個很大的名詞。真理是講事物的本質、事物的規律性,是大範圍的大概念。這個意義上的真理一定是通過一個漫長過程得來的,是有過程的。

有時候,我們聽到很美妙、很深刻的格言,便說是真理,這話其實不錯。但按黑格爾的講法,如果真理只歸於一句話,哪怕是有非常深刻的道理,然而你卻不了解這句話的得來過程,那麼你就沒有抓住真理。你所聽到的格言,無非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話。所以黑格爾在講什麼東西,講什麼道理時,都要講它的產生和發展過程,這便是它的一個核心思想。舉一個黑格爾講過的有名例子,他說:「真理就好像是出自一位老人口中的一句格言。」就拿我們常用的 「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來說吧,這句話就是一個真理。但是這句話出自一個小孩子之口和出自一位老人之口意義是很不一樣的。因為出自一個小孩之口,小孩沒有真正經歷「失敗是成功之母」得來的過程,因而這句話對小孩來講是很抽象的、很空洞的。但是如果出自一位老人之口,那才是真正的真理。因為這位老人經過了人生無數次的浪濤,而得出「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結論,它是有內容的,他是經過一個過程而得來的。為此,黑格爾在哲學中總是強調:不要只講一些抽象的、空洞的結論,而要注重這個結論得來的過程。

另一方面,真理也不只是一個開端(如上面提到的小孩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是一個抽象的、 空洞的開端),而「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真理的內容是在小孩慢慢長大,經歷過浪濤後才得到的。黑格爾在這個序言中講了很多,真理既不在結論也不在開端,而在於過程。開端總是不完備的,這是他的一個有名的思想。他說:一個偉大的事業在開端的時候,總是會遇到各種困難,各種曲折,各種毛病,人們完全有理由譴責開端、責備開端,可以橫挑鼻子豎挑眼地去挑刺。但他又進一步指出,開端會在以後發展的過程中間逐步完善。他又舉了一個例子,要蓋一棟房子,工程師畫了一幅圖,他的腦海中對全部的概念很清楚,已經是胸有成竹了。但是這並不等於是建築的完成,這只是一個開端。開端不等於整個過程。我覺得黑格爾的這個例子很充分地說明了真理必須是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得來的。這就不能憑靈感去抓住概念,因為這樣抓住的概念是抽象的、空洞的,給人的感覺是無中生有。我們的目的很顯然,即抓住絕對概念。但要達到這個目的,不是一下子的事,必須經過一步一步地爬,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舉例會說得更具體一點,也就是我們要得到那位老人的那句格言,但是這位老人是經過從小孩成長為大人,經過多次失敗或成功的經歷,才最後得出 「失敗是成功之母」的真理的。

另外黑格爾強調真理的獲得不能靠一點簡單的聰明,不能靠一點簡單的直觀,他反對憑靈感抓住真理。他的這個思想是針對當時浪漫主義思潮而言的。當時浪漫主義思潮就是主張憑靈感一下子抓住真理。因此他的老同學謝林就成為了他的靶子。後來這一對好朋友就因為哲學思想的分歧,很少見面了。

這裡,我還要強調一句話,剛才說真理是系統的、完整的,它不僅是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過程是系統的、科學的。黑格爾所謂的「科學」就是要用概念來表達,而不是用一些形象的東西來表達。他說真理是科學的系統,實際上就意味著真理必須用概念表達出來,它是一個概念的全體。從這第一點,大家就可以看出黑格爾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他的思想,大家也能了解一點。

第二點,真理或絕對是對立面的統一,是一個圓圈式的發展過程。這個對立面的統一,歸結起來就是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統一。黑格爾認為真理不是單純的東西,它總是一分為二的。統一的東西總要分裂為正面和反面,正面和反面是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但正面必須克服反面的外在性。真理就是要克服與我作對的東西,使得與我作對的東西最終歸屬於我。這便是正、反、對立面的統一。如果用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統一去說明,那就是真理必須是克服否定的那一面,克服對立的那一面,使得它服從於我,統一於我,也就是使它統一在以我為主體裡面。他反對把真理看成是純之又純,一片光明,只有正面而沒有反面的東西。他強調真理是一個過程,具體來講就是克服對立面,使這個對立面服從於我最後達到對立面統一的過程。這個對立統一用一個形象的圓圈表示,即從正面開始,經過反面,最後克服這個對立的反面,回到「我」這個主體

