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個殯葬博物館,是我國首家殯葬博物館。這座展館以行業發展史爲主題,展示內容包括了民間舊俗與傳統喪葬、商業化殯葬業的產生等內容的大量圖片、文檔和珍貴文物。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衆多展品中,有一個木板結構的東西,四面垂着綢緞的圍子。您知道它的名字嗎?它的名字倒很好聽,叫吉祥板。可雖然名叫吉祥,可是看着有點瘮人,既然殯葬博物館,自然跟吉祥沒啥關係。那它是做什麼用的呢?您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小編就來給您揭祕。

  在《曹雪芹別傳》裏有這麼一段:雍正五年八月初的一天傍晚,宮門已經下鎖,突然奉到敬事房首領太監通知,傳一副吉祥板到皇子所居,在東六宮之後的乾東五所;才知道皇三子弘時暴死。”小說《廿載繁華夢》第四回也提過:次日,就由管家尋得一副吉祥板,是柳州來的,價銀八百元。

  上面提到的吉祥板,今天,除了一些上年經的老人,還有文史專家,一般人已經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而且,還有一種說法,說吉祥板就是棺材的諱稱。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

  真正的吉祥板是給逝者用的,卻不是棺材。它是一具紅漆的木狀框,中間是七塊木板拼起來的,四周還套上繡雨蟒的圍子。而要想更清楚地說明吉祥板,就不能不提今天已經消失了的,我國古代的一個行業——槓房。

  槓房,也稱槓子鋪,其實就是古代出租葬禮儀仗的。老北京的槓房業有句行話,叫“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這不是說槓房的利潤有多大,而是說古時辦喪事十分繁瑣複雜。開槓房,平時店裏只有三五個人來看守門面,接待顧客就行。可一旦承辦起白事,就要壽材,棚彩,傢伙,紙活,僧道等等一起來,好多相關的行業都被槓房聚到一起,共同完成喪事。尤其到了清朝,僅儀仗執事就明確地分爲滿漢兩種形式。在辦喪事時,必須嚴格按照逝者的身份地位,什麼人用什麼樣的儀仗。要是逝者是滿族臣民,還要分內外八旗,品級高低等等要求。

  在古時候,人們有多認可槓房呢,咱就說說清朝吧。清朝,北京有家日升槓房,在西長安行走西段的路南,店主人叫鬱蘭齋,是山西人。他們在清朝先後辦過三場大的喪事,逝者分別是慈禧太后,隆裕太后,光緒皇帝。

  問題來了,槓房的活計,上到皇帝,下到百姓,家家需要。可槓房不可能只有一家,那怎麼確定誰家的喪事由哪個槓房負責了呢?這裏,就用到了咱們今天說的這樣東西,就是吉祥板。

  古時候,吉祥板的標準用法是這樣的:誰家人病危了,就要趕緊選一家槓房。然後,跟槓房說清了地址,他們就會馬上派專人,把吉祥板送來,在家裏擺好。然後,由喪家鋪上入殮的被褥,等病人嚥氣後沐浴更衣,先往吉祥板上一擡,再選擇一個吉時,纔可以入棺。

  對於逝者家屬來說,吉祥板是給逝者的一個過渡工具。對於槓房來說,按照他們的行規,用了誰家的吉祥板,接來的接三,起往,伴宿,出殯等一系列喪事程序,就都歸這一家槓房來承辦了,別家的槓房就不能再插手了。

  今天看來,對於古代繁瑣的喪葬儀事,其根源還是因爲古代人們禮制的觀念。《禮記·曲禮下》就明確記載: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因爲禮制,要給予逝者足夠的尊重,也因爲禮制,對不同的逝者,纔有不同規格的喪葬要求。但今天,我們簡化了大部分喪葬程序,也同樣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然選擇。畢竟只有真正適合人們生活需要的習俗,纔是最能長久存在下去的“剛需”。

相关文章