謝林強調「絕對」是一個無差別的東西,黑格爾在批判謝林時說:「這種認為真理或認為絕對就是一個單純的A=A的思想,看上去是一片光明,實際上則是一片黑暗,就像是黑夜觀牛一切皆黑一樣。」所以黑格爾反對這種把什麼事情都看成是一個唯一的、單純的東西的思想。在這個序言中,他還強調了真正要達到最真實的東西,就必須忍受對立面對主體所產生的苦難。他還指出一個真正的強者是要忍受否定物,忍受這個否定物對我起的否定作用,然後去克服它,最後回到自我。這樣的人才真正是一個強人。中國有一句老話「荷出淤泥而不染」,我們看到的池塘里生長著很好的荷花,有哪一個池塘裡面沒有淤泥?如果池裡沒有淤泥,只是非常清的水,荷花能夠長得出來嗎?荷花雖然是從淤泥中長出來的,但是它很漂亮。所以真正高潔的東西是經過了苦難以後並且忍受了苦難、克服了苦 難而得來的。同理,一個人要高潔也必須忍受痛苦,說一個從沒挨過錢財的人是廉潔的,這是不現實的,也是毫無意義的;而必須是大量的金錢經過他的手,但他經受住了金錢的強大的誘惑而帶來的痛苦,最後他沒貪污浪費,這時我們就說這個人才真正是廉潔的。

黑格爾的圓圈式思想在認識上給了我們很深刻的啟發。人們的任何認識實際上都是圓圈式的,是從開端開始,經過遠處的一個間接的東西(有正面,也有反面),又再回過頭來認識,這樣就會對原來的正面的東西了解得深刻了。還是舉個例子,我們讀一本書,這本書是第一次接觸,開始時讀導論,懂了一些,但是書里的深刻內容還沒有體會出來,這只是開端。然後不妨先「間接」一下,走到它的另一面去,即把書後面的內容一頁頁地讀;整個書讀完後, 再又回過頭去讀導論,這就經過了一個圓圈,最後就容易把這本書讀懂了。所以,黑格爾認為深刻的認識都是由直接到間接,然後再回到直接,這樣得到的東西當然是深刻的了。

第三點,他強調「實體就是主體」,這就是有名的主客統一的思想。「實體」還是沒有精神性的東西,因為黑格爾認為這個認識的正面是主體,在沒有認識客體的時候,主體是空洞的。比如說,一個人不讀書,不看報,不和他人接觸,那麼這個人腦袋裡是空洞的。這個時候,主體性或精神性是很貧乏的,是沒有經過發展的,這個主體實際上是個實體,這個實體的精神性還沒有發揮出來。真正要把精神性發揮出來,就要走到對立面。對立統一的過程歸根結蒂就是主體克服客體,和客體接觸,用客體充實實體的精神性。充實後,原來的實體才真正變成了主體。所謂「實體就是主體」就是這個意思。所有精神性的東西都是要經過一個漫長的,同外界、同對立面接觸,發揮,忍受,然後再回過頭來的圓圈式的過程,最終得到精神性的富有。只有這樣,主體才越來越具有精神性。最高的「絕對」(爬梯子所要達到的目的)就是最高的主體。黑格爾認為這個梯子是盤旋式的:第一步從主體到客體;第二步,小範圍的主體和客體的統一;第三步是大範圍的主客再統一。這樣經過不斷地主體和客體的對立統一,不斷地盤旋上升,形成了一個大的螺旋式的圈,最終達到目的——「絕對」。

第四點,黑格爾不是把真理和錯誤簡單隔絕,而是認為真理和錯誤是統一的。他有一句名言 ,「 人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要害怕錯誤,顧慮犯錯誤,畏懼犯錯誤,這本身就是錯誤」,就是強調人們不要把真理同錯誤截然分開,而是要將二者統一起來。這就好比中國的太極圖,陽中附陰,陰中抱陽,二者結合、統一起來便構成了美觀的太極圖。

上面的四點就是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序言里的基本思想。現在我們再探討一下這本書的大致內容。

第一大階段,叫做意識階段。黑格爾又把意識這個階段再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叫感性確定性階段;第二階段叫知覺階段;第三階段叫知性階段。

感性確定性是人的意識最基本的一步。在這一步,人的意識幾乎跟禽獸差不多,即人們還只具動物水平的那種意識。這個時候,人只能意識到某個東西「是」或者「存在」,但至於是什麼東西,卻不能說出來。這個很容易體會到,人在嬰兒時,有東西在他眼前晃一下,他眨了眨眼,表明他意識到一個東西的存在,不然的話,他是不會眨眼的。如果把這個意識再降低些,降低到「它是」,用一個公式表達為「X是……」。「是」就是「有」的意思,即有這麼一個「X」存在,至於「X」是什麼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黑格爾所說的「最低階段」 也就指的是這個階段。「X」是唯一的,我意識到的「X」和你意識到的「X」是不一樣的。我意識到的「X」就是我看到的這個「X」,你意識到的則是那一個「X」,這時「X」的意味對我和你是不同的。

到了第二個階段,人們便能說出「X」是什麼了。這就叫知覺階段。特點是:人們可以把上面的那個公式中的省略號所要表達的內容填充出來。比如,「X」是冷的,「X」是白的,「 X」是軟的,等等。這裡面的「冷」、「白」、「軟」這一些詞便是「X」所具有的性質。到了這一步,人的意識已經達到了普遍性了。開始時,光是說「X是……」但不知道「X」到底是什麼,這個「X」就是唯一的個體。到後來,我們說「X」是白的,這個「白」便具有普遍性了。也就是說,凡是「X是……」中用來表達「……」的詞都是有普遍性的,所以可以下這麼一個判斷:個體東西後面的謂詞都是具有普遍性的。這樣人的意識就將個體性和普遍性結合起來了。人的意識就是由個體的東西一步一步地上升到普遍的,知覺階段便是人能夠抓住事物的普遍性。我們能夠說出上面公式中的省略號所代表的意義,也就是我們抓住了「X 」的普遍性。這個「普遍性」中文往往翻譯成為「共相」。「共相」就是「普遍性」。但是知覺階段的「普遍性」還是非常有限的東西的普遍性,如果要認識科學的規律性,則要進一步擴大了,認識則又進了一步,這便是意識的第三階段。

意識的第三階段是知性階段。這個階段人們能掌握到事物的規律。這個階段的特點是:把事物的本質看做在人的意識以外。換句話說,事物的規律性都在主體以外。黑格爾認為外在的東西 (客體)的本質實際上是和人(主體)的思想一致的。他強調主客統一就是要人們從外在的東西 (客體),一直分析到這個東西的本質、規律性即所謂的「共相」。

人的意識要更進一步,就必須認識到自我,這便是《精神現象學》這本書中的第二大階段。

第二大階段叫做自我意識。這時人的意識由「我與物的關係」進到「我與人的關係」了。這個大階段又可分為五個小的階段。第一個小階段叫慾望,這時人們只知道以自己為主體,否定對方(客體)。原始社會便是這樣,只是知道自己所在的部落,把其他的部落看成是敵人,不承認別人的存在,經常去殺死別人。到了奴隸社會,一些奴隸主發現,如果把奴隸全都殺死,便沒有為他服務的對象,這時奴隸主本人就覺得空洞了,於是便不再殺死奴隸。這就是第二個小階段,叫不完全否定對方。奴隸主不肯勞動,但又想要物質享受,這樣奴隸主和物之間的關係只有通過奴隸聯繫起來。奴隸在勞動過程中製造了工具,便成為物的主人。奴隸主就非得依賴奴隸了。在這裡,黑格爾看到了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意識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 ,離開了勞動,人就不能實現自己,不能真正成為主人。黑格爾的主奴思想是很有名的。第三個小階段叫斯多葛主義。不管外物怎樣,只要思想上認為是自由的,便是自由的,這和「躲進小樓成一統,管它冬夏與春秋」這句詩表達的意思相近。第四個小階段叫懷疑主義。這個階段人對現實生活、現實世界是完全否定的,認為人過著這種否定現實的生活是自由的。第五個小階段叫苦惱的意識。這相當於中世紀宗教思想中的默禱、祈禱。上文的後面的三種意識是第二種「主奴思想」的具體表現。

但是如果把這個第二個階段按精神哲學的階段劃分,則可分為慾望、主奴關係、普遍的自我意識。前面兩個階段已大概地講了,這裡,我著重講一下普遍的自我意識。普遍的自我意識的特點是:主客相互承認,互為主體。黑格爾這個階段的思想已經包含了現當代哲學思想的萌芽。現當代哲學思想強調的是相互承認。這個思想有一個翻譯的專門名詞,叫「主體間性 」或「互主體性」或「主體際性」。古典式的哲學思想強調主體(subject)和客體(object) 的統一,當代哲學強調「互為主體」(inter-subject)。「Inter」就是「internet」一詞中的前綴。

到了第三個大階段,叫理性階段。這個階段的特點是:肯定自己就是對方,對方就是自己。用哈貝馬斯的話來講,就是「實在即自我,自我即實在」。在這個階段,人們通過實踐活動去認識自然的規律,使得主體和客體、自己和實在結合為一體。「理性」就是前面講到的意識和自我意識這兩個大階段的對抗和統一。這時,主體和客體的統一則又進一步了。理性又分為三個小階段:第一個叫觀察的理性;第二個叫實踐的理性;第三個叫自在自為的世界的個體性。

觀察的理性主要是講人對科學的考察,對自然的認識。這是一種人對自然的靜觀,即人只是靜觀世界,只做科學的考察,但沒有去實踐,因而人還是得不到自由的。人要想獲得自由,必須進入到第二個階段——實踐理性階段。實踐就是要使得對方為我所用。人要深入到世界裡面去,改造世界。黑格爾在這裡講的是人類的一些社會性的活動,在社會性的活動裡面,個人和集體初步地融為一體。這個時候,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每個人是為了別人,別人也是為了我。用他原話講就是「人在社會活動里,在實踐中,達到了一種『我做事是為了他人,他人做事是為了我』的認識」。別人對我而言是客,我對別人而言是主,這也是一種主客統一。這種統一是以人從事社會活動為前提的。理性的第三個階段就是自在自為的世界的個體性。「自在自為」,說得通俗點就是最真實的。「自在自為的實在的」就是最真實實在的,就是最真實的個體性。意思是通過觀察自然、社會活動的實踐,人就和自然社會融合為一體。上面提到的「個體性」就是指個人和集體融合為一體的意識。到了這一步,人的意識,便超出了前面的三個階段(第三個階段的前兩個階段)了。前面的這三個階段都是講個人意識發展過程,還沒有進入到真正的人類社會歷史。儘管前面也講了一些原始社會、奴隸社會、中世紀,似乎是在講社會歷史,但黑格爾在講這三個階段的時候,都是把歷史的事實作為個人意識發展的歷史來講的。前面的這三個階段所講的相當於後來的《精神哲學》這本書的第一大部分——主觀精神。所謂「主觀精神」就是講個人的意識的發展過程。個人的意識發展到最高點那便是「自在自為的實在的個體性」,到了這個最高點,人和社會便融為一體。

第四個大階段叫精神。這相當於《精神哲學》里的第二大部分——客觀精神。「客觀精神」 指的不是個人意識,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是實實在在的社會歷史。這個大階段又分為三個小階段:第一階段叫倫理;第二階段叫教養;第三階段叫道德。倫理這一階段相當於古希臘這個歷史階段,教養相當於資產階級社會如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道德相當於康德的思想 。

第一個小階段即倫理階段。黑格爾認為人類在開始的時候,個人和集體是融合在一起的,是打成一片的。黑格爾是很欣賞古希臘共和國的,他把希臘社會看成是人類社會的家園,也是人類的精神家園。他提出的「倫理」就是講倫理社會,個人和集成融成一片,沒有分化,用他自己的專門名詞講,就是「一個沒有異化的、和諧的、無紛爭的社會」。這並不是說個人和集體間絕對沒有矛盾。謝林認為最高的真理就是無差別的統一,黑格爾則認為同異中間總是包含有矛盾的。也就是說在社會歷史的早期,這個和諧的社會裡面總是包含矛盾的。這個矛盾主要是家庭和國家之間的矛盾,就好像是我們的一句老話,「忠孝不能兩全」。這個矛盾越向後是越發展的,並且最後導致了倫理社會的解體。

第二個小階段就是教養階段。在羅馬社會,人和人之間是靠一種倫理的精神來維持的。隨著倫理社會的解體,每個人從家裡獨立出來,成為原子式的個人。黑格爾在《精神哲學》的法哲學的那一段講,人最早有一個發展的過程。發展的過程,首先是婚姻,婚姻使兩個人變成一個人。婚後,有了孩子,有了家庭,個人就擴大了。然後便是教育子女,其最終目標是讓孩子離開倫理的家庭,進入社會中去,變成了個人。倫理實體解體後,人類社會進入到法制狀況。由於進入社會後,每個人變成了原子式的個人,這樣彼此間自然會出現矛盾了,因而就需要用法律來維持。法制狀況是倫理社會的後期,包含在倫理社會裡面,是倫理社會中的矛盾的必然結果。法制狀況再往下發展,就發展到人精神的異化。「異化」實際上指的就是資本主義社會。黑格爾把這個階段叫做「教養」。他認為,人總是把自己異化成為制度,異化成為社會,這個時候,人才是一個有教養的人。如果一個人非常孤立,是原子式的,那麼這個人則是沒有開化的。一個開化的、有教養的人必須把他自己融合到社會裡去,或者把他的精神異化、外化到社會裡面去。「外化」就是我們所說的「表現」的意思,人類社會實際上就是人的精神的表現。在這裡,黑格爾的一個很有名的很深刻的思想閃爍出來了,那就是「一個人要有教養,就必須把自己融合到社會中去,離開了社會,這個人便是一個沒有教養的人」。這個階段,黑格爾把人的思想意識分成兩個方面,一個叫「高貴的意識」,一個叫「卑賤的意識」(慧田哲學公號下回複數字該題講座)。「高貴的意識」,在封建社會裡,是對王侯、官人阿諛奉承的意識。「 卑賤的意識」則是和「高貴的意識」相反的,也就是反對封建統治的意識。這兩種意識互相鬥爭,並且相互轉化,其結果就變成分裂的意識。這種分裂的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就興起了「 啟蒙運動」。「啟蒙運動」就是反封建社會的資產階級運動,它的最根本的精神就是「功利主義」思想。「功利主義」思想的發展結果就到第三個小階段了。

第三個小階段就是道德。黑格爾看到了功利主義的毛病,到了第三個小階段,他指出了道德的重要性。這個時候康德的哲學也就出現了。道德是康德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然而黑格爾卻批評了康德的哲學思想,原因是康德的道德觀念強調的只是「為義務而盡義務」,輕視世俗的功利。黑格爾提出人必須使道德和人的功利相結合,他反對空談道德。功利主義不能夠使主客達到真正的統一,人還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為義務而盡義務」、「輕視功利」,這是空洞地談道德,是沒有現實意義的。人要想達到真正自由,人類社會的精神意識的梯子必須再往前邁一步。

第五大階段叫宗教階段。這個時候,人就要超出整個人類社會(精神階段所講的就是人類社會)。人們一步步地超脫,從有限到無限,從個人意識發展到和人類社會達到一片。但是光和人類社會打成一片,人仍然不能得到完全自由。人必須以無限的整體(人,個人,人類社會) 為目標,然後超出人類社會。宗教的對象就是「絕對」,這也是宗教的最高目標。

第六大階段叫絕對知識。「絕對知識」就是用概念的形式去把握絕對,這是人類意識的最高階段。前面的五大階段都還沒有把握到全體的概念。到了這個階段,人類精神主體就和最高的全體(無所不包的整體)合而為一。這個階段的人才是最完美、最完善的人。人通過哲學的概念去把握絕對,才會達到最完全的自由。這也是黑格爾哲學的最終目標。美國有一個新黑格爾主義者叫羅伊,他講《精神現象學》講到最後,到了絕對知識階段,便認為人就是最完善的人了。他說,人在歷史的各個階段都是和一些各種不同的對立面作鬥爭,到最後,到達絕對時,這個人就像一個經過無數次戰場的廝殺被弄得遍體鱗傷的戰將,成為一個真正的英雄 。

黑格爾眼中的最完美的人實際上是整個人類社會,是個人意識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全部總結。所以要成為一個真正完美的人,就必須投入到對立面,投入到社會,投入到整個宇宙中去。前面講過,黑格爾整個思想是講主體和客體的對立和統一,於是,西方几千年的主客統一思維方式系統化了,完善化了。

最後,簡單地講一講西方現當代哲學對主體、客體思想的批判。現當代哲學強調把人從抽象的概念的世界拉回到人世間來。人是現實的人,人有七情六慾,人要和現實的感情相結合。現當代哲學批判主體和客體思想,是因為現當代哲學認為主客思想有兩大弊病。第一弊病是把人引向抽象的概念的王國,離開了人生。現當代哲學就是要把哲學和人生相結合起來。人生是有詩意的,是充滿趣味的,只有將哲學和人生相結合,人生才會更加完美。第二個弊病,傳統的主客思想引發人們拚命發揮主體性,去克服客體(這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另外也帶來了人類中心論)。西方現當代哲學強調不要總是盯住眼前的東西,要能夠看到事物背後的問題,把眼光放遠一些(不是放到抽象的世界裡,而是放到現實的沒有隱藏的東西上),把在場的和不在場的、顯現的和隱藏的東西結合起來。通過在場的、顯現的東西把不在場的、隱藏的東西表現出來。這樣,人看的是一個廣闊而又現實的世界,這樣人的心胸才是真正的開